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T09:40:04.389Z
中国民众对新冠病毒存在很大恐惧,也对方舱、歧视感到恐惧

德国之声:中国11月11日发布优化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后,我们看到一些城市的防控措施放松了一些,但在感染人数出现上涨趋势后马上又收紧了。您怎么看这种反反复复的情况?

金冬雁教授: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常见,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今天(11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又发布了新文件(编者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等文件),将措施更具体化。 20条是一些大方针,现在的文件细了一些,提供了更多可执行性。但这些措施还是需要再不断优化。

德国之声:您认为该怎样优化呢?

金冬雁教授:现在的措施基本上并不是要真的放开,不是要取消动态清零,而是把已经证明无效的一些措施删掉。现在提出的一些措施将来也是要进行修正的,还要继续修正。

德国之声:就是说现在不是要取消动态清零,那么动态清零有必要继续坚持吗?

金冬雁教授:有没有必要坚持那是另外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并非要取消动态清零

德国之声:我们看到民众中对新冠病毒还是有很大的恐慌,但现在的奥密克戎毒株应该说致死率、重症率比以前其实低得多。具体数字是怎样的呢,比如从香港的情况来看?

金冬雁教授:奥密克戎的致死率比季节性流感还要低,而且从中国的情况来说,大部分人都打了疫苗。从香港2022年截至现在的数据来看,如果一针疫苗都没打,死亡率是2.32%,算是比较高的。如果接种了三针科兴疫苗,死亡率大概是0.13%;接种了四针科兴疫苗,死亡率是0.08%;接种了两针复必泰疫苗,死亡率是0.06%;接种了三针复必泰疫苗,死亡率是0.02%;接种了四针复必泰,死亡率是0.03%。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要接种三针、四针科兴疫苗的原因,这样效果比较好。千分之一的死亡率基本上就是季节流感的水平。就是说打了三针科兴疫苗的死亡率基本就和流感死亡率一样。如果打了两针复必泰,死亡率就基本是万分之六了。致死率和重症率是相关的,所以用死亡率来做比较是最直观的一个数据,也是跟重症率一致的数据。

10月底,郑州富士康员工大批离厂徒步返乡

德国之声:那这样的一些数字您认为中国民众有没有可能接受?

金冬雁教授:如果你不接受,那每年都有季节性流感呀。季节性流感的数字他们不会报告,不会记录为流感死亡。现在他们把死亡数字夸大到无限大,然后告诉中国的老百姓和中国领导人,说奥密克戎造成的死亡比德尔塔还要多,这完全是一派胡言。这些人不知道到底是学术水平非常差,还是在胡说八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在故意骗人!中国领导人都被他们骗了,所以恐惧得不得了。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是这样子的。像郑州,像富士康这样的情况在全世界都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让全世界人都看不起。

德国之声:在中国,现在的做法是把新冠感染者和密接者都拉到方舱集中隔离。而有些方舱条件很差。

金冬雁教授:是的,很多人都害怕被拉到方舱。很多人其实不需要治疗,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医生,心理上的治疗。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病毒不杀人,恐惧杀人。是人为搞的。

德国之声:您谈到过香港有个经验就是多测抗原。测抗原有什么好处?

金冬雁教授:抗原第一便宜,第二出结果时间短。而且抗原检测阳性和传染性的相关性,要比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和传染性的相关性好得多。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人很多是没有传染性。很简单一个例子,香港特首李家超回到香港后核酸检测阳性,但他前几天见各国领导人的时候抗原检测是阴性,就说明他基本没有传染性,要不然的话这些领导人都被他传染了。

德国之声:您也谈到香港是被动破防的,之前也是一直采取清零政策。破防以后就把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和减少感染作为主要目标。中国大陆该怎么借鉴呢?国家这么大,各地的防疫好像也不在一个水平面上。

金冬雁教授:在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不是一个问题。你想想看,中国情况再差,也不会比北朝鲜更差,不会比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更差。人家都过来了,你为什么就过不来呢?这根本就是无解嘛。而且现在已经到了这么一个时间点,病死率和重症率都这么低,从病毒来说,不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不可能出现他们所描绘的像人间地狱的情况。重要的解决老百姓正确的认识。发生医疗资源的挤兑不是因为病毒,而是人祸,是人们的认识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病毒本身厉害得可以杀死这么多人。

德国之声:在德国,很早就不把感染人数作为唯一指标,而是考虑重症率、住院率、医疗资源有无挤兑等因素。

金冬雁:本来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方面,确诊数其实没有意义了。但他们不习惯,他们就想看到没有确诊,没有确诊就觉得很好,就很高兴。那为什么流感他们不管呢?

德国之声:而且事实证明基本上也是防不住了。

金冬雁:破防是大概率的。所以20条里面也说要给老人打加强针,要准备抗病毒的药。这些都是正确的方向。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新冠疫情和“清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继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仍未改善。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0日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4.4%。这个数字远低于年初北京设下的5.5%目标。下调主因是中国抗疫采取强硬的清零政策、广泛封控影响经济活动,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压力。
新冠康复者求职被歧视:近日一篇题为“我躲在上海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名新冠康复者求职碰壁,被发现住在上海虹桥车站厕所卫生间,她表示“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关注到相关情况,并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呼吁对新冠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中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数据,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持续。从总体失业率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2021年多出167万人,规模和增幅皆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已表示,随着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民众出行不便:在北京以“动态清零”为原则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境外输入感染病例的风险,因此一直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而在中国境内,一旦发现确诊案例,就会立即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外界预测,健康码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封城期间看病难、吃饭难:上海等城市曾经经历长达数周的隔离,不仅让许多居民面临收入损失、家庭分离,吃饭难、看病难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在疫情严控之下,民众抱怨民生物资匮乏,快递物流人力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而民众看病就医的渠道也受到种种限制。西安封城期间,曾发生过孕妇因核酸检测有效期超时而在医院外等待过久不幸流产、心梗患者因无核酸检测被拒诊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防疫手段遭到滥用 河南银行储户健康码“绿转红”:中国在防疫期间引入“健康码“措施。对于各地居民来说,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另一张身份证,只要健康码变成红色,通常就意味着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则发生了“天降红码”的状况。今年4月,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发现无法使用网上业务,他们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终未能获得答复。储户于是前往河南村镇银行取钱,却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红,从而被强制隔离或者限制出行,但他们的核酸检测都显示阴性。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开始质疑,原本用于防疫的大数据是否遭到滥用,甚至成为“维稳”的工具。
社会管控进一步加剧:在过去两年半的疫情中,中国进一步缩紧对社会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众因为未按时参加核酸筛查,被以逃避核酸检测为由列入“失信名单”。旅美的中国人权律师滕彪认为,中国政府利用高科技与其他现代有效监控的技术,对公民社会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而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也累积了更多控制社会流动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即便疫情结束,这套防疫措施也会持续。
名人“润”了 富人想“润”:上海封城后,来自英文run的“润”一词成为中国的网络流行词。除了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解封后逃离上海,连曾为中国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被指已举家从上海迁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资移民谘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计,由于严苛抗疫加上经济放缓,约有1万名中国富人正寻求离开中国。若他们移民成功,将从中国带走48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