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el Fürstenau
2022-10-16T07:08:37.945Z
图为大屏幕上的普京,他刚刚违反国际法吞并了乌克兰领土

(德国之声中文网)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普京一定会为其七十大寿举办隆重的庆典,世界各地政商名流也一定会前来致贺。生日庆典的贵宾席上,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绝对不会缺席。施罗德和普京结下了手足般的兄弟情谊,曾称普京是位“无可挑剔的民主派人士”。不过,施罗德的此番评价当年就未能引起其他人的共鸣。

2022年2月24日,普京发动侵乌战争后,他愈发陷入了孤立境地。在他七十大寿之际,向他祝寿的国际领导人寥寥无几。连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都没有公开致贺电。

乌克兰战争爆发八个月之后,普京努力为自己打造的强人形象已经荡然无存。乌克兰军队摧枯拉朽般的反攻态势,恐怕更让普京无地自容。现在的普京也许会回想起民主德国瓦解前的最后几个月。

民主德国的消失令年轻的普京感到震撼

柏林墙倒塌之后,两德于1990年实现统一,民主德国作为一个国家也就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了。当时,作为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工作人员,普京在德累斯顿经历了这场巨变。一年之后,苏联解体。

历史学家科纳伯( Hubertus Knabe )曾撰文指出,民主德国的消失曾令年轻的普京感到非常突然。东德国家安全部的档案显示,当时克格勃和东德公安部的特工都没有意识到,民主德国会在短期内土崩瓦解。

科纳伯指出,“正是这段经历,令普京对公民社会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图为2017年普京向他在德累斯顿时代的克格勃上司马特维耶夫(左)的90岁生日表示祝贺

“瞒天过海的意愿”

科纳伯掌握的材料显示,普京被克格勃派驻民主德国期间,曾拥有在资本主义西德招募特工的权力。而要想成功招募特工,必须具备一些常人不具备的特殊潜质,“那就是耐心、蒙骗掩饰以及迂回战术。”普京现在的行为方式中,仍能看出这些潜质。

罗森鲍威尔(Wolfgang Rosenbauer )也对普京有着类似的印象。九十年代,罗森鲍威尔曾同普京有过一些商业上的往来。他回忆到,当时在汉堡的一次晚宴上,普京佯装完全不懂德语,整个交流过程都有专人翻译。

而事实上,曾被常年派驻德累斯顿的普京可以讲非常流利的德语。直到晚餐结束,普京起身告别时,罗森鲍威尔才恍然大悟,“普京看着我用德语说:太好了,请你把相关文件交给我。”

相关图集:弗拉迪米尔·普京:通往权力巅峰之路

入读克格勃学校:1952年,普京出生于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当时叫列宁格勒。1975年,他法学专业毕业后入职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任务是监控列宁格勒的外国人及外国领馆工作人员。后来,普京被派往前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据称,柏林墙倒塌后,普京曾烧毁大批克格勃文件。
走上仕途:这张图片上可以看到普京站在圣彼得堡市长索布恰克身边,此人也是他走上仕途的伯乐。索布恰克曾是普京上大学时的教授,他任命普京担任国际事务顾问。尽管后来普京卷入一场腐败丑闻,但他和索布恰克的友谊使他最终保住了乌纱帽。
火箭般的升迁速度:普京很快离开彼得堡前往莫斯科。1997年,他在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团队中谋得一个中级职位。而正是这个中级职位,使得普京得以在俄罗斯政坛广结善缘,为其日后在政坛的快速升迁奠定了基础。
恩师之死:2000年,政坛恩师索布恰克逝世,已官至俄罗斯总统的普京亲赴葬礼表示哀悼。索布恰克生前曾努力帮助普京成为总统。而此前一年,普京则利用其政治影响力帮助陷入腐败丑闻的索布恰克安全脱身。这也是普京在政坛上的处世之道:只要是朋友,普京就会帮他摆平问题。
临时总统:1999年底,叶利钦宣布辞职,由普京出任代总统。普京正式竞选总统后,他在圣彼得堡期间的贪腐丑闻再度被提出。提出上述指控的杜马议员马丽娜·萨利耶很快被强迫闭嘴,并不得不离开莫斯科。
“双套车”式民主:2008年,因宪法的任期限制,普京已不得再度参选总统。于是,普京任内担任总理的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并立即任命普京为政府总理。很多人相信梅德韦杰夫只是普京的傀儡,这种“双套车”式的轮流坐庄引起了广泛批评。
再度胜选:2018年3月18日,普京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由于修宪后,总统任期被延长至六年,也就是说,普京将执政至2024年。选举虽然胜利了,但由于反对派受到打压,投票过程中也出现舞弊指控,本次选举还是被蒙上了阴影。

塑造强人形象

2014年,俄罗斯非法吞并克里米亚半岛前夕,俄罗斯问题专家梅斯特( Stefan Meister)曾对德国之声表示:“普京非常善于玩弄权术。但当他陷入被动时,也会做出欠考虑的事情。塑造强人形象,对普京至关重要。普京登上总统宝座后,也一直都在这样做:无畏的柔道选手、敢冲敢抢的冰球手、光着膀子骑马和钓鱼等等。

普京是1985年被派往德累斯顿的,同年,改革派政治家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这段经历想必对普京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他作为一个外国人经历了民主德国的没落,而与此同时,他的祖国也变得越来越陌生。因为苏联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刚一回到俄罗斯,普京就在1991年经历了苏联的解体。这对普京来说,是一个无法接受的惨痛经历。2014年对克里米亚的吞并就是对普京苏联情结的证实。对于俄罗斯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的感受可能也和普京一样,即非法吞并克里米亚,是俄罗斯强大的象征。

发动侵乌战争的最初阶段,大多数俄罗斯人似乎也持类似的观点。但随着战争的持续,阵亡俄罗斯士兵的增多以及乌克兰攻势的推进,普京的民意支持也在迅速下降。普京精心打造的强人形象开始出现了裂痕。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