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跨國研究 親子共讀提升嬰兒語言發展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7日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與美國耶魯大學跨國研究,以認知神經科學實證結果,發現6個月大嬰兒大腦預測力決定其後續的口語詞彙能力,親子共讀就是強化嬰兒大腦預測力的關鍵之一。
台灣師範大學今天舉行記者會,由計畫主持人、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王馨敏分享與美國耶魯大學組成的「大腦發展與學習聯合實驗室」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的突破性發現,這次跨國團隊選擇以台灣嬰兒為研究對象。
王馨敏說明,這項研究是透過讓嬰兒反覆學習「聽到聲音就會看到圖片」的對應關係,在測試階段隨機省略原應緊接聲音出現的圖片,同時以「功能性近紅外光光譜儀(fNIRS)」收集負責處理視覺訊息的大腦枕葉神經活動。
大腦無時無刻都在針對周遭環境進行預測,研究顯示,因為嬰兒大腦能夠預測圖片會緊接著聲音出現,所以即便圖片沒有出現,枕葉也會產生神經活動,研究團隊將這個神經活動稱為大腦預測訊號,顯示嬰兒的大腦預測力。
共讀刺激大腦預測力,王馨敏提出兩大可能原因,第一是即使與不太會說話的嬰兒共讀,成人還是會以「接下來會看到什麼呢?」等預測性問題和嬰兒互動;再者是共讀互動輪替時,雙方必須不斷預測彼此思想行為,提前準備好對應方式。
王馨敏認為,繪本提供的訊息結構化情境或互動輪替式情境,在共讀過程中,不只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反覆練習預測新訊息,更能讓嬰兒有更多機會進行互動輪替,不斷預測,才能在對方停頓時做出即時回應。
這項透過fNIRS進行神經科學研究,除發現6個月大嬰兒大腦預測訊號越強,在12個月及18個月時口語詞彙就越多,更突破性發現,早期親子共讀促進語言發展,大腦預測力關鍵性地強化這個連結。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在高影響力的國際期刊Brain and Language及PLOS ONE。
專程來台出席記者會的哈斯金實驗室主任肯尼斯皮尤(Kenneth Pugh)表示,聯合實驗室成立至今3年,這項研究成果是神經科學研究與教育研究雙向鏈接第一步,期許從環境、基因、早期認知神經發展對嬰幼兒發展多面向了解,相信很快可見到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在教育現場的應用。(編輯:管中維)1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