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4T12:40:02.514Z
已经有多个消息源称中国将修改放松清零政策。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路透社获取到的一份会议录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本周五(11月4日)花旗银行举办的一场会议上表示,中国正在执行的防疫动态清零政策很快将发生实质性改变。

曾光对中国的疫情防治工作一直直言不讳。他说,中国开放的条件正在“累积”。他还列举了中国在新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在被问到中国是否会在明年春季两会后开放时说,中国将在未来5、6个月出台一系列新政策。但是他没有说明自己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彭博社周五也报道称,据熟悉相关事宜的人士爆料,中国正在制定结束航班熔断机制的计划。今后将不再对搭载超过一定数量新冠阳性病例的航班采取熔断机制。

报道称,中国国务院最近要求政府机构和民航监管机构为结束熔断机制做准备。

几天前,思睿资产管理集团(Grow Investment Group)的合伙人、知名分析师洪灏在推特发文称,据闻中央已经成立一个筹备重新开放(Reopening)的委员会,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领导。该委员会“正在检视来自美国、香港及新加坡有关新冠疫情的数据,评估重新开放的可能性,目标是明年3月开放”。

中国官方没有对这一传闻予以证实。

相关图集:新冠疫情和“清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继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仍未改善。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0日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4.4%。这个数字远低于年初北京设下的5.5%目标。下调主因是中国抗疫采取强硬的清零政策、广泛封控影响经济活动,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压力。
新冠康复者求职被歧视:近日一篇题为“我躲在上海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名新冠康复者求职碰壁,被发现住在上海虹桥车站厕所卫生间,她表示“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关注到相关情况,并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呼吁对新冠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中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数据,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持续。从总体失业率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2021年多出167万人,规模和增幅皆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已表示,随着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民众出行不便:在北京以“动态清零”为原则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境外输入感染病例的风险,因此一直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而在中国境内,一旦发现确诊案例,就会立即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外界预测,健康码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封城期间看病难、吃饭难:上海等城市曾经经历长达数周的隔离,不仅让许多居民面临收入损失、家庭分离,吃饭难、看病难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在疫情严控之下,民众抱怨民生物资匮乏,快递物流人力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而民众看病就医的渠道也受到种种限制。西安封城期间,曾发生过孕妇因核酸检测有效期超时而在医院外等待过久不幸流产、心梗患者因无核酸检测被拒诊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防疫手段遭到滥用 河南银行储户健康码“绿转红”:中国在防疫期间引入“健康码“措施。对于各地居民来说,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另一张身份证,只要健康码变成红色,通常就意味着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则发生了“天降红码”的状况。今年4月,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发现无法使用网上业务,他们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终未能获得答复。储户于是前往河南村镇银行取钱,却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红,从而被强制隔离或者限制出行,但他们的核酸检测都显示阴性。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开始质疑,原本用于防疫的大数据是否遭到滥用,甚至成为“维稳”的工具。
社会管控进一步加剧:在过去两年半的疫情中,中国进一步缩紧对社会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众因为未按时参加核酸筛查,被以逃避核酸检测为由列入“失信名单”。旅美的中国人权律师滕彪认为,中国政府利用高科技与其他现代有效监控的技术,对公民社会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而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也累积了更多控制社会流动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即便疫情结束,这套防疫措施也会持续。
名人“润”了 富人想“润”:上海封城后,来自英文run的“润”一词成为中国的网络流行词。除了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解封后逃离上海,连曾为中国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被指已举家从上海迁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资移民谘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计,由于严苛抗疫加上经济放缓,约有1万名中国富人正寻求离开中国。若他们移民成功,将从中国带走480亿美元。

本周五,中国A股和港股联袂大涨,沪指涨超2%站稳3000点,深成指、创业板指涨幅超3%;恒指盘中涨超7%重返16000点上方,恒生科技指数一度暴涨近11%。

有分析认为,这和美国审计官员提前完成了中资公司的首轮现场审计工作有关。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表示,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数十名检查人员,最快这个周未离开香港,早于原来 11 月中旬的日程。

市场对此消息的解读显然颇为积极。因此港股低位强劲反弹,三大指数皆大幅拉升,尤其是互联网科技行业。

业内人士还分析认为,A股迎来了2020年7月以来最大的单周上涨的原因还包括:市场对于未来疫情管控政策持续优化的期待;疫情管控优化预期带动外资大幅流入,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消费板块大涨;德国总理肖尔茨率领庞大代表团访华,中德关系、中欧关系出现改善趋势。未来在经济、防疫领域的合作令人期待。

(路透社、彭博社等)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