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後立者)將在2023年1月8日卸任,9日舉辦卸任前演講,主題定為「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分享自己的學思歷程。(台大提供)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傳真  111年12月19日
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後立者)將在2023年1月8日卸任,9日舉辦卸任前演講,主題定為「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分享自己的學思歷程。(台大提供)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傳真 111年12月19日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9日電)台大校長管中閔今天在卸任前演講時提到他帶研究生的方法,若直接給論文題目,就像「瓶插」,最後一定會枯萎,不如帶學生從文獻摸索,如同「培養土壤」,才有長成大樹的可能。

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將於明年1月8日卸任校長職務,今天舉辦卸任前演講,主題為「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回憶自己的學思歷程,勉勵學生人生面對選擇時,不可能預先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路,唯有掌握「相信改變」、「永不嫌晚」、「專注堅持」、「功不唐捐」等4個訣竅,「自己選擇的人生,絕對會是屬於自己最精彩的人生」。

近來多名政治人物出現學術倫理爭議,碩博士論文的產製過程和防弊機制,引起各界多方討論。管中閔在演講中提到,他剛回台灣任教時,當時學界「需paper孔亟」,對教授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給學生題目,學生發表後就能畢業;跟教授一起掛名,教授履歷上還能多一篇論文,「這是最容易的方法」。

但管中閔認為,上述作法像是「瓶插(指在花瓶中插花)」,最後一定會枯萎。學生或許可在教授的幫助下,發表一、兩篇論文,但畢業後,還是不知道如何從文獻中找題目。

管中閔提到的另一種作法是「盆栽」,稍微帶學生走一個方向,或許可發展出2、3篇論文,但終究不可能長成龐然巨樹。

管中閔說,他寧可慢慢來,陪著學生慢慢摸索,從學術英文寫作開始,慢慢從文獻中找到可研究發展的角度,這樣的指導方式就像「培養土壤」。

管中閔表示,土壤可能長出花朵,也可能長出大樹,這不是教授能決定的,而瓶插和盆栽會長成怎樣,基本上可以看到;唯有土壤會長出什麼,無法事先預期。他的理想是為台灣建立起「經濟計量」這個領域,一定要從培養土壤做起。

管中閔在演講中,本不願多提2018年的台大校長遴選爭議,但最終還是說了一些。他說,當選校長是出乎意料,但更意外的是當選後的那一年。他幽默地說,國父主張五權分立,2018年那一年他被行政、立法、司法、監察4權分開輪流打,如果是5權合力,他可能已經被打死,「所以國父是偉大的」。

台灣大學於民國107年1月5日選出管中閔為台大第12任校長,但教育部後續以遴選程序有爭議等理由,拒絕發給聘書,教育部長潘文忠也因此爭議辭職,直到107年12月時任部長葉俊榮宣布「勉予同意」,管中閔於108年1月8日上任,比原訂上任時間晚了將近一年。潘文忠則於108年1月14日回任教育部長。(編輯:管中維)1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