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华人放弃中国国籍成为澳洲公民?
对维克多·曾(Victor Zeng, 音)来说,习近平开启中共总书记的第三届任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6岁的曾先生在新疆一个偏远小镇长大。他在墨尔本与丈夫结婚,大约在18个月前成为了澳大利亚永久居民。
就在习近平于10月召开的中共二十大期间巩固其无可质疑的中国领导人地位的当下,曾先生感觉中国不久就要与台湾开战,恢复国有集体经济。
他还担心,如果以中国公民身份回国,他可能会被困在当地。他的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也许不知道哪天可能意外吊销。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在胡乱猜疑,但我对[未来]感到不确定,”他对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表示。
“所以,我打算尽快和家人商量一下,开始申请加入澳大利亚国籍。”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威权主义在中国日益增强,严苛的清零政策就是一个典型。清零政策促使一些在澳大利亚的中国居民考虑采取下一步行动,正式成为澳大利亚人。
然而,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所以这意味着要放弃他们的中国公民身份。
这是一个困难的决定,既有实际考虑又有情感方面的考虑。
“我体会到了另一种活法”
曾先生表示,他在约2016年的时候就感觉中国的“情况持续恶化”,因为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维吾尔穆斯林的镇压。
在维吾尔居民约占人口一半的新疆,铁门将很多场所与周边街巷隔开,执法人员会在任何地方都检查身份证。
“来到澳大利亚后,我体会到了另一种活法,没有受到威迫卷入宏大叙事之中,我可以对宣传活动和政治任务说不,”他说。
曾先生表示,他最担心的是依然在新疆的家人。
“要是成为澳大利亚公民,我不知道拿[访客]签证受到的限制是否会更多,因为新疆是一个敏感地区,”他说。
“我们的紧迫感比以前更强烈”
根据内政部的数据,在2021-22财政年度有5392名在中国出生的人士成为澳大利亚公民。
迪肯大学阿尔弗雷德研究所(Deakin University's Alfred Institute)的研究员杨凡表示,个人的选择往往与社会、文化、政治、国家,甚至国际层面的结构性变化有关。
“习近平的第三个任期会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中国不太可能发生改变,”她说。
“对于那些自己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中获得重大利益的人来说,他们不太可能放弃中国公民身份。
“然而,对那些往往在政治上更加活跃的人来说,更有可能为了政治参与权利而获得澳大利亚公民身份。”
虽然一些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籍永久居民也有和曾先生同样的担忧,但这些担忧可能不足以说服他们放弃中国公民身份。
亚伦(Aaron)在2011年与家人一起移民到澳大利亚。应本人要求,文中没有使用亚伦的真实姓名。
习近平的第三个任期和全国清零政策的延续是两个“现实因素”,导致他“认真考虑公民身份的选择”。
“我们的紧迫感比以前更强,”他说。
“中国的政治环境和民主环境都发生了巨变。有可能出现倒退......我们现在已经把公民身份的选择作为优先事项。”
“政治稳定,经济改革更加稳定,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关系时,我们就会认为公民身份选择并不那么重要。”
然而,由于亚伦仍然在中国运营公司业务,还有房产,所以他不愿意像曾先生一样放弃中国公民身份。
他表示,自己还担心会拿不到中国的社会保险金。多年来,艾伦一直在缴纳社保。
“如果入了澳大利亚籍,我们担心他们会不让从社保里把钱取出来,”他说。
“身份与忠诚的选择”
西澳大学( Western Australia)中国研究专业(Chinese studies)的高级讲师与协调员陶郁表示,对许多中国移民来说,加入澳大利亚国籍的决定与他们的 “身份和忠诚的选择”关系紧密。
成为澳大利亚公民意味着象征性地“切断与中国的联系”,他说。
“要是中国继续关闭国门,或者[在清零政策下]与世界其他国家严格隔绝,那么不可避免地,很多人会不得不做出选择。
“如果双边关系更好一些,一些人[会]有可能觉得不必做出选择。”
他表示,孤立地看,习近平的第三个任期不太可能是这些人在公民身份问题上做出选择的“唯一且最重要的原因”。
“习近平取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期限制时,他的第三个任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早已预料到的,”他说。
陶博士表示,习近平统治下的长期社会政治条件,比如清零政策和中澳关系可能会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他表示,实际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因素。
“我想,如果从长远来看,疫情问题将触及这些实际的物质方面的考虑,也将对民众用什么办法解决公民身份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仍有人受到家庭约束
瑞奇·李(Riki Lee)以留学生身份来到澳大利亚,在2014年起就有了永久居留权。 他表示,对自己来说,加入澳大利亚国籍是一个想都没想过的问题。
他表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深受思乡之情和对亲人怀念之情的影响。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和家人都在中国,”瑞奇·李说。
“要是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战争或双边关系恶化,拿中国护照和PR(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回国是最便利的方式。”
“我觉得如果在中国,什么都可能发生”
杨博士表示,中国政府为年轻人——特别是学者提供了研究津贴和优惠住宿这样的激励措施,让他们回国并为国家做贡献,
然而,她表示自己不相信这些甜头会对很多人的想法产生影响。
“由于中国的学术环境恶劣,学术经费匮乏,这些政策就像是隔靴搔痒,”她说。
“在中国,学者的收入不高,而且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不利于女性学者或性小众(LGBTQIA+)学者。”
杰西卡·陈(Jessica Ching, 音)是教育心理学毕业生,持香港护照,在中国大陆长大。
疫情前,杰西卡·陈曾在中国为家长和学校举办心理学研讨会,并打算在中国生活、工作。
她现在对是否将计划继续下去感到犹豫。
“我认为,特别是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我认为自己不会回到中国开办诊所或事实上在校内演讲。因为,有一种迫在眉睫的威胁,即我不能回到澳大利亚了,”她说。
“我觉得,如果我在中国,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陈女士对自己的公民身份有一种实用性的态度。
她说,自己目前还拿着香港护照,免签去的国家比中国护照能去的地方多。但是,她担心几年后香港护照可能会失去优势。
“我会尽可能地保留自己的香港护照,但如果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我想我会选择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