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T04:36:11.290Z
中国大规模执行的“全员核酸检测” 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料图片)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中国媒体报道,继中国官方11月11日发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提出了20条措施”(简称:20条)之后,包括陕西省镇坪县、福建省福州市、江西省广昌县、吉林省延吉市、安徽省合肥市及上海市等多地都已积极调整现行的防疫政策,宣布取消或暂不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

中国官方11日推出的“20条”受到了广泛关注,被视为中国可能进一步放松新冠疫情管制措施的重大举措。涉及全员核酸检测的内容,“20条”在第6条中规定:“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石家庄放开 但拒绝“躺平”

另据中国官方媒体“中新网”报道,曾经同样属于新冠疫情重灾区,一度遭到严格管控的河北石家庄如今也已经取消全员强制核酸检测,只对重点人群及重点工作岗位施行核酸检测。“河南日报”旗下“顶端新闻”报导,石家庄疫情防控咨询电话工作人员也向该报做出同样回应,并称这是根据国家日前发布的「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20条措施」决定。

“中新网”报道称,11月13日有网民“爆料”表示石家庄疑似不再于公共场合查验核酸证明。有民众表示,就算公共场所不检查核酸,幼儿园小学全部通知开学,但是这样的突然开放导致“大家都不敢去”。中新网在报道中核实,目前石家庄虽然取消全员强制核酸检测,但是绝大多数公共场所仍在检查核酸阴性证明。

11月14日上午,石家庄市委书记张超超对外称,石家庄近期调整疫情防控的举措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的具体行动,决不是‘躺平’、放任不管,也决不是所谓的‘全面放开’”,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把该管的坚决管住,把该放的放开,防止‘一刀切’、层层加码”。

三亚的一日两政策

另外据中国媒体“第一财经”报道,除了上述多个省市地区以外,三亚于11日当天也宣布取消了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当日中午,海南省三亚市还曾发布通知,要求三亚市辖区内的全体居民、游客于本周六(12日)参加核酸检测,对于未按要求参加核酸采样的人员,将被赋黄码。7小时后,三亚市改口,再次发布通告称:为贯彻落实最新疫情防控政策,之前发布的区域核酸检测不再执行。2022年11月12日按常态化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市民游客自行安排好时间,就近采样。

按照“百度百科”对“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定义,“全员检测”其实属于典型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范畴,“是落实‘动态清零’总方针的有效手段”。中国多地最新宣布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检测的决定,实际上只是取消了“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的检测手段。

相关图集:新冠疫情和“清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继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仍未改善。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0日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4.4%。这个数字远低于年初北京设下的5.5%目标。下调主因是中国抗疫采取强硬的清零政策、广泛封控影响经济活动,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压力。
新冠康复者求职被歧视:近日一篇题为“我躲在上海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名新冠康复者求职碰壁,被发现住在上海虹桥车站厕所卫生间,她表示“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关注到相关情况,并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呼吁对新冠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中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数据,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持续。从总体失业率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2021年多出167万人,规模和增幅皆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已表示,随着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民众出行不便:在北京以“动态清零”为原则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境外输入感染病例的风险,因此一直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而在中国境内,一旦发现确诊案例,就会立即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外界预测,健康码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封城期间看病难、吃饭难:上海等城市曾经经历长达数周的隔离,不仅让许多居民面临收入损失、家庭分离,吃饭难、看病难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在疫情严控之下,民众抱怨民生物资匮乏,快递物流人力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而民众看病就医的渠道也受到种种限制。西安封城期间,曾发生过孕妇因核酸检测有效期超时而在医院外等待过久不幸流产、心梗患者因无核酸检测被拒诊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防疫手段遭到滥用 河南银行储户健康码“绿转红”:中国在防疫期间引入“健康码“措施。对于各地居民来说,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另一张身份证,只要健康码变成红色,通常就意味着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则发生了“天降红码”的状况。今年4月,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发现无法使用网上业务,他们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终未能获得答复。储户于是前往河南村镇银行取钱,却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红,从而被强制隔离或者限制出行,但他们的核酸检测都显示阴性。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开始质疑,原本用于防疫的大数据是否遭到滥用,甚至成为“维稳”的工具。
社会管控进一步加剧:在过去两年半的疫情中,中国进一步缩紧对社会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众因为未按时参加核酸筛查,被以逃避核酸检测为由列入“失信名单”。旅美的中国人权律师滕彪认为,中国政府利用高科技与其他现代有效监控的技术,对公民社会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而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也累积了更多控制社会流动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即便疫情结束,这套防疫措施也会持续。
名人“润”了 富人想“润”:上海封城后,来自英文run的“润”一词成为中国的网络流行词。除了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解封后逃离上海,连曾为中国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被指已举家从上海迁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资移民谘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计,由于严苛抗疫加上经济放缓,约有1万名中国富人正寻求离开中国。若他们移民成功,将从中国带走480亿美元。

《人民日报》“动态清零”表述受关注

同时,在中国官媒《人民日报》11月14日最新刊登署名“仲音”的评论文章里,“动态清零”这个中国官方过去两年一直坚持的新冠防疫基本方针罕见缺席。题为〈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的评论文章指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评论文章多处提及习近平,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在疫情这场大战大考面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放松,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就在两日前,同样署名“仲音”的《人民日報》评论文章中相关评述还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但就在官媒罕见未提“动态清零”引发舆论注意后,《人民日报》15日上午在一篇同样署名「仲音」的评论文章,却再称要“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入境政策调整迅速落实

外界关注已久的入境政策方面,“20条”中的最新规定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中国驻柏林大使馆14日刊登“关于赴华人员登机前新冠肺炎检测的最新通知”,贯彻落实了“20条中”的相关入境规定。取消对既往感染史、有疑似症状、密切接触者、检验结果“不确定”、“灰区”等人群的其他防控要求,称上述人员均按照普通人员要求,凭登机前48小时内一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申请健康码。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驻美国、英国、印度、加拿大、新加坡、沙特、马来西亚、柬埔寨、塞尔维亚、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大使馆,也同样发布了进一步调整优化远端防控措施的通知,新措施从星期一(11月14日)开始执行。

(综合报道)

© 2022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