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18日專電)英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今天指出,台灣是英國在印太區域利益的核心部分,中國若對台灣發動全面侵略,恐將對英中關係造成極重大挑戰。

英國政府去年3月發布外交國防安全政策綜合檢討報告(Integrated Review, IR)。考量俄羅斯今年2月全面侵略烏克蘭、中國在國際舞台日益強勢等地緣政治變化,時任首相特拉斯(Liz Truss)9月宣布翻新報告,10月下旬接替她的現任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延續這一政策。

下議院外委會11月11日起針對IR修訂展開公眾意見徵詢,期間曾舉辦一場由前外交大臣、退役將領、智庫研究員、商務代表等出席作證的聽證會。意見徵詢於11月底結束,外委會今天發布建議書。在此之前,外委會曾於11月底至12月初訪問台灣,考察英國「向印太傾斜」政策的實務環境。

首相府一名發言人本月稍早回覆中央社詢問表示,新版IR報告可望明年3月發布、扣連政府宣布新財政年度的春季預算計畫。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委會建議書包括導言和結論的8個章節中,有2個章節以中國為主題,包括「定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中政策的連貫一致性」,另有一個章節關注如何在印太與歐洲-大西洋區域之間取得平衡。這顯示自IR去年3月首度發布以來,英國國會日益正視中國構成的挑戰以及政府政策不足之處。

原版IR將中國定義為「體制性競爭者」(systemic competitor),蘇納克11月底在一場指標性外交政策演說指出中國對英國的價值觀和利益構成「體制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部分人士主張將中國定調為「威脅」(threat)。

外委會指出,任何強硬語言若無相應行動配合,不僅恐增加不確定性,更可能折損英國的可信度;彰顯決斷力的行動遠比強硬言詞本身更能增進英國的利益。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持續既是「體制性競爭者」,也是英國的「重要夥伴」;長期而言,英國必須提升自身韌性與經濟多元化,才能在應對中國任何侵略性的行為或踐踏人權時,享有決策與行動優勢。

建議書提到,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態勢日益具侵略性;在認定美國或西方整體「軟弱」、台灣民眾對中態度顯然不利實現「和平統一」的情況下,中國的外交政策日益強勢獨斷,這讓台海衝突風險升高。

與此同時,在總計超過120頁的原版IR報告中,台灣一次都沒被提到。外委會指出,考量印太區域是原版報告關注重點,而台灣是英國在該區域利益的核心部分,台灣未曾被提及是「出人意料的疏漏」。

此外,英國政府未充分表明,英方未接受中國的「一中」詮釋,且支持台灣倡議的「不應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建議書主張,向中國傳達英國的安全利益時,政府應更堅定明確,並在新版IR表明避免台海衝突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建議書援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去年3月對美中關係的形容「應該競爭時就競爭、可以合作時就合作、必須對抗時就對抗」,並指出雖然細節和效應與美方不盡相同,這項原則目前也適用英國。

外委會提到,與中國維持一個務實、審慎管理的經貿關係符合英國利益;經濟多元化不意味與中國全然「脫鉤」。英國對中政策應為多面向:情況允許時,鼓勵雙邊發展強健經貿關係,同時保衛國家安全、捍衛英國的價值觀。

不過,若中國持續挑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在英國境內從事削弱英國的活動,以前述原則管控英中關係將日益困難。外委會指出,一旦中國對台灣發動全面侵略,不排除這將對英中關係造成極重大挑戰(seismic challenge)。

建議書直言,經濟依賴限縮英國捍衛自身利益與價值的能力,財政條件影響政府的決策與行動優先順序。但無論如何,政府應採取措施增進英國的韌性,並在關鍵基礎設施、能源、民生消費用品、關鍵礦物、醫療用品和科技等領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然而,目前的情況是,「幾乎在每一個領域」,英國對中國已養成供應鏈的戰略性依賴。

根據國會官網,英國政府應在明年2月18日前回應外委會的建議書。(編輯:馮昭)1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