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選舉登場 共和黨或拿下參眾兩院
2022-11-09T03:10:11.633Z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2022中期選舉在當地時間週二(11月8日)登場,數千萬選民陸續前往投票。這不只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中期」考試,也是2024總統大選的前哨戰。選前民調與專家分析多認為,在野黨共和黨將在眾議院贏得多數席次,參議院則選情激烈,恐要到最後一刻才能見分曉。
本屆選舉,參議院100席中的34席將進行改選,目前民主黨與共和黨在參議院各佔50席;眾議院則是435席全部改選,目前民主黨與共和黨各佔220席與212席。此外,地方州選舉也在同一天進行。
關鍵戰場?
眾議院方面,民調網站「FiveThirtyEight」預測,共和黨將以230比205席的優勢拿下眾議院。這也與多數其他民調機構的結果相似。
競爭激烈的參議院方面,美國無黨派選情分析媒體「庫克政治報告」(Cook Political Report)4日公布的預測顯示,共和黨可能以3席的微小差距,在參議院取得優勢。美聯社指出,參議院的戰場集中在4個競爭激烈的搖擺州——佐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賓夕法尼亞州——極小差距可能決定結果。
另一場受到密切關注的參議院選舉則是在新罕布什爾州,有著特朗普風格的共和黨人博爾達克(Don Bolduc)正試圖推翻民主黨參議員哈桑(Maggie Hassan),這場選舉可能預示著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下台2年後,是否還能得到選民的支持。

根據愛迪生研究公司(Edison Research)進行的出口民調,通貨膨脹和墮胎是本屆大選美國選民最在意的議題。民調顯示約30%的美國人關注通貨膨脹,關注墮胎議題的則有約10%。
美國今年10月的通貨膨脹率為8.2%,達到40年來新高。
對拜登有何影響?
在選舉前夕的一次集會上,拜登表示,他相信民主黨能穩住,持續在參議院保持優勢地位,但他也承認,在眾議院保持多數席位「會很困難」。
拜登還表示,鑒於一些共和黨候選人已表明他們可能不會接受失敗,民主正處於危險之中。部分觀察人士更認為,若共和黨在此次選舉翻身,特朗普可能受到鼓舞,進一步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再次尋求共和黨提名。
此外,若民主黨失去對參眾兩院「完全執政」的優勢,這將使拜登在其總統任期的後半段更難通過立法,成為「跛腳總統」。這也可能導致拜登政府在處理國內和國際問題方面,需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包括俄烏戰爭、氣候變化,以及通貨膨脹等。
過去兩屆共和黨眾議院議長的前高級助手巴克(Brendan Buck)向美聯社表示:「我確實認為,這將是一個以衝突為特徵的政府時期。」
對華態度
儘管美國兩黨對於多項議題意見有著程度不一的分歧,但在對華政策上卻有著相當共識。現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今年8月「不顧北京反對」訪台,後續引發中國大規模軍演、台海局勢緊張。拜登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若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出兵協防台灣。儘管白宮事後皆重申美國對中國及台灣政策不變,但仍被多數專家指華盛頓正逐漸改變傳統的「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根據目前選情,共和黨在眾議院十拿九穩。美聯社報導,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表示,如果民主黨在眾議院失勢,他將在明年從現任議長佩洛西手中,接過議長的木槌。
美國《國會山莊報》日前報導,麥卡錫9月曾表示,他希望設立一個針對中國的特別委員會,以應對中國挑戰,包含中國對關鍵礦產的控制、竊取美國技術,以及其與台灣的緊張關係。

共和黨獲勝對烏克蘭意味著什麼?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柏林辦事處主任大衛-威爾普(Sudha David-Wilp)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若共和黨主導眾議院,可能在烏克蘭議題方面對歐洲施加更多壓力。
大衛-威爾普說:「將發生變化的是,美國不想只是單打獨鬥——這實際上也與共和黨選民日益增長的情緒相一致。」她說:「雖然不會有任何對烏克蘭的空白支票,但他們將期望歐洲夥伴能加強對烏克蘭的支持。」
大衛-威爾普強調,當前在華盛頓,兩黨都壓倒性地支持烏克蘭和北約。她補充說,儘管美國和歐洲在俄烏戰爭方面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凝聚力」,但仍「可能會有摩擦,特別是與德國以及歐洲與中國的關係。」
如果國會由共和黨控制,而民主黨的拜登持續執掌白宮,「像中國和俄羅斯這樣利用虛假訊息在美國挑撥離間的國家肯定會以此為契機,在2024年之前非常兩極化的氛圍中,更加分化美國人」,大衛-威爾普告訴德國之聲。
競選激烈結果或推遲出爐
由於計票工作繁複,本屆選舉結果可能需要等待數日才能完全確定。第一波開票可望在美東時間8日晚間出爐,許多州的計票工作可能會持續到選舉日之後。關鍵州之一的佐治亞州如果沒有候選人能達到多數門檻,甚至可能需要再進入12月6日的決選。
此外,美國法院也仍在審理幾個可能影響重大的搖擺州選舉相關訴訟,這對選舉最終結果也可能產生影響。
(綜合報導)
© 2022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