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2022-12-26T09:31:19.575Z
“亲自部署、亲自指挥”防疫工作的习近平2020年10月接见支援武汉医疗人员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次习近平突然转向的背景,人们多少已有了把握:三年的严酷的清零,把地方政府的财政都清完了,中国的百姓被管理得严严实实的,而整个中国经济特别是涉及到一半多的中国人饭碗的民营经济一蹶不振。而且,习近平自己也许也观察到,国外(不管是西方还是非西方国家)并没有像中国那样清零,但人家活得挺自在,因为有效的疫苗毕竟在起着作用。中共那种只有共产党才是对人民的生命最负责的谎言,肯定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至于国内的白纸革命,更是增添了习近平内心的不安。尽管我们相信,他的部下绝对不会向他反映,即在上海北京出现了要他下台的呼声,但他自己至少也会嗅到这种气氛。而且,更令他不安的是,这一切发生在他极尽全力稳住了他的地位后的第三届任期的刚开始。
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决定下一个赌注。这就是非要让中国的经济在明年下半年开始甚至更早产生反弹。只要经济反弹,他就有机会再次证明他的伟大英明。应该说,他的赌注下的是够大的。因为,中国经济在三年的折腾后剧烈下滑,使他产生了极大的恐慌。邓小平以来的共产党的合法性基础的最终还是经济。今后的中国想保持以往的每年10%的GDP增长率已经不现实,但至少也得是5%啊。但习近平折腾了清零政策的三年,结果远低于这个预期,即便他在政治舞台上再怎么擅长权力斗争,经济方面的数据才是他的权力的真正的根基。
面临这种情况,习的目标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一切努力,早日实现经济的反弹。为了这个目标,习近平领导的中共决定让全国百姓早点阳,全面阳,早日实现全体免疫能力。
宣传部门“自扇耳光”
这里,显然习近平已顾不得自己的政策前后一致性了。 所以,从现在到明年中,宣传部门是属于中国最尴尬的部门。因为它们显然每天在说自己打自己耳光的话。 但是,在一个靠威吓、强力、舆论控制的国家,执政者根本顾不了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说,只要底下百姓不敢发声,或者声音能被封锁,这个国家就算“稳定”。
政策前后不一致,这还不说,更重要的是,为了快速达到经济反弹,政府可以采用一切手段,使得百姓无法了解实情,特别是目前在全国各地因新冠死亡的人数,以及防止疫情扩散的实际措施 (譬如药品和医疗设施的供应情况), 中共有意地采用不透明的做法。
别的没什么,在这里最吃亏的可算是中国的老年人,他们是中共毫无积极措施下停止清零的最大的牺牲品。 显然,习近平似乎已经顾不上这一切了。 而更令人气愤的是,中共拒绝了美国和德国提供疫苗的建议。拒绝美国的提议,如果考虑到最近的中美紧张关系,中共的理由如果从其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也需还算“情有可原”。 但是,拒绝德国的提议,显然一点都不合情理。 要知道,习近平才刚刚跟德国总统通完电话,强调了中德合作。
中共分明知道,自己的疫苗有效率就是不如西方的。这在中国国内早有数据证明。中共也知道,中国的老年人接种疫苗的普及率并不高,所以现在按理应该用最好的疫苗以最快的速度,给这个群体采取预防措施。但现在,这个希望显然落空了。
这不禁使人们想起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那时,中国政府在遭受历史上罕见的7,8级的大地震后,却拒绝接受任何国际援助,甚至包括来自红字会的援助。中国当时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有能力把坏事变好事,有能力自力更生自我救济。
而如今,习近平领导的共产党的认知并没有显示出比1976年更有进步。中方在回绝美国和德国疫苗援助时给出的理由是,中国自己的疫苗以足够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中国自己疫苗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中国疫苗公司要跟美国和德国疫苗产商在去年和今年谈判?为什么中方非要免费获取对方疫苗的专利?
