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T12:48:38.971Z
中国采取以“清零”为目标的防疫策略,即面对疫情实施严格封控和大规模核酸检测,这需要动用大量社会资源。图为郑州的上门核酸检测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中国卫健委数据,11月7日,全国新的本土病感染者攀升至7475人,高于前一天的5496人,是今年5月1日以来的最高值。

按照全球标准,这一增幅并不算大,但对于中国来说非常棘手,因为中国采取以“清零”为目标的防疫策略,即面对疫情实施严格封控和大规模核酸检测,需要动用大量社会资源,给国民经济带来负担,也对社会民生造成影响。

大江南北疫情四起

在广州,病例的增长尤为明显,11月7日报告了2377例本土病例。珠三角在中国出口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广东省素有“世界工厂”之称。迄今为止,广州的一些地区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封控,但迄今没有像上半年上海一样采取全面封城。上海今年4月、5月的大规模封控曾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和全球供应链动荡。

“过去几天,我们一直在家里工作”,在广州经营一家公司的Aaron Xu对路透社说。“到目前为止,只有几个小区被封控。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公共交通暂停,小区保安禁止快递员、外卖员进入。另外,我们每天都要做核酸测试。”

在河南首府郑州, 11月7日报告了733个新的本地病例,比一天前增加了一倍多。这里是苹果供应商富士康的主要生产地。

西南大都市重庆报告了281例新的本地病例,比一天前增加了一倍多。重庆目前没有全面静默,对至少四个区进行了新的管制,关闭了一些卡拉OK、舞厅等娱乐场所。一位地方官员称目前情况“复杂而严峻”。

在北京,当局检测到64例新的本地感染,相对于前面几个城市来说只是小幅上升。一些社区进入“居家”模式,同时许多居民也在进行新一轮核酸检测。

据路透社报道,券商野村证券周一在一份说明中写道:“过去一周,全国各地的封控情况继续迅速恶化,我们内部的中国新冠封控指数从上周一的占中国总GDP9.5%上升到12.2%”。

“我们仍然认为,虽然中国政府在未来几周可能对一些新冠措施进行微调,但这些微调措施可能会被地方官员的收紧所抵消”,野村证券说。

相关图集:新冠疫情和“清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继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仍未改善。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0日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4.4%。这个数字远低于年初北京设下的5.5%目标。下调主因是中国抗疫采取强硬的清零政策、广泛封控影响经济活动,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压力。
新冠康复者求职被歧视:近日一篇题为“我躲在上海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名新冠康复者求职碰壁,被发现住在上海虹桥车站厕所卫生间,她表示“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关注到相关情况,并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呼吁对新冠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中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数据,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持续。从总体失业率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2021年多出167万人,规模和增幅皆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已表示,随着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民众出行不便:在北京以“动态清零”为原则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境外输入感染病例的风险,因此一直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而在中国境内,一旦发现确诊案例,就会立即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外界预测,健康码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封城期间看病难、吃饭难:上海等城市曾经经历长达数周的隔离,不仅让许多居民面临收入损失、家庭分离,吃饭难、看病难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在疫情严控之下,民众抱怨民生物资匮乏,快递物流人力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而民众看病就医的渠道也受到种种限制。西安封城期间,曾发生过孕妇因核酸检测有效期超时而在医院外等待过久不幸流产、心梗患者因无核酸检测被拒诊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防疫手段遭到滥用 河南银行储户健康码“绿转红”:中国在防疫期间引入“健康码“措施。对于各地居民来说,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另一张身份证,只要健康码变成红色,通常就意味着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则发生了“天降红码”的状况。今年4月,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发现无法使用网上业务,他们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终未能获得答复。储户于是前往河南村镇银行取钱,却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红,从而被强制隔离或者限制出行,但他们的核酸检测都显示阴性。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开始质疑,原本用于防疫的大数据是否遭到滥用,甚至成为“维稳”的工具。
社会管控进一步加剧:在过去两年半的疫情中,中国进一步缩紧对社会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众因为未按时参加核酸筛查,被以逃避核酸检测为由列入“失信名单”。旅美的中国人权律师滕彪认为,中国政府利用高科技与其他现代有效监控的技术,对公民社会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而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也累积了更多控制社会流动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即便疫情结束,这套防疫措施也会持续。
名人“润”了 富人想“润”:上海封城后,来自英文run的“润”一词成为中国的网络流行词。除了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解封后逃离上海,连曾为中国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被指已举家从上海迁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资移民谘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计,由于严苛抗疫加上经济放缓,约有1万名中国富人正寻求离开中国。若他们移民成功,将从中国带走480亿美元。

次生灾害不断

严苛的防疫之下,中国连续发生防疫相关的社会事件,其中一些造成严重“次生”灾害。上周中国兰州一名3岁男童在封控期间延误送医死亡,触发民愤。其父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我儿子之死与清零封控有关”。

