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ebe Kong
2022-11-22T12:12:01.643Z
在《蘋果日報》串謀勾結外國勢力案中,除黎智英外,其餘高層被告皆認罪,部分人決定為控方作證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黎智英創立的《蘋果日報》及母公司壹傳媒,其6名前高層--前壹傳媒行政總裁兼張劍虹、前《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前總編羅偉光、前執行總編林文宗、前英文版執行總編馮偉光、前社論主筆楊清奇,週二(11月22日)在香港高等法院承認「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

各人由被捕至今已還押約一年半,面臨最高刑罰終身監禁。位於商業區的高等法院外圍,有持槍的反恐特勤警員戒備,保安級別明顯高於其他案件,有前《蘋果日報》員工到庭旁聽。

週二的庭審透露,張劍虹將於正式審訊時為控方作供,據悉證人還包括陳沛敏及另一被告。而前壹傳媒營運總裁周達權則獲律政司豁免起訴,將以特赦證人身份指證黎智英。

案中其餘4名被告不認罪,即黎智英及報社的3家關聯公司--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及蘋果日報互聯網有限公司。審訊將於12月1日開始,預計歷時30天。本案由國安法指定法官杜麗冰、李素蘭、李運騰共同審理,不設陪審團,辯方計劃就此在開審首天申請永久終止聆訊。

逾150篇報導及文章成罪證

控方在庭上讀出案情,指被告的犯案時間橫跨香港國安法生效前後的時段,從2019年4月起直至2021年6月24日,即《蘋果》最後的出版日。黎智英被指是主謀,其餘被告則扮演串謀角色。控方指控他們透過《蘋果》發佈煽動性刊物,挑起對中央和香港政府的仇恨、鼓吹暴力和違法行為、請求外國或境外組織對中港實施制裁等。

控方列舉逾150篇在《蘋果》各平台上刊登的新聞報導、社論及評論文章等作為罪證,指各被告直接參與發佈工作。例如在2019年4月起發佈刊物呼籲市民示威,反修例運動爆發後,持續刊登針對中共、港府、警察等的文章,提倡以「攬炒」和非法方式對抗中央,至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亦然。除了部分被告以外,涉案文章作者還包括:被控民主派初選案的戴耀廷、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資淨傳媒人區家麟等。

值得留意的是,涉案的百多篇文章當中,不少是新聞報導,而非評論文章,控方認為它們透過受訪者的觀點表達立場,而黎智英在社交媒體上轉發報導也成為指控理由之一。即使是法庭新聞,例如黎智英被拒絕保釋時與家人道別、還押期間健康問題的《蘋果》報導,控方也認為是別有目的,以引起公眾對黎智英的支持和同情。

相关图集:香港告别《苹果日报》

创办人黎智英:《苹果日报》1995年由富商黎智英创办。少年时从广东偷渡至香港的黎智英曾公开支持89民运,并因此受到大陆官方的制裁。他于1990年创办壹传媒有限公司后,旗下出版《壹周刊》等报刊杂志,之后扩展到电视、网络等媒体,并于2003年创设台湾《苹果日报》。黎智英曾在电视广告中咬着苹果说「每日一苹果,没人骗到我!」
颠覆香港报界:为吸引读者,《苹果日报》采用彩色印刷、新潮排版及口语化大标题,内容上也包罗万有。该报创刊短短几个月内,便彻底颠覆了香港报业的游戏规则。不过该报为了销量不惜哗众取宠,因狗仔队文化丶卖弄色情暴力等,被指过分煽情和娱乐化,并不时陷入道德指责以及司法纠纷。但其调查性报导也得到读者的认可。香港中文大学2019年的传媒公信力调查显示,《苹果日报》在香港收费报纸中排名第三。
拒绝被“染红”:该报立场鲜明,有多个时事评论专栏批评中共高层和港府,并经常报导内地维权人士如刘晓波等状况,同时高调支持香港民主运动,多次在社会运动中表态,甚至呼吁读者上街。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後,《南华早报》丶《明报》等多家本地报章相继被中资入主丶收购,《苹果日报》被视为香港唯一未被「染红」的主流媒体。
国安法紧箍咒:从2014年的雨伞运动到2019年的返修例运动中,《苹果日报》可谓立场鲜明。2020年8月10日,该报创办人黎智英涉《香港国安法》 被捕,《苹果日报》总部被警方搜查。次日该报头条标题为"苹果一定撑落去",印量由两星期前的7万多份涨到55万份,市民们排长队购买。
台湾停刊:2021年5月15日,发行18年的《台湾苹果日报》宣布停刊。公告称,“《台湾苹果日报》在新闻战场并没有输”,而是“输在香港局势恶化,造成我们无法再长期支撑亏损”,因此 “忍痛割捨纸本”,集中资源发展《苹果新闻网》。同一天,其母公司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的财产被冻结,香港保安局的依据是“香港国安法”。
逮捕高层 冻结资产:2021年6月17日,警方以涉嫌违反国安法为由第二次搜查《苹果日报》,拘捕5名报社高管。该报被指刊文呼吁外国制裁香港及中国,涉嫌“串谋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 当局还冻结《苹果日报》三家关联公司资产共1800万港元,造成报社无法继续运营。
民众排队购买最后一份报:6月23日,壹传媒宣布,《苹果日报》24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后,即日停刊,网络版也同时终止运作。最终版的头版标题是“港人雨中痛别,我哋撑苹果”,印刷了创纪录的100万份。香港街头再次出现市民排长队买《苹果》的景象。