回到习近平的赌注的问题上。笔者以为,习近平要尽力让经济反弹的赌注暂时(!)赢的概率是不小。但问题是代价得多大。从如今北京火葬场的情景,我们已经可以一窥端倪。 中共到底对人民负责,还是对关系到自己合法性的经济负责,已经一目了然。
相关图集:经济压力和民众抗争下,中国放弃清零政策
中国宣布新十条:2022年12月7日午后,当许多市民正和往日一样排队做核酸之时,中国官方宣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除了没有再提"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外,有关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不再查跨地区流动人员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规定也显示,中国告别了长期坚持的清零政策,开始通过放松防疫措施逐步将社会导向经由感染奥米克戎病毒实现“群体免疫”的道路。
优化防疫二十条无法落实: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11月11日,中国的”清零沙皇“、副总理孙春兰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上强调,中国日前出台的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由于所谓的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部分内容与“动态清零”总方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各地在防疫中“层层加码”的问题仍然无法真正得到解决。
乌鲁木齐火灾引发民众对清零政策更大的怒火:11月24日,在部分居民被封控已长达100多天的乌鲁木齐,一栋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严格防疫措施导致被封在楼里的民众无法逃走、消防人员也长时间不能越过障碍救火。官方称,火灾造成包括儿童、老人在内的10人罹难。该事件最终成为各地爆发反清零、反封控、反政府抗议活动的导火索。很长时间以来,清零政策导致的层出不穷的防疫乱象已经引起民众广泛不满。对许多人来说,比病毒更可怕的是隔离、歧视、封控以及一些防疫人员对权力的滥用。
公民觉醒的“白纸革命”:乌鲁木齐大火在数十所大学和多个省市引发学生和民众的群聚抗议。反封控、反核酸、反清零成为其主要诉求。上海市民11月26日晚间涌入当地的乌鲁木齐中路,高呼“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各地的抗议活动中,许多人高举白纸,抗议中国政府打压言论自由。随着清零政策导致经济滑坡,民生艰难、失业人口猛增、类似文革的场景重现,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最突出的事件是中共二十大前夕、2022年10月13日发生的北京市四通桥抗议行动。名叫彭立发的抗议者打出了“不要核酸要吃饭,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罢课罢工罢免独裁国贼习近平”的横幅。
官方宣传导致民众恐惧、工人逃亡:尽管对新冠的研究和海外抗疫的经验已经证明一年多来占主导的奥米克戎毒株致病力低,死亡率已低于流感,中国官方仍坚持在抗疫之初取得较好效果、习近平亲自决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目的之一是想显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高领导人决策的正确性。 为此,中国官方仍大力宣传奥米克戎的危害,将海外放松疫情管控称为”躺平“。由于缺乏真实信息,当有20多万员工的郑州富士康发生疫情后,上万工人为防感染以及不满隔离条件而逃出厂区返乡,令工厂生产面临巨大危机,iPhone减产。后来招入的员工又因待遇问题暴动,遭到当局镇压。
“大白”权力小了:中国抗疫初期,身着白色连体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被称为“最美逆行者”。随着地方组织的落实封控的人员以及警察也穿上这样的防护服进行核酸检测、消杀、监控、转运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大白”成为这些人的代名词。有关“大白”使用暴力的负面报道和投诉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将他们称为“白卫兵”。新十条中有关感染者和密接人员可以居家隔离,不再一律强制隔离,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不得采取各种形式临时封控等条款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反衬了”动态清零”的不得人心。
网民涌入李文亮微博悼念:新十条公布后,一些网民到武汉医生李文亮的微博账号下向他报告这个好消息。李文亮在中国疫情初期最早拉响警报、却遭到“训诫”,被称为疫情吹哨者。他染疫身亡后,民众自发悼念他,表达悲愤。微博用户在他的账号下写道,“凜冬已过,你看到了”,“医生,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就要自由了”。
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新十条一旦真正落实,图中北京某地的这一场景也许不会再次出现。新规公布后,旅游平台上的机票、火车票搜索量激增。许多民众期待能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由于奥米克戎传染性极高,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很快将出现感染潮。过去一年多来,中国的防疫主要放在“清零”上,疫苗接种停滞不前,现80岁以上老年人中,仅有40%的人接种了三针疫苗,因此,保护老年群体,“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迫在眉睫。这也是放弃清零政策后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放松防疫表示欢迎:尽管今年3月上海出现疫情时,就有专家主张“与病毒共存”,但高层仍然决定封城“清零”。长达两个月的封城不仅给民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也令各行各业的供应链、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压力。近几个月各地不断封控加剧了外贸下行的趋势。德国工商会表示,因中国的封控政策等原因,超过三分之一德国在华企业计划在中国之外的地方扩大生产,增加多样化。对于中国现出台放松防疫的新政策,德国经济界大多感到松了一口气。
“动态清零”结束点燃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为了替新冠政策转弯做铺垫,中国近日让专家出面宣传奥米克戎致病力低,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等等,但部分民众仍对放松防疫的步伐是否一下子走得太大有所担忧。中国政府一直拒绝批准西方疫苗供民众施打,同时强调国产疫苗也对防止重症和死亡具有很好的保护力。新政策公布后,中国很多民众从先前的囤食品转为囤药物,准备迎接感染潮的到来。有专家称,最终90%的人将感染奥米克戎,但达到群体免疫需要多长时间,尚无专家出面预测。不过,世界杯观众席上人们不戴口罩尽情欢呼的电视画面已经让中国民众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德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