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表團訪美觀察 吳心伯:對中氣氛已變化
(中央社台北25日電)為穩定中美關係,中方日前派出高級智囊團訪美。團員之一的學者吳心伯表示,美國社會氣氛發生了變化,昔日對中國「接觸」、「對話」等表述已經政治不正確;新一代研究者對中國更多戒心。
美國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前執行長葛林柏格(Maurice "Hank" Greenberg)7月曾公開撰文,反對與中國脫鉤,並稱將成立商界和政策高級小組,以幫助恢復中美雙邊對話。
中方積極回應此事,並在11月8日至16日,由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王超率領一支高規格代表團訪問美國紐約。代表團成員包括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前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前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等。
澎湃新聞今天發表對吳心伯的專訪,談此行的意義和觀察。
吳心伯說,這次代表團訪美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美方也很重視,畢竟3年多沒有這樣對面的交流。美方認為,這表明中方正在逐步打開國門,開始走出去。
但他此行也感受到與以往不同的氛圍。
吳心伯表示,過去,美國老一輩的學者、官員能以一種接納的心態和中方人士交往。但現在,美國社會對中國的氣氛發生了變化,美國年輕一代研究者對中國的看法也與以往不同,他們可能會有意識地迴避,甚至排斥和中方人士的交往。
他認為還是應當加大對美接觸力度,以防人際上脫節。「坦白來說,今後兩國年輕一代(研究者)的接觸,比我們當年困難得多,這是他們面臨的挑戰。但加強接觸還有交往工作還是得去做。」
吳心伯還說,和美方有些人談話的時候,能感覺到他們比較謹慎。美方現在把和中國的互動稱作communication(溝通)。而在過去,他們會把這種互動稱為加強接觸(engagement)或者對話(dialogue)。但現在,後兩個詞都變成了華府的「壞詞」。
他說,2018年時,現任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和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曾寫過一篇文章,指美國對中國的接觸政策失敗了。所以,美方現在很少再提「接觸」這個詞。此外,在歐巴馬時期,中美對話處於高峰階段,兩國之間大概有上百個對話機制,但川普和拜登政府上台之後,這些機制的作用備受質疑,「對話」這個詞大家也很少提及了。
在美中兩國元首的「拜習會」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明年將訪問中國。吳心伯說,這個決定本身代表美方希望加強和中方高層交往、對話的願望。此外,布林肯訪中期間,可能也將就明年一段時期內中美雙邊關係的發展與走向和中方進行磋商,雙方共同規劃。
吳心伯說,美方正在為布林肯訪問中國做準備,包括接下來美國常務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可能也將訪問中國,這也是在為布林肯之行打前站。(編輯:張淑伶)1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