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亏钱后,不割肉也不看账户?这是给你的建议
图片来源:ALEX NABAUM
你看过刚刚结束的第三季度的收益账单了吗?
如果你有什么地方像我的话,你的答案应该是“没有”。你可能已经知道,今年迄今为止,股市和债市已分别下跌了20%和14%。
看着自己的亏损,账单上的亏损额并不会因此变少。但它或许更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对于任何有可能让我们对自身投资能力产生怀疑的证据,我们都会避免过于仔细地去查看,这也符合人之常情。然而当市场下行时,若想作出明智的决定,通常需要承认我们有意忽略的自身问题。
我们先来认识一点:“惰性”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据行业组织投资公司协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自3月底以来(当时股市接近历史高点),投资者从股票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中共赎回了约800亿美元。
3月底时,美国及全球股票基金中共有19.3万亿美元资产。因此,即便通胀看似不会减缓,即便股市看似不会上涨,投资者只是从股票基金中赎回了0.4%的资金。
其中的原因既有纯粹的惰性,也包括数百万人购买的是自动扣款型基金,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在赔钱的时候转向,会感觉异常痛苦。
几乎每个投资者都能体会到下面这句老话所蕴含的智慧:“及时止损,继续赚钱。”可是,唯一比赔钱更糟的是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
所以看到资产贬值时,大部分投资者都不会选择卖出。你可以假装账面上没有损失,或是安慰自己,后面会好起来的。另一方面,只要不承认自己投资失策,不卖出离场,就还是浮亏,没有真的亏钱。
更何况还有可能,你刚刚卖出的资产又会反弹,或者,不管你把钱转投到其他何处,可能还是会下挫——这会让你感觉又做了一次傻事。
怪不得亏本卖出会这么难,也难怪这么多人会在熊市中选择静观其变。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一家国际线上券商的近19万名交易员是如何使用止损指令的。这类指令的目的是在投资产品跌至预先指定的价格时将其自动卖出,从而控制亏损额。
假设你以20美元买入一只股票,并将止损令触及点位设在15美元,从理论上说,你的亏损额被锁定在25%。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会抛开这把“锁”:看到股票跌向15美元,他们可能会将止损令触及点位下调到10美元。如果继续跌向10美元,他们说不定会再次下调止损令触及点位,也许会降到7.5美元——以此类推。
这种行为究竟有多普遍呢?上述研究中,先前设置过止损令的线上交易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40%的情况下,他们会进一步降低止损令触及点位。
他们持有的资产价格下跌越多,他们对止损令触及点位的下调幅度就越大。这些交易员非但没有去阻止亏损,反而在追逐亏损。他们也不想再追了,但他们做不到。
专业投资者真的更擅长卖出吗?
真是开玩笑。
新研究显示,由于卖出决策失误,基金经理每年平均会损失约0.8个百分点的回报率。他们往往会卖掉近日表现最好或是最差的投资产品——而卖出后,它们的平均表现都会超过大盘。
“如果他们朝自己的投资组合射一个飞镖,然后卖出被飞镖任意击中的股票,而不是卖出他们实际卖出的股票,即便这样,他们的表现都要好得多。”上述研究的作者之一、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金融学教授亚力克斯·伊马斯(Alex Imas)说。
要了解自己的抛售决策是否明智,不仅要追踪你持有的投资,还要追踪你抛售的投资。如果被卖掉的投资品,其表现超过了你手头持有的投资品,那么你之前就选错了抛售对象——可是这一点除非你自己想去了解,否则你永远也不会知道。
认知心理学家安妮·杜克(Annie Duke)说,坦然接受自己的损失需要提前筹划一些事情。杜克曾是扑克赛冠军,着有《退出:知道何时离开也是一种能力》(Quit: The Power of Knowing When to Walk Away)一书。
“我们对退出有着很强的偏见。”她说,“当事实与我们的感觉不符时,我们会想办法来忽略事实。”
决定是否应退出的最佳方法之一是提前做好功课,设计出杜克所谓的“终止标准”。这就要求你的投资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行,否则就要被卖掉。
例如你去年买了比特币,因为你觉得它是一种能抵御通胀的对冲工具。这时,制定“终止标准”会让你遵循以下原则:“如果通胀加剧的同时比特币也在下跌,我的设想就不再成立,因此,假如通胀超过5%的时候我至少损失了25%,我就必须把比特币卖掉。”
其他人买比特币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你不能在事实发生后改变原先的“终止标准”。一旦你当初的购买理由被证明是错的,你就必须卖出,若是这样,比特币今年下跌近60%就不会对你造成很大影响。
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买入并持有通常是明智的决定。只不过,卖出止损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