此前的保定奶爸持刀为孩子买奶粉事件,以及此后的呼和浩特女子在封控期间坠亡事件也都引发舆论关注和民众的愤怒情绪。再早一点,郑州富士康工人被封锁后徒步返乡的图片与视频也在网上热传、引发讨论和批评。

最新一起社会事件是山东临沂发生的防疫人员与居民冲突事件。当地警方表示,目前已有7名涉案人员被捕。在微博上广泛流传的视频中,可以看到防疫人员殴打、拖拽居民。

在防疫人员殴打居民的相关微博视频下方,有网友写道:“当代红卫兵, 有的人戴着梵克雅宝妆容精致开新闻发布会,有的人声嘶力竭敲不开救命的楼道门,无人的街道救护车救人需要半个小时,小女孩半夜跪在小区哭着问我妈妈是不是没有了。”

另一位网友这样评论:“文革过去七十年了吧..新的红卫兵又出现了。错的不是始终不是红卫兵是给他们权力的政策啊。”

周小平、黄安等也开始吐槽防疫

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中国现行防疫措施的的不满声音愈加响亮。甚至一些被看作是“正能量大V”、“五毛”的公众人物也发出了一些质疑声音。

一直高举正能量大旗的周小平在11月5号微博发帖质疑:“实事求是很难吗?下面话是我说的,现在可以来封我了,抓也行,要杀要剐随便吧。反正我得说实话。现在最直观的情况就是,你去了一趟疫疾最重的美国,只需隔离7天就能回家。你去一趟疫疾相对轻的边疆,封控70天都未必能回家。这是在防疫还是在划水?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就算我们要一直抗疫到底,那也不能因此随便造谣说国外尸横遍野、医疗崩溃、后遗症爆棚,因为那都不是事实。……防疫成本不仅是‘经济成本’,还有民生成本,生命成本对不对?既然人民至上,就得实事求是!”

周小平的这条微博目前已经被删除。

此外,台湾亲共艺人黄安近日也多次抱怨大陆的防疫措施。他在11月初发微博,“必须干死发明弹窗的混蛋!这叫什么事儿,没完没了乱搞,王八蛋!”

11月5日,黄安再发微博说:“谁有病,谁去看医生;谁有病,谁去治疗,其他人该干啥干啥,怎么这样简单的道理还听不懂?到底在固执什么?因为我去过有一个病人的城市,回来之后要隔离7天,有病;这个小区有一个得病,所有人一起吃药,不许走,啥时候才能走,闭嘴等通知,有病;这个地区有人生病,直接封了,不让上街,不让出门,甚至孩子有病不让看医生、家人去世不让上坟,这他妈的才是有大病。行啦,够啦,没完没了了这是。”

不过,黄安的这几条微博目前也已经被删除。他表示11月5日的微博是“被和谐了”。

社会对于严苛防疫的不满以及民众要求放松管制的呼声早已不是新闻。中国当局对此显然也心知肚明。华宝信托驻上海的经济学家聂文对路透社说:“我们看到的是放松管制的呼声高涨和新冠病例迅速蔓延之间的博弈。”

“中国考虑逐步退出动态清零”

《华尔街日报》11月8日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在实行了近三年的严格防疫限制措施之后,中国领导人正考虑采取措施逐步重新开放,但进展缓慢,也没有设定时间表”。

报道称,中国官员越来越关切实行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代价,“正在评估重新开放对公众健康和中共所获支持的潜在影响”。知情人士说,中国官员目前仍在谨慎行事,“这意味着要使社会回归到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正常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可能会需要等到接近明年年底的某个时候”。

《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称,在放松对境外旅客的入境管制方面可能率先取得进展,可能在明年年初从目前的“7+3”改为总共七天。另外,鉴于核酸检测成本较高等原因,中国政府正计划减少核酸检测点。此外,中国也在考虑将新冠作为“乙类”传染病管理。迄今,中国一直对新冠采取“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和管控。

知情人士也称,最近几个月,中国官员与世卫组织(WHO)保持密切联系,关注WHO为新冠疫情确定的警报级别。“如果WHO调整评估结果,将为中国改变政策提供更多回旋余地。……届时中国政府可能开始推动更大力度放松防疫措施,并调整国内舆论对于新冠疫情的说法,实际相当于宣布在抗击新冠病毒上取得胜利。”

文章还引述知情人士称,“中国政府正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开展一场为健康状况脆弱的群体接种疫苗的活动,目标是让95%的60岁或以上人群接种两剂疫苗。11月初的最新政府数据显示,中国86%的老年人口已接种两剂疫苗,整体人群的两剂疫苗接种率为90%。”

(综合报道)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