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李芊
2022-12-09T07:11:01.760Z
图为11月28日,学生们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内点燃蜡烛,声援大陆的抗议活动

(德國之聲中文網)從烏魯木齊大火引爆民怨到中國官方宣佈「新十條」,只不過短短兩週內出現的急轉彎,讓不少中國年輕人體會了人生的許多第一次--第一次上街抗議,第一次因而被警察搜查,還有初嚐成功爭取的滋味。

來自廣東的Frank正在香港讀大學,上述的「第一次」都是他的經歷。當局沒有明言鬆綁防疫措施是為了回應示威,但23歲的Frank對記者說:「民眾的呼聲是有結果的,說明官方意識到人民開始對爭取權利更積極主動了,不像原來那麼聽話好控制。」

經過近三年的累積,白紙運動被視為疫情防控下的民怨總爆發,自由和人權訴求再次浮上水面,甚至出現直呼習近平和共產黨下台的口號。中國官方的反應很迅速,在「新十條」出台前,一些大城市已經開始解封,且追捕示威者以壓制示威,令國內的抗議活動和討論度冷卻下來,大大減緩了發酵速度。中國政府週三(12月7日)公佈的「新十條」防控措施,包括輕症患者改為居家隔離、放寬查驗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取消落地檢等,也沒再提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

相关图集: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中国宣布新十条:2022年12月7日午后,当许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样排队做核酸之时,中国官方宣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了没有再提"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外,有关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不再查跨地区流动人员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规定也显示,中国告别了长期坚持的清零政策,开始通过放松防疫措施逐步将社会导向经由感染奥米克戎病毒实现“群体免疫”的道路。
优化防疫二十条无法落实: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11月11日,中国的”清零沙皇“、副总理孙春兰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强调,中国日前出台的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由于所谓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部分内容与“动态清零”总方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各地在防疫中“层层加码”的问题仍然无法真正得到解决。
乌鲁木齐火灾引发民众对清零政策更大的怒火:11月24日,在部分居民被封控已长达100多天的乌鲁木齐,一栋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严格防疫措施导致被封在楼里的民众无法逃走、消防人员也长时间不能越过障碍救火。官方称,火灾造成包括儿童、老人在内的10人罹难。该事件最终成为各地爆发反清零、反封控、反政府抗议活动的导火索。很长时间以来,清零政策导致的层出不穷的防疫乱象已经引起民众广泛不满。对许多人来说,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隔离、歧视、封控以及一些防疫人员对权力的滥用。
公民觉醒的“白纸革命”:乌鲁木齐大火在数十所大学和多个省市引发学生和民众的群聚抗议。反封控、反核酸、反清零成为其主要诉求。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间涌入当地的乌鲁木齐中路,高呼“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各地的抗议活动中,许多人高举白纸,抗议中国政府打压言论自由。随着清零政策导致经济滑坡,民生艰难、失业人口猛增、类似文革的场景重现,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共二十大前夕、2022年10月13日发生的北京市四通桥抗议行动。名叫彭立发的抗议者打出了“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的横幅。
官方宣传导致民众恐惧、工人逃亡:尽管对新冠的研究和海外抗疫的经验已经证明一年多来占主导的奥米克戎毒株致病力低,死亡率已低于流感,中国官方仍坚持在抗疫之初取得较好效果、习近平亲自决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目的之一是想显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高领导人决策的正确性。 为此,中国官方仍大力宣传奥米克戎的危害,将海外放松疫情管控称为”躺平“。由于缺乏真实信息,当有20多万员工的郑州富士康发生疫情后,上万工人为防感染以及不满隔离条件而逃出厂区返乡,令工厂生产面临巨大危机,iPhone减产。后来招入的员工又因待遇问题暴动,遭到当局镇压。
“大白”权力小了:中国抗疫初期,身着白色连体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被称为“最美逆行者”。随着地方组织的落实封控的人员以及警察也穿上这样的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消杀、监控、转运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大白”成为这些人的代名词。有关“大白”使用暴力的负面报道和投诉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将他们称为“白卫兵”。新十条中有关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可以居家隔离,不再一律强制隔离,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临时封控等条款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反衬了”动态清零”的不得人心。
网民涌入李文亮微博悼念:新十条公布后,一些网民到武汉医生李文亮的微博账号下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李文亮在中国疫情初期最早拉响警报、却遭到“训诫”,被称为疫情吹哨者。他染疫身亡后,民众自发悼念他,表达悲愤。微博用户在他的账号下写道,“凜冬已过,你看到了”,“医生,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就要自由了”。
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新十条一旦真正落实,图中北京某地的这一场景也许不会再次出现。新规公布后,旅游平台上的机票、火车票搜索量激增。许多民众期待能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由于奥米克戎传染性极高,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很快将出现感染潮。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的防疫主要放在“清零”上,疫苗接种停滞不前,现80岁以上老年人中,仅有40%的人接种了三针疫苗,因此,保护老年群体,“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这也是放弃清零政策后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放松防疫表示欢迎:尽管今年3月上海出现疫情时,就有专家主张“与病毒共存”,但高层仍然决定封城“清零”。长达两个月的封城不仅给民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也令各行各业的供应链、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压力。近几个月各地不断封控加剧了外贸下行的趋势。德国工商会表示,因中国的封控政策等原因,超过三分之一德国在华企业计划在中国之外的地方扩大生产,增加多样化。对于中国现出台放松防疫的新政策,德国经济界大多感到松了一口气。
“动态清零”结束点燃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为了替新冠政策转弯做铺垫,中国近日让专家出面宣传奥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等等,但部分民众仍对放松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担忧。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批准西方疫苗供民众施打,同时强调国产疫苗也对防止重症和死亡具有很好的保护力。新政策公布后,中国很多民众从先前的囤食品转为囤药物,准备迎接感染潮的到来。有专家称,最终90%的人将感染奥米克戎,但达到群体免疫需要多长时间,尚无专家出面预测。不过,世界杯观众席上人们不戴口罩尽情欢呼的电视画面已经让中国民众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正在香港唸碩士的大陸學生Zoe對德國之聲表示:「我不滿意啊,這是治標不治本。」26歲的她跟Frank一樣都參與過香港的悼念和聲援行動。她認為:「治本就是指制度問題、言論自由和各種審查,這些結構問題其實沒有真正解決。」

