西方磨刀霍霍,欲切断供应链与中国的联系
包括新冠疫情、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亚洲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的因素,给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冲击。这助推了将关键制造环节迁回国内的努力,尤其是那些目前位于制造业大国中国的环节。
实现完全“脱钩”,即切断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不太可能,不过,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可能会较以往下降。这将对企业和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可能还会波及长期通胀预期。
欧洲的两项拟议法律正是最新例证。欧盟上周三提议禁止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产品。欧盟没有点名中国,但中国新疆地区被指称存在的强迫劳动行为显然是一个主要目标。最近几周,联合国发布的一些报告为该法案提供了更多理由。一位联合国专家发布报告称认为有理由得出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结论。联合国人权机构表示,中国政府对待新疆维吾尔族和其他穆斯林少数民族的做法构成危害人类罪。中国对此予以否认。
这项拟议的法律看起来没有美国同类法律那么严格。美国相关立法规定,进口商有责任证明来自新疆的产品不是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欧盟的提案则不然。只有在调查结束后,产品才会被禁。然而,考虑到该提案需要得到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批准,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
该提案成为法律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但仍将增加企业现在重新评估供应链的压力,尤其是在相关美国法律已经生效的情况下。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重新安排可能是具有挑战性的:例如,由中国主导的光伏供应链。新疆是多晶硅主产区,因为该地区有着丰富且廉价的煤炭、太阳能和风能。多晶硅是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前驱体。
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欧洲是中国光伏出口的最大市场。该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的光伏组件出货量增长了137%。
欧洲的另一项提案试图直接针对这种主导地位,这一问题也延伸到了锂和其他对绿色能源应用至关重要的矿物加工领域。如果得以通过,该项法律将试图加快此类原材料的本地生产、加工和回收。欧洲因过度依赖俄罗斯油气而陷入了一场能源危机,这无疑也令其更加重视此类问题。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周表示,锂和稀土的重要性将很快超过石油和天然气。冯德莱恩称,中国加工了近90%的稀土和60%的锂。
每天,数以百万计的船员、卡车司机、码头工人、仓库工人和快递员奔波忙碌,将堆积如山的货物运进一家家店铺、一个个家庭,以此满足消费者对购物便利性越来越高的需求。但是,全球经济中支撑高效物流的复杂系统远比许多人想象的要脆弱。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弱点,这场危机可能从根本上迫使消费者改变他们想要随时获得商品的期望。封面图片制作:Adele Morgan WSJ S Chinese
在此之前,美国也采取了类似措施。8月份通过的医疗、气候和税法为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清洁能源产品的国内制造提供了激励措施。华盛顿还在实施一些政策以支持半导体和生物技术相关制造迁回国内。
实现上述制造迁回国内将耗时数年时间,将制造业岗位全面迁回西方是不现实的。越南和墨西哥等较为友好或关系近的国家可能会成为重大受益者,特别是那些已经与美国或欧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不过,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全球化进程看上去可能会按下暂停键。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将获得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和安心感,但他们也应该准备好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