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7T12:23:50.667Z
封控栅栏都会拆除?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2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包括10条规定,没有再提"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新十条的第一条是"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此前,中国许多地方以"静默管理"、"静态管理"、"原则居家"等代名词实行大规模、大范围、甚至全城严格封控。根据野村证券(Nomura)研究,截至11月7日,清零政策已影响中国12.2%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逾1/5人口(2.8亿)受制于各种程度的封控措施。

优化措施第二条称,"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不过,"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此前,中国于11月12日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其中第十五条包含"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 落地检'"。新十条实际上取消了对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的上述规定。不过,新十条中对入境人员是否继续采取二十条规定的隔离和核酸检测措施没有做出任何说明。

新十条的第三条涉及优化调整隔离方式,包括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等等。此前,中国各地都在大规模建集中隔离的场所--"方舱"。据《财经》报道,仅山东省下属的15个地级市以及下辖地区就投资超过230亿元建设119个方舱医院和隔离点。此外,一些地方甚至发行专项债建方舱,比如山东省共计发行150亿余元人民币专项债用于永久性方舱医院和隔离点建设,近九成、即107个项目的主体建筑据报会在2022年底前完成。

新十条还就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强化涉疫安全保障和优化学校疫情防控等做出了规定,包括|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等等。此前,中国许多高校出于防疫情、防学生聚集抗议等原因提前放寒假,剩下的课程以及期末考试都转为线上进行。11月底,新疆乌鲁木齐大火导致死伤事件引爆中国多地的"白纸革命",示威者以大学生和年轻人为主力,抗议清零政策,甚至有人喊出"习近平下台"、"共产党下台"的口号。

网民普遍叫好

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12月7日公布后,在新浪微博上留言的中国网民普遍对此叫好。有人认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有人写道,"太好了!终于可以一家人一起过个好年了","孩子一年就上了俩月课,看到最后一条太激动了"。也有人仍担心当地不落实,层层加码。还有人指出,"早就该这么做了,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也有人在问"旅游签证什么时候开放啊","健康宝 健康码 行程码 各种码什么时候废除?"个别留言也表示对"全面放开"感到担心,称"有孩子的真的不想全面躺平"。

二十条公布后,中国官方对奥密克戎致病力的宣传开始转向,近期更大力派专家出面宣传奥密克戎致病力明显减弱,"奥密克戎导致肺炎等危重症的比例,导致的住院率和病死率,比流感还低",试图消除部分民众对"放开"的恐惧。

相关图集:欲罢不能:中国防疫“清零”还能撑多久?

放松复收紧 : “20条”推出后,一些地方开始调整管控措施。河北省石家庄率先宣布取消全员强制核酸检测,开始关闭一些常态化检测点,进出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也不再查验核酸。但几天之后,关闭的一些免费核酸点又恢复运行,一周后甚至再度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其它一些城市也出现令人无所适从的政策反复。人们对松绑的期待再度落空。此前中共二十大上强调的依然是坚持“动态清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既有防疫路线。
封城改“静默”:今年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封城的惨痛经历令人记忆犹新。10月中,中国国家卫健委表示未来要尽量避免为防疫实施“全域”封控。地方政府取而代之的说法包括 “静态管理”、“闭环管理”、“全域静默”、“非必要不外出”等。而一旦出现感染,社区、楼宇仍会被封控,居民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紧急情况下甚至曾酿成人道悲剧。
四通桥抗议与回响:"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中共20大开幕前夕,一名彭姓男子在北京四通桥挂出上述标语后被捕。事件引起国际关注,之后中国多个城市公厕等隐蔽公共场所出现抄写口号,海外中国留学生也以公开集会、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等多种方式呼应这一抗议行动。在响应者看来,过度防疫管控是独裁专制的一种表现方式。
隔离恐慌致员工逃离、生产停摆:在全球最大的iPhone制造厂郑州富士康,10月下旬,因防疫隔离带来的混乱,大批工人在恐慌下逃离厂区(图),甚至徒步返乡,造成生产停顿。苹果公司本月已降低了对iPhone14出货量的预测。此后有中国媒体报道,为维持生产,河南省一些地方政府只好动员退役军人和基层干部到郑州富士康工厂工作。
经济复苏前景渺茫:不仅大公司,大量涉及居民生计的小企业和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行业也濒临困境。10月份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低于原本已保守的预期。出口下滑,新的银行放贷骤减,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低迷。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3%,无法实现5.5%的目标。青年人口失业率高达20%。
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今年4月以来中国各地大中城市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可谓劳民伤财,耗费了庞大的医疗和财政资源。一些地方政府明显已无力承担这一无底洞般的巨大开支,开始变免费为自费。9月以来,贵州、四川、甘肃和广东的一些地区已宣布对常态化核酸检测收费。另一些城市减少了检测网点。由于进入一些公共场所和搭乘公共交通时需要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意味着民众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财力。
20条措施指向何方? :11月11日,中国官方公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20条措施”,包括缩短隔离时间、不再追踪“次密接”、取消中风险区、取消入境航班熔断等。此举被解读为放松防疫的信号,一度引起股市高涨。但防控措施放松的时间表和调整的标准仍不得而知。香港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家金冬雁对德国之声表示,新的措施“并不是要真的放开,不是要取消动态清零,而是把已经证明无效的一些措施删掉”。

经济界如何看?

据路透社报道,香港瑞穗银行首席亚洲外汇策略师Ken cheung认为,最近中国政府的政策符合市场对中国经济加速开放的预期,但限制仍将存在,仍将有相当多的流动性限制,离全面开放尚有一定距离。

香港保银资产管理公司(Pinpoi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这一政策的变化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居家隔离政策将有助于将资源重新分配给治疗有严重症状的病人和非新冠病人。"他说,新政策与中央政治局会议发出的信息相一致,即提振市场信心。他预计中国将不晚于2023年中期全面重新开放边境,对国际旅行者的检疫要求可能很快就会缩短。

新华社12月7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报道说,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等。

中国经济学者李稻葵近日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警告说,清零政策已开始损害全球对中国工业供应链的信心。中国海关总署12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8.7%,至2960亿美元,是自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11月进口同比下降10.6%,贸易顺差收窄至698亿美元。

 

(综合报道)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