控方:蘋果增設英文版為與外力交流

關於「勾結外國勢力」方面,案情指各被告在國安法實施後,仍透過「煽動刊物」要求外國封鎖或與中港政府敵對,舉例《蘋果》於該法實行首天以「惡法生效 兩制蓋棺 泛民 7.1 繼續抗爭」作頭版標題。而在2020年5月國安法推行前夕,黎智英推出《蘋果》英文版「打國際線」,讓國際朋友更了解香港狀況,尤其要吸引以美國讀者為主的海外訂閱,讓他們提供「經濟援助」和「政治保護」,令中共更難施行打壓。

而在同一個月,黎智英開設推特帳戶,控方指他轉發《蘋果》的內容,以及在網上與美、英、日、台等外地政客互動。案情指他隨後在網上推出「與黎智英對談」的直播節目,批評香港國安法,亮相該節目的還有美國前外交官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以色列前副總理夏蘭斯基(Natan SHARANSKY)、《南華早報》前總編祈福德(Mark Clifford)等。

超過一半涉案文章是有關外國制裁,控方稱英文刊物旨在「與外部勢力交流」,並指出黎智英曾與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會面、出席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的演說活動,證明他「與外部勢力保持聯繫」。

外聘英國律師爭議未止 律政司上訴終院

不認罪的黎智英聘請了英國御用大律師Tim Owen為他辯護,但是遭到律政司連番上訴反對。律政司在高等法院多次敗訴後,向上訴至終審法院,將於本週五(11月25日)進行聆訊。Tim Owen是英國的王牌律師,曾在香港法院工作,也代表過一名在2014年因攻擊示威運動人士而被定罪的香港警察上訴。

多家港媒在週一(11月21日)引述消息報導,律政司刑事檢控科去信其所有外聘大律師,要求他們簽署聲明承諾維護國安法,不能作出「違反國家安全」的行為。聲明要求他們確保在處理外聘檢控工作時避免利益衝突,在沒有律政司司長批准下,不得泄露案件內容。有媒體指,這是律政司首次要求外聘大律師「表忠」。

《蘋果日報》國安案受到國際矚目,黎智英外聘律師引來親北京人士批評,大律師公會也高調反對。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首梁振英猛烈抨擊法院裁定容許Tim Owen出庭是「荒謬」,他稱黎智英被控的不是一般罪名,質疑為何香港在中國國家安全問題上要「用國際間的司法標準」。中聯辦控制的《大公報》及《文匯報》亦刊登文章,質疑Tim Owen可能帶來「西方觀點」,造成「偏見和不公」。

香港與英聯邦國家一樣奉行普通法制,長久以來,控辯雙方聘用英國大律師處理重大或複雜案件的情況並不罕見。去年,香港律政司聘請英國大律師佩裡(David Perry)在另一起案件中出任檢控官,起訴黎智英和其他民主派人士。但最終佩裡在英國國內的反對聲浪中退出,當時梁振英對結果表示譴責,港府也稱英國的批判不明智。

© 2022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