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T12:58:12.879Z
本周四中国新增逾3万病例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这波疫情新冠感染人数再次创下新高。根据卫健委本周五(11月25日)发布的数据,周四新增了逾3万本土病例,连续第二天创下单日新高。中国多地也再次收紧防疫政策。外界一度因北京之前公布“二十条”纷纷猜测中国或许将逐步放开,不再坚持清零的希望破灭。

法国驻华大使馆官方账号昨日(11月24日)在微博发文,呼吁中国落实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减少防疫对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该贴引发了大批网友的转发和热议,有人回复说:“你说的对!”有人调侃说“美国千万别来插一杠,因为很多人会觉得,只要美国反对的,就说明我们做对了。”

中国官方11月11日推出的“二十条”受到了关注,它被视为中国可能进一步放松新冠疫情管制措施的重大举措。

随着疫情升温,中国多地防疫政策再度收紧,世界最大iPhone工厂,富士康郑州园区本周发生暴力事件,大批工人试图冲出工厂园区,当局调来大量特警。双方发生冲突。富士康随后公开道歉,承认发生了与薪酬有关的“技术性错误”,并表示尊重想辞职的新员工意愿。路透社报道,事发后有超过2万名新员工已经离开。

本周五,新疆乌鲁木齐一高层住宅发生火灾的新闻登上热搜。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周四晚间19多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吉祥苑小区一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22时35分许,现场明火被扑灭。事件造成10人死亡、9人受伤。

相关新闻在微博上引发大批网友转发评论,有民众在评论中质疑封控延误消防车救援,有人质问说“为什么会着了三个小时的火?因为消防车进不去!”有人说“为什么人出不去,为什么车进不来,为什么门被堵,为什么离主街道那么近,大火却迟迟没有被扑灭?” 有人感叹:“疫情本身带来的伤害远远没有政策带来的伤害大”。 有人说:“我的心的一部分随着铁链女的下落不明而不知所踪了,一部分随着徒步回家的人出走了,一部分随着贵阳的大巴车倾翻了,一部分被新疆的大火烧焦了,更多的是被关的奄奄一息的部分。”

相关图集: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封城改“静默”:今年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封城的惨痛经历令人记忆犹新。10月中,中国国家卫健委表示未来要尽量避免为防疫实施“全域”封控。地方政府取而代之的说法包括 “静态管理”、“闭环管理”、“全域静默”、“非必要不外出”等。而一旦出现感染,社区、楼宇仍会被封控,居民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紧急情况下甚至曾酿成人道悲剧。
四通桥抗议与回响:"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中共20大开幕前夕,一名彭姓男子在北京四通桥挂出上述标语后被捕。事件引起国际关注,之后中国多个城市公厕等隐蔽公共场所出现抄写口号,海外中国留学生也以公开集会、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等多种方式呼应这一抗议行动。在响应者看来,过度防疫管控是独裁专制的一种表现方式。
隔离恐慌致员工逃离、生产停摆:在全球最大的iPhone制造厂郑州富士康,10月下旬,因防疫隔离带来的混乱,大批工人在恐慌下逃离厂区(图),甚至徒步返乡,造成生产停顿。苹果公司本月已降低了对iPhone14出货量的预测。此后有中国媒体报道,为维持生产,河南省一些地方政府只好动员退役军人和基层干部到郑州富士康工厂工作。
经济复苏前景渺茫:不仅大公司,大量涉及居民生计的小企业和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行业也濒临困境。10月份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低于原本已保守的预期。出口下滑,新的银行放贷骤减,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低迷。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3%,无法实现5.5%的目标。青年人口失业率高达20%。
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今年4月以来中国各地大中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谓劳民伤财,耗费了庞大的医疗和财政资源。一些地方政府明显已无力承担这一无底洞般的巨大开支,开始变免费为自费。9月以来,贵州、四川、甘肃和广东的一些地区已宣布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收费。另一些城市减少了检测网点。由于进入一些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时需要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意味着民众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财力。
20条措施指向何方? :11月11日,中国官方公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20条措施”,包括缩短隔离时间、不再追踪“次密接”、取消中风险区、取消入境航班熔断等。此举被解读为放松防疫的信号,一度引起股市高涨。但防控措施放松的时间表和调整的标准仍不得而知。香港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家金冬雁对德国之声表示,新的措施“并不是要真的放开,不是要取消动态清零,而是把已经证明无效的一些措施删掉”。
放松复收紧 : “20条”推出后,一些地方开始调整管控措施。河北省石家庄率先宣布取消全员强制核酸检测,开始关闭一些常态化检测点,进出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也不再查验核酸。但几天之后,关闭的一些免费核酸点又恢复运行,一周后甚至再度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其它一些城市也出现令人无所适从的政策反复。人们对松绑的期待再度落空。此前中共二十大上强调的依然是坚持“动态清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既有防疫路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封锁的影响,一些居民正在给他们的社区提出替代方法。北京一些小区的居民在微信上分享关于如果邻居没有严重症状,他们如何在家隔离的建议。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Louise Loo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与4月份疫情爆发上海封城一样,各地对严格防疫措施不满的报道越来越多“尽管这些尚未反映出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与4月份不同,这次疫情传播的地区更多更广泛。广州、北京、重庆、武汉等多地每天都有不少新增感染病例。

