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2022 - 14:28

11月20日是非洲工业化日,这是联合国在第二个非洲工业发展十年框架下,于1989年确立的日子。此后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会在全世界举办活动,以提高人们对非洲工业化的重要性以及非洲大陆制造业所面临挑战的认识。三十多年过去了,工业化并没有在非洲普遍发生,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工业化似乎仍遥遥无期。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一变化是否能为非洲工业化提供历史性机遇,是法国雷恩大学经济学教授马克 劳特雷关注的议题,他近日在法国开发署 (AFD) 发表的一份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晚期工业化的前景”的研究报告,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后中国”时代是否能推动非洲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该报告的研究重点是轻工业。轻工业一直是一项寻求丰富劳动力和低工资成本的活动,这导致其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定期转移到新的、更具吸引力的地区,并创造就业机会,而且数量众多。通常,这些流动工业活动是东道国工业化进程的第一步,尤其是在东亚。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后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世界工厂”的确立,其市场份额已达到令人瞩目的水平。 

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后,中国确实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世界市场上达到了顶峰。如果我们暂且把习近平上台后对中国私营企业的打压,政治风向转变,清零防疫政策造成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放到一边不谈,就工资上涨一项也使中国在轻工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后中国时代已经开启,并已经向亚洲较贫穷的国家开放了市场。服装行业似乎尤其受到关注,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鞋类、皮革、家具等也是如此。

不过,从人口的角度来看,21 世纪将是非洲的世纪。我们不妨对非洲人口的变迁做个简短回顾:最初,非洲作为一个整体集中了世界100%的人口,此后这一比例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在公元一世纪初时估计占世界人口的 9%。1900年时,非洲人口估计为 9500 万,到1960年已达 2.2 亿;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达到 11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 2050 年将达到 21亿,2100 年将达到 38亿,也就是说那时世界人口的 35% 将居住在非洲。由于这种人口动态,南部非洲的劳动人口将迅速增长, 这将需要在 30 年内每年净创造超过 2千万个工作岗位。根据联合国的平均预测,到 2100 年,撒哈拉以南的劳动人口将是中国和印度的两倍,而 2020 年这一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如果实际轨迹可能偏离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非洲的人口动态扰乱了世界劳动力人口的结构。虽然 20 世纪下半叶的增长是由亚洲劳动力的扩张推动的,但这种势头现在正在减弱。中国的劳动力正在萎缩,印度的劳动力将很快趋于平稳。虽然亚洲集中了 60 年来世界新增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二,但在未来几十年,新的劳动者将主要是非洲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将贡献未来 30 年全球劳动力增长的三分之二。到 2100 年,非洲将是劳动力增加的唯一地区,并且该次大陆在世界劳动力人口中的份额将翻两番。 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劳动人口将增加 7 亿;这将涉及每年创造超过 2千万个新工作岗位!这种绝对和相对的劳动力供应冲击使21世纪成为“非洲的世纪”。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衰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打开了机遇之门。然而,目前这一开放的受益者数量仍然有限。商机目前被孟加拉国、越南和柬埔寨等六个亚洲出口商所占据。如果在第一阶段,这些生产商的出口将部分取代中国的出口,但它们的规模仍然太小,吸收能力有限。这些国家也将很快达到饱和点,表现为工资上涨、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下降。他们不再能够吸收中国的所有衰退,然后将为新一代出口商释放机会。

在第二阶段,即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末期,出口和就业机会将转移到新一代生产者手中。届时受影响的工作岗位近三千万,其中大部分在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此时无论是东亚,孟加拉国,北非,拉美,都无法取代现有的供应商。技术变革和自动化前景也不会挑战上述行业。上述行业不会发生向北半球迁移的情况,大规模生产,高劳动强度与低工资的特点将使比较优势发生在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然而,如果说印度到目前为止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主要生产国,在服装行业拥有超过 5000 万个工作岗位,那么该国仍然是一个中等出口国,其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停滞不前。其产品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国际竞争力较弱。

诚然,这些新机会当然无法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转变为工业巨头,也无法解决次大陆的就业挑战。然而,它们开辟了工业就业人数翻番的可能性。到 2030 年,非洲国家的这些出口行业可以创造 1千 到 3千万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