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难以摆脱的政治风险考验

周一凌晨,一场在北京举行的抗议中国严厉防疫政策的活动。

图片来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不久前,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再次确立他位于中国政治权力巅峰的地位,如今,他正面临可能是其任期内最大的考验

这一考验的结果可能会重塑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方式、全球制造业投资的流动,以及中国与发达民主国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引发这一考验的几个基本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消退。

几十年来,在华经营的外国公司受益于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基本上回避了政治问题。渴求投资的地方政府往往会预先化解可能使商业复杂化的政治问题,尤其是独立的劳工维权活动、对土地征用的抵抗或其他形式的有组织的抗议。这是长期以来中国有别于印度等其他潜在制造业竞争对手的一个关键因素。跨国制造商对政治风险的担忧主要是关于地缘政治,而不是中国本身的状况。

但本月爆发的针对劳动条件和防疫政策抗议活动,对上述安排背后的两个关键假设构成了严重挑战:一个是企业在中国投资时,可以指望基本层面的政治稳定,另一个是由于担心遭到政府报复,工人不会大肆开展维权活动。

在中国,小规模的地方抗议活动并不罕见,尤其是针对工作场所或经济问题的抗议。但今年11月在苹果(Apple)供应商富士康(Foxconn)郑州工厂爆发的针对未支付奖金和严格封控措施暴力抗议活动,因其规模、激烈程度以及发生在一家大型跨国工厂而受到关注。工人们显然也取得了胜利,他们得到了合同将被履行的保证,并可以选择辞职并获得人民币1万元(约合1,400美元)。

目前至少四个中国大城市的街头和校园正在迅速涌现各自为战的抗议活动,一些抗议者甚至直接要求习近平下台。这些抗议活动的起因是封控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发生火灾,造成10人死亡,引发了人们的不满。

在这些抗议活动中,人们的不满都与中国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有关。到目前为止,这些政策成功避免了人员大量死亡,但常常显得武断无情。

抗议活动的发生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转变背景,这些转变使缺乏特殊技能的工厂工人获得更多优势,而使中国已经处境艰难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雪上加霜。中国16至24岁年龄段人口的失业率为18%,一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冠防疫限制措施所致,另一方面,这也与中国政府的政策不无关系,这些政策打击了科技等昔日迅猛增长、曾吸纳大量年轻而受过教育的从业者的行业。与此同时,从中国农村迁移到城市找工作的农民工正在迅速老龄化,人数看起来接近见顶,而中国经济近年来更加依赖制造业和出口。农民工是中国制造业帝国的骨干。

这种新的人口结构似乎将以几十年所未有的方式对制造商和政府构成挑战。这一基本现实使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极不如人意的政策选择,所有这些选择似乎都可能进一步削弱跨国公司对中国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制造业中心的信心,而且信心的动摇已经发生。

如果政府以雷霆手段压制抗议者,进一步加强已经颇为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这将给西方跨国公司带来更多的政治压力,而更严格的封控措施也将对工厂生产造成更多的干扰。

不过,如果中国政府屈服于公众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放松防疫措施,结果很可能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动荡。抗议成功也可能使学生和劳工活动人士更大胆地要求进行更多的改变。

中国正面临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波新冠疫情,根据官方数据,全国每日新增病例约为40,000例,相比之下10月下旬时只有约1,000例。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中期,中国大约3,600万80岁以上的人口中,只有约40%的人接种了三针疫苗。

根据香港2022年初的一波灾难性的疫情推断,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估计,如果中国的奥密克戎疫情失控,仅80岁以上的人口就可能死亡约150万人。香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也同样举步维艰。

无论怎样,有一点似乎很明显,那就是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未来情况如何仍很难说。不过,最近的事态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制造商脱离中国、寻求多元化的计划,即使这个对未来关系重大的11月代表着中国开始不再致力于动态清零。

新疆乌鲁木齐火灾后,针对“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抗议活动持续到第三天,北京、上海等中国多座主要城市的抗议者走上街头,他们手举暗指审查制度的白纸,高呼“不要核酸要自由”,并要求国家主席习近平下台。在中国,民众如此广泛而公开地宣泄政治不满情绪是极为罕见的。封面图片来源: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 WSJ 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