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夢/中國強勢商品經濟 難掩沒球員上場落寞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上海14日電)中國官方大力宣傳卡達世界盃「中國元素」,點名球場到周邊商品,被諷獨缺國家隊。分析指出,運動賽事是國族主義體現場域,在世界面前透過贏球擊敗另一個國家,這才有意義。
人民日報11月23日以「中國元素閃亮世界盃」為題刊文,大讚卡達世界盃主場地盧塞爾體育場由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承包建設、中國裁判加入賽事執法、周邊商品「義烏製造」占70%。中國駐卡達大使周劍在新華社專訪中說,中國元素如滿天繁星照亮世界盃。
這些宣傳未被民眾埋單,反倒招來了嘲諷、揶揄。中央電視台主持人白岩松4年前說,「這次俄羅斯世界盃除了中國足球沒去,別的全都去了」,這句話再被翻出來成為熱搜話題,「中國全面參與了卡達世界盃,除了中國隊」。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劉昌德研究領域專長於政治經濟學、文化(運動)全球化。他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球場是國族主義的發揮場域,國家代表隊穿上球衣、兩個國家踢球交戰,構成球迷集體共同想像,贏了球就是擊敗另一個國家。
劉昌德指出,運動發展和國家相扣,國家透過教育體制發展運動,最開始目的都是加強國力,發展到現在,運動賽事帶有國族意涵,一支球隊打敗另一支國家隊時,除了國族認同外,往往也是平反國家恥辱、反抗殖民帝國的象徵。
他舉例,在南美洲球隊擊潰西班牙時,這樣的象徵意義很濃厚,因為西班牙過去是殖民者,非西方國家球隊贏了西方國家,也有這樣的意涵;在台灣棒球隊擊敗日本棒球隊時,這樣的勝利對於球迷來說,格外地有意義。
劉昌德剖析,在足球場上捧起金盃是最重要的事,這讓全世界看到自己的國家贏了其他國家;或者拿到球賽主辦權,也是國家具有影響力的展現,以卡達來說,其足球隊不是強隊,不過他主辦了一場世界盃,這些意義不是透過贊助、廣告置入等其他方式可以替代的。
中國男足在今年2月輸給越南隊,球迷怒吼「誰都可以輸,怎麼可以輸越南」。劉昌德說,中國經濟崛起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對於東南亞國家概念是「我可以慷慨地支援這些較窮的小朋友」,帶有經濟優越感,在這樣的氛圍裡,足球隊卻敗給了接受支援的越南,這在國族情感上難接受。(編輯:朱建陵/張淑伶)1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