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賢分析中共20大人事 5大判斷原則[影]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21日電)中共20大正召開,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即將在23日揭曉,影響至少未來5年的政治格局,已有各方消息揭露出可能的人事安排。中共研究學者王信賢分析他認為可能的人選,藉此也闡釋中共政治運作的邏輯。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接受中央社採訪,談這次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值得關注的內容,包括人事預測、已發布的政治報告亮點以及其中涉台的重點等。
●人事安排
他表示,由於中共高層人事資訊非常不透明,在沒有特定消息來源的情況下,只能按照經驗、規則來判斷。
其中,習近平打破過去慣例,連續第3度擔任中共總書記是「99.9%確認」的事。王信賢說,這是當中共宣布10月16日開20大會議時就已經確定了的,「民主國家是開會決定事情,但在中國是事情定了才開會」。
至於政治局常委的人事判斷,他參考的5個原則是:一、七上八下(過去的傳統,現任常委67歲以下的連任、68歲以上的離任)。二、政治忠誠。三、習近平仍可能權力分享,沒有必要全部由自己人來坐所有的位子。四、有例循例。五、人選有無可替代性。
9月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規定」,這個規定有幾個標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能力、政治判斷力,王信賢解讀就是「對習近平的政治忠誠」。如此看來,他認為下一屆政治局常委「八(68歲以上)不一定會下,七(67歲以下)也不見得會上」。
綜合判斷,他認為這屆政治局常委有2到4個會離任。
應該會下:栗戰書和韓正。他們年齡分別是72歲68歲,已經達標,而且有可替代性。
可能會下:王滬寧與趙樂際。
王信賢分析,王滬寧是帶著政治任務進入常委職務的,其工作就是要去豐富「習近平思想」,並處理關於習近平歷史定位的問題。去年習近平在中共百年黨慶的講話,以及中共19屆六中全會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基本上都已經達成這些目標。
此外,王滬寧上常委時,沒有循例接中央黨校校長,兩年前又已經從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下來,代表他就是為完成前述任務。王滬寧過去曾傳出倦勤。
至於趙樂際,王信賢認為他在過去5年中紀委書記任上沒有太大的成績,再加上喧騰一時的秦嶺別墅案與他有關。他是習近平所提拔,兩家有兩代交情,所以不好究責於他,但是不讓他續任是可能的。另有傳言指趙樂際的健康狀況不好。
誰會成為新進的政治局常委?王信賢提出丁薛祥、黃坤明和李強3人。
現任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可能會去接趙樂際的位子,作中紀委書記。他很熟悉紀檢體系、中共組織等,王信賢說,「習近平想對誰下手,他可能比趙樂際要早知道」。
現任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坤明可能會接王滬寧的位子。黃坤明是「之江新軍」、政治忠誠沒有問題,並且曾立下功勞。
習近平在2012年底接掌總書記,2013年元旦就爆發「南方週末」新年獻詞事件,王信賢說:「習近平驚覺整個宣傳和意識形態的部分,他能掌握的並不如自己所想像的。」事件沒多久,黃坤明調到中宣部當副部長,2017年當部長,其工作是幫助習近平穩住意識型態跟宣傳,包括「黨媒姓黨」等宣告都出自他手。
現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可能會接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這個位子是往後更上一層樓的歷練。很多人認為上海今年疫情封控逾2個月對李強是不利的,王信賢說,要從習近平的角度、而非民眾角度想這個問題,上海是有2500多萬人的國際大城市,長時間封控但不出大亂子,「這到底是功績還是錯誤?」更何況,黨中央表明「已經打贏了大上海保衛戰」,所以李強還是有機會入常。
此外,他認為這樣的安排可以讓上海市委書記的位子空出來,一直都在中西部歷練的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可以去填補,作為未來入常的歷練。
至於其他現任常委的去向,王信賢說,按照往例,擔任總理的要有副總理的經歷,在現任常委中,符合的就是胡春華和汪洋。其中,汪洋在過去5年在民族、涉台等議題上和習近平配合得還不錯。
他認為,中國現在幾乎是遇到改開以來最大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一定要有全國性經濟問題治理能力的人坐這位子,目前習近平的嫡系人馬,包括李強都沒有這樣的經驗。「總理是要扛責任、當防火牆,由非嫡系的人來做是否較好?」
至於現任總理李克強,如果他不入常,就循王岐山模式,當國家副主席,保留正國級;如果入常,可能是李鵬模式,當全國人大委員長。王信賢認為,「有例循例,習近平可以減少說服成本」。
●政治報告亮點
習近平16日在中共20大開幕式上宣讀政治報告。王信賢表示,這是2018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後的第一個黨代會,報告內容要放在兩大主軸的背景下去看,一是民族復興;二是美中的戰略競爭。
他分析,在習近平眼中,20大這5年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一個5年,所以非常重要;而在「邁向民族復興」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此報告強調需要強而有力的領導人,為習近平的繼續執政提供合法性。
這份報告的幾個亮點都跟中美戰略競爭有關係。譬如「科教興國與人才培養」這次被獨立提出,就是因應美中科技戰;「全面依法治國」也被獨立論述,其中提到要加快「新興領域」和「涉外」的立法,王信賢說,這就是來自美國的壓力以及因應美國的「長臂管轄」。
另外備受關注的是,過去分散在不同的分類裡的「國家安全」也被獨立出來,除了國內安全,也強調國際安全。涉及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糧食安全....「這些我們抽絲剝繭來看,幾乎每個安全都在美中戰略競爭之下更加劇」。
●涉台內容重點
王信賢說,20大報告涉台內容裡,最突出的就是「反獨」加上「反外部勢力干涉」,「簡單來講,就是台灣問題鑲嵌進美中的戰略競爭裡頭,而且是重中之重」。
習近平提到「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表示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王信賢說,中共文件表述的「順序很重要」,此處優先講反外部勢力干涉、才講反獨,意思就是對台使用武力的原因「不是來自於台灣,而是來自外部」。
從統戰工作的角度來看,王信賢認為,接下來中共對台工作應該會讓台灣人逐漸面臨選擇:是要做走向戰爭的「台獨分子」、還是所謂的「愛國力量」,但這些都會是出於中共方面的定義。(編輯:朱建陵)1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