Frank也不盡滿意:「這只不過爭取到很小很小的成果。一方面大家有收穫,但另一方面(政府)還是不讓人說話,上海北京等地出動了更多國家機器用國家暴力熄滅活動,感覺還是挺可悲的。」

核心問題未解 冀體制改革

Zoe和Frank兩人都在中國大陸出生和成長,在國內讀過大學以後才外出升學。這次運動他們那一輩看在眼裡,都異口同聲稱清零政策只是問題的表層。

Frank認為核心的訴求還沒達成,「言論自由是最基本的東西,最簡單是要讓百姓說話」。唸法律的他觀察,防疫亂象反映中國社會的法治觀念依然薄弱,包括執法者本身也在「踐踏法律」,讓他特別憤怒。他對德國之聲說:「政府應該做的是放輕自己的地位,去想是誰給你權力的,而不是手裡拿給人民賦予的權力去欺壓人民。」對於政府在示威後作出讓步,他反問:「當然要有制度改革,光是黨內改善有什麼用呢?」

「我最大的訴求是解決根本問題--換一個制度,就是不要獨裁。」Zoe對記者這麼說。生於九零年代的她認為,從文革到鎮壓八九民運等事件,中國執政者權力過大,「一直用壓迫手段去達成政治目的,卻從沒真正承認自己的錯誤」,讓她感到失望。到了這次爆發反清零示威,國內有人喊出共產黨下台,Zoe覺得很震撼,但也是「很多年來很多人都想聽到卻不敢講的話」。看著國內同胞冒險發聲,自覺不能沉默。「面對強權,我們沒有軍隊、沒有武器,我們只有鍋碗瓢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表態。」

雖然在防火長城下長大,這些批判思考卻從小就慢慢建立,在夾縫中摸索牆外世界的渠道,他們一點都不陌生。

Frank兒時因為好奇為何西方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而開始翻牆了解到六四事件和新疆受打壓的情況。他說今年十月的四通橋抗議事件,自己當天就在推特上看到了,身邊不少人都知道,只是不說。令Frank很震撼的是,相隔一個月爆發白紙運動,國內示威者竟然齊聲喊出四通橋橫幅的口號。他說:「當下即使橫幅被拿掉,但其實是有迴響的,沒想到大家都記在心裡了,而且表達出來,是一種深入人心的迴聲。」

對Zoe來說,在中國長大的經歷正正是心裡的火種:在落後城市讀書遇到的資源分配不衡、身為女性遭受的歧視、弟弟因是超生孩而長年與家人分離等等。「我覺得不止是體制上,而是整個社會系統都在壓迫你,存在於各個角落。作為一個人對不公義感到不舒服,所以反抗對我來講是一種本能。」她說:「這事令我意識到,原來我們這一代人雖然意識被管控得很嚴,但原來大家都沒有被完全洗腦。」

中港和解契機?