防疫政策不仅影响到民生,也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野村证券降低了中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彭博社援引野村证券表示“尽快结束清零政策疫情是支撑增长的关键。”

(路透社等)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新冠疫情和“清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

经济增速放缓: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继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仍未改善。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0日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4.4%。这个数字远低于年初北京设下的5.5%目标。下调主因是中国抗疫采取强硬的清零政策、广泛封控影响经济活动,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压力。
新冠康复者求职被歧视:近日一篇题为“我躲在上海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名新冠康复者求职碰壁,被发现住在上海虹桥车站厕所卫生间,她表示“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关注到相关情况,并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呼吁对新冠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年轻人失业率创新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中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数据,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持续。从总体失业率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2021年多出167万人,规模和增幅皆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已表示,随着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民众出行不便:在北京以“动态清零”为原则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境外输入感染病例的风险,因此一直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而在中国境内,一旦发现确诊案例,就会立即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外界预测,健康码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封城期间看病难、吃饭难:上海等城市曾经经历长达数周的隔离,不仅让许多居民面临收入损失、家庭分离,吃饭难、看病难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在疫情严控之下,民众抱怨民生物资匮乏,快递物流人力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而民众看病就医的渠道也受到种种限制。西安封城期间,曾发生过孕妇因核酸检测有效期超时而在医院外等待过久不幸流产、心梗患者因无核酸检测被拒诊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防疫手段遭到滥用 河南银行储户健康码“绿转红”:中国在防疫期间引入“健康码“措施。对于各地居民来说,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另一张身份证,只要健康码变成红色,通常就意味着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则发生了“天降红码”的状况。今年4月,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发现无法使用网上业务,他们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终未能获得答复。储户于是前往河南村镇银行取钱,却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红,从而被强制隔离或者限制出行,但他们的核酸检测都显示阴性。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开始质疑,原本用于防疫的大数据是否遭到滥用,甚至成为“维稳”的工具。
社会管控进一步加剧:在过去两年半的疫情中,中国进一步缩紧对社会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众因为未按时参加核酸筛查,被以逃避核酸检测为由列入“失信名单”。旅美的中国人权律师滕彪认为,中国政府利用高科技与其他现代有效监控的技术,对公民社会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而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也累积了更多控制社会流动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即便疫情结束,这套防疫措施也会持续。
名人“润”了 富人想“润”:上海封城后,来自英文run的“润”一词成为中国的网络流行词。除了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解封后逃离上海,连曾为中国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被指已举家从上海迁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资移民谘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计,由于严苛抗疫加上经济放缓,约有1万名中国富人正寻求离开中国。若他们移民成功,将从中国带走48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