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社10月20日电】为了继续讲述战前和战时因日本国策前往中国东北地区后被留在当地的“遗华日侨”的苦难,他们的子孙等战后一代正作为讲述者积极行动。遗华日侨回国的契机是1972年9月日中邦交正常化,如今已过去半个世纪。讲述者说:“希望让人们了解在日本和中国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壮烈人生。”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一个被中国人家庭收养的日本女孩的故事。”9月下旬在奈良市的一场讲述活动中,遗华日侨的女儿伊藤光子(47岁)手握话筒。

其母亲琴江1岁左右时战争结束,在吉林省长春市被中国夫妇收养,取名为李凤琴。17岁时,养父母告诉她亲生父母是日本人。18岁时她与中国男子结婚,生下了光子等3个孩子,但除了亲戚外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世。

两国邦交正常化让琴江看到了“寻找亲生父母”的希望。1983年她参加了访日调查,但没能找到亲人。1986年,她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日本。先后遭遇了登记户籍屡次遭拒、长子死于交通事故等悲剧。

由于情绪低落,身边的人建议琴江住院疗养。但她却反问:“如果要离开家人,又是为了什么回到故乡?”她拼命地在夜校学习日语,1992年与家人开了中餐馆,实现了长子曾经的梦想。

讲述中,光子道出了琴江的复杂心情:“母亲一直因为是自己固执回国连累家人而感到内疚。但即便如此,现在也觉得能回到故乡真是太好了。”

随着遗华日侨步入老年,如何继续讲述他们的苦难人生成为课题。“首都圈中国归国者支援和交流中心”(东京都)从2016年开始培养战后一代的讲述者。候补人员用3年时间接受了学习历史背景和听取经历介绍等培训。

光子抱着“遗华日侨是自己的根,想把其经历告诉孩子们”的想法报了名,后来她渐渐对身边最亲的琴江的经历产生了兴趣。琴江起初对此避而不谈,说“不愿想起痛苦的记忆”,但光子还是一点一滴地将听到的内容记了下来。不久后,琴江也转而支持起光子,叮嘱她“继续讲述下去”。

该中心委托了包括光子这样的遗华日侨二代、三代在内的14名讲述者,年龄从三十到六十多岁不等,上年度派往全国约30处参加了市民讲座等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也能更多地派往小学和初中等。”

精通遗华日侨问题的摄南大学特聘教授浅野慎一认为这样的传承颇具意义。他还指出,“不仅是战争受害的一面,也需要从国家回国政策滞后的责任等多个角度进行讲述。包括中方相关人士在内,日中携手继续讲述下去也很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