在白紙抗議最白熱化的時候,香港也出現了久違的示威,中環、九龍、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都有過小規模集會。儘管人數只有幾十到一百左右,但那已是國安法實施後較大型的異議活動,警方對白紙抗議的態度亦相對溫和,到場後一般沒有即時驅散。在白紙運動中也看到一些香港抗爭形式的影子,例如Telegram上出現不同職能的群組、有支援被捕者的須知和關注組、呼籲示威者「不割蓆」「Be Water」的文宣等。

香港曾經是中國大陸人接觸政治異見和示威的窗口,以及支援維權活動的主力,如今已不復再。中港民間的矛盾已非一日之寒,香港輿論對白紙運動的看法亦趨於兩極。有意見認為大陸人在2019反修例運動時批評港人為「黑暴」和支持警察動武,也有意見質疑大人陸為了「吃飯」才上街,而非真正政治覺醒。

Zoe在校園裡參加了其中一次示威,那天她帶著自己打印的標語到場,其中一張寫著「境外勢力」,她在「外」字上打叉改為「內」。她告訴德國之聲:「2019年時『境外勢力』四個字被共產黨當作工具,製造香港人和大陸人的對立,把人本能的關愛轉化為仇恨,它的目的達到了。但是真的勢力不是境外而是境內,港人和大陸人都是被玩弄。」

對於部分港人的冷嘲熱諷,Zoe無奈說,「我當年沒有罵香港人,但香港人卻把我們跟小粉紅混為一談」。她坦言確實不太好受,但也可以理解港人的情緒。她曾經在外國看過《時代革命》紀錄片,很同情示威者,完場時聽到香港觀眾喊口號,自己也一起落淚。她說:「我跟很多香港人更有共鳴,跟多數中國人倒是比較疏遠,有點兩面不是人的感覺。」

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曾警告,白紙抗議屬「顏色革命雛型」,可能觸犯國安法。Frank因在校內張貼悼念烏魯木齊大火死者的海報,惹來學校保安報警查問,也聽聞有同學被校方約談。Zoe參與集會後也被便衣警員查問和記下個資。兩人同意,雖然香港的示威空間仍較大陸稍為寬闊,但已大不如前。

Frank也對港人的相對冷感表示理解:「香港當初反送中抗爭和反對國安法時,大陸人太冷漠了,沒有意識到他們抗爭什麼,也沒有支持香港人,所以你現在能期待什麼呢?」他期望白紙運動可以成為兩地民眾和解的起點,即使他自己也一樣。「我是從理解到更理解了,這次更貼身了解到港人恐懼的來源是哪裡,例如國安法真的就是時刻籠罩在港人頭上的一把刀,我也感受到。」

政治出櫃後看見同路

中國大陸的抗議聲浪愈趨熄滅,白紙集會卻在全球各地遍地開花,仍有留學生和海外華人團體繼續計劃行動。Frank和Zoe第一次踏出行動的一步,他們都說自己是朋輩中的少數,但這次經歷讓其慢慢學會克服心理恐懼,是公民充權的開端。

回想參與集會的一刻,Zoe還是記憶猶新:「我有激動又有一點點害怕,手就不停的抖。心想萬一只有我一個在乎這件事怎麼辦?同學也會顧慮萬一站出來斷送前途了呢?」她說大陸有個詞叫做「政治出櫃」,表達政見的人都會被邊緣化。「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在政治想法上行單影隻,但現在大家都慢慢醒過來了。」

無論此刻訴求有否達成,白紙運動都已經改變了她,以及她對國家未來的想法。「那麼多年來都覺得中國好像就這樣完蛋了,憲法也被改了。我本來沒有信心的,但現在突然信心大增了,因為我終於不是一個人了,這種感覺很欣慰。」

Frank部分在大陸參與白紙示威的朋友,為了避免秋後算帳而提早出國讀書,他自己也希望畢業後留港工作,認為這裡始終比國內更尊重人權。對於白紙運動會如何塑造公民社會,他保持審慎樂觀:「這種抗爭是長期的,不可能一次兩次就改變,不能期望人們做無謂犧牲,但每次能喚醒多一些人就是好的。這次發現不少志同道合的人,以後再爭取時會更大膽一些。」受白紙運動啟蒙的這一代人,會有實現中國政治改革的一天嗎?Frank想了想,說:「未必百分百,但肯定會有部分實現的。不抗爭一定沒結果,但只要有抗爭就有實現的可能性。」

在大陸讀書時曾經有中學老師跟她分享自由派思想,加上自身經歷,Zoe形容自己是「本能地」對那些價值感同身受。她本來打算在外國生活,但現在有了另一個念頭--回國教書。「這想法現在更迫切了,我希望像以往老師啟發的一樣去教導年輕人,聆聽他們不一樣的聲音。」

在大陸年輕人都在想如何「潤」出去的時候,她可能是異數。繼八九年後最大規模的政治改革呼聲響起後,也許曇花一現,但至少讓一代人看到夾縫中的微光。Zoe說正因這次示威罕見,更令她感到積極:「運動沒有結束,這個只是剛開始,就像火種會一起燒下去傳下去,不會完全熄滅,因為像我這種人還在啊。」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