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COVID-19疫情蔓延,染疫人數直線上升,更發生醫療擠兌的情形。圖為19日,湖南一家製藥廠正24小時加緊生產。(中新社)
中國COVID-19疫情蔓延,染疫人數直線上升,更發生醫療擠兌的情形。圖為19日,湖南一家製藥廠正24小時加緊生產。(中新社)

(中央社台北22日電)中國COVID-19疫情蔓延,染疫人數直線上升,更發生醫療擠兌的情形。外媒引述公共政策專家分析,中國選擇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而且一直以來缺少明確清晰的開放路線,明顯準備不足。

中國防疫驟然鬆綁,求診壓力及群聚感染導致醫療體系面臨巨大壓力;全民瘋搶止痛藥、退燒藥,造成「一藥難求」,許多民眾轉向海外委託親友或業者代購。

於此同時,大量外送員、快遞司機病倒,人力缺口逐漸擴大,配送延遲甚至找不到人員運送,從食物到民生必需品,物流「最後一哩路」被中斷。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引述學者分析,指中國選擇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而且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鬆綁。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表示,現在的情形暴露了中國政府在疫苗普及和藥品儲備的準備不足。「我不覺得他們有任何準備。國際上的經驗已經很清楚,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給老年人打疫苗。另外,如果藥品儲存足夠的話,大家怎麼會去搶呢?」

吳木鑾表示,在放鬆管控前,許多國家會先提出一個路線圖,安排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世界各國的民眾都不喜歡疫情帶來的各種限制措施,因此許多政府就會和民眾約定,「要移除限制,社會契約要重新做,基本做法就是打疫苗,從年紀比較大的人開始,然後慢慢放寬限制。」

他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會與民眾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藉此面對之後的情形,但在中國完全沒有這個過程。「很多國家在做新的社會契約的過程中,老百姓會更加信任政府。本來中國民眾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是相對高的,但中國的裂痕反而加深了。」

吳木鑾認為,中國政府很多解釋工作沒有做好,也沒有做好準備,例如,中國早就應該引進保護率更高的復必泰(BNT)疫苗。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觀察,中國在出現抗議活動(白紙運動)後突然鬆綁,而且是在藥品到位和第4劑疫苗開打之前,令不少人錯愕。「原本支持放開的人已經對政府不滿,如今不少原本支持清零的人也對這次轉向感到不知所措。這種情況肯定會傷害社會對政府的信任。」

陳澄說,如果中國政府要重新建立社會信心,一些補救措施刻不容緩。除了推廣第4劑、調配抗原(快篩)試劑與藥品以外,應該更加主動發布訊息。

但他也坦言,中國正值政府換屆「青黃不接」的時期,不少問題在明年春季(兩會)之前恐怕得不到解決。(編輯:吳柏緯/楊昇儒)11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