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0日電)北京市19日新增一名87歲COVID-19確診者死亡,媒體報導是5月底以來中國首例死亡病例,此話題也成為今天中國網路熱搜,特別是近期公布優化防疫20條,支持清零或與病毒共存者對立,撕裂中國社會。

北京市衛健委今天公布,11月19日0至24時,新增69例本土確診病例和552例無症狀感染者,另確診者中出現一例死亡病例,為87歲男性,11月11日出現乾咳,13日確診為輕型,19日嚴重肺部細菌感染,發生膿毒症休克,「因基礎病惡化」,搶救無效死亡。

陸媒光明網報導,近5日來,北京社會面篩查發現感染者呈波動上升趨勢,自11月15日40例,19日首次突破百例,達到122例。

香港01報導,19日全中國本土新增2萬4215例,且自今年5月26日以來,首次再新增1例本土死亡病例,就是位於北京。

今天「北京新增一例死亡病例」成為中國網路熱搜話題,有網友留言指「這年紀別說感冒,就是摔一跤都很危險」,批評媒體報導這個死亡案例渲染社會恐慌,但有網友說,「許多專家不是說沒有危重患者了嗎?」,反駁人心冷漠,「家裡沒老人嗎?」另外許多人關注此案例是「基礎病惡化」,認為當局有淡化疫情之意。

不過,最多網友熱烈討論的是北京已出現一例且確診6日內死亡,到底是要與病毒共存還是持續清零?

有人認為這個案例「躺平派是不是沒看到」,強調根本不能放鬆,但共存派認為社會不可能永遠封控,這樣下去社會還能撐多久?高低風險區不應一刀切封控,清零與共存兩派看法嚴重撕裂。

此外,中國公布優化防疫20條措施,針對民眾看法分歧甚至恐慌,官媒新華社連日推出優熱點問答系列報導,試圖統一口徑安撫民心。最新問答是關於從疫情發生地返回是否要隔離?遇到滯留怎麼辦?

新華社引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有關專家權威回應,指根據試點評估結果,高風險區外溢人員的風險較低,因此20條對管控措施相應調整,將高風險區外溢人員「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

假如A地劃定為高風險區,對於高風險區內人員實施封控管理,對於A地劃為高風險區之前流入到B地的風險人員,在B地追蹤到以後要進行「7天居家隔離」管控。根據第九版防控方案,管控周期從離開A地的時間算起。如果B地在排查時已經超過管控周期,原則上無需再隔離管控。

至於如何防止對返回人員加碼管控?如何統籌滯留人員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擴散?新華社回應目的地不得拒絕接收滯留返回人員,並按照要求落實好返回人員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擴散,也不得加碼管控。

另針對當前沒有疫情但溢入風險較高的地區,從疫情所在縣區返回人員要主動向當地報備,社區要主動展開登記,嚴格落實3天2次核酸檢測措施(間隔24小時以上)。(編輯:唐佩君/陳沛冰) 1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