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raeye2,回应《西安封城:防疫中被夸大的人,和防疫中被无视的人

西安这一轮疫情中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说是我国地方政府“擅长管人而不擅长管事”的体现,这点已经有很多论者提出来了。我国卡里斯马型的权威来源与向上负责的科层官僚制的博弈最终导致的就是人事权大于行政权的现状。这一现状又使得政府在面临行政危机时不得不依靠运动式治理冲破官僚制度——前车之鉴如郭伯雄08年的时候干的那些破事……

话又说回来,制度方面的问题很多周雪光在“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里面都有分析。由于这本算是最广为流传的关于我国国家治理的专著了,相信还轮不到我在这里多嘴。

不过我还是好可怜那个孕妇、那个丧父的女儿、那三个“铁人三项”逃离自费隔离的群众,以及无数在这个冬天无依无靠的一般市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苦百姓数十年,但就像托佬说的那样,“目的为手段赋予了正义,但总得有什么为目的赋予正义”。

2. tmwc_ks,回应《“难道小眼睛不配做中国人吗?”——辱华的内卷、生意与政治心理学

“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也非完人”,就算意识到,又何必在网上暴露?要么装强恃悍,要么不再多啰嗦,更强的是,先示弱一下,“但是那……”将焦点扭回去,自己完美否成功没人理,被骂的还在被骂。另一样是,先发制人,而骂得人者,就似先占优,骂人者自觉如何也不是重点了。

那么会有水落的一天吗?我有点怀疑。或许有些个人太累,或另有场地,终归淡出此时时有新高潮之地,但大势或是更多人流连无返,然后又有新一代替上,众怒而来的亢奋在集体疲劳出现前,仍会生生不息。而这集体疲劳,又不知会否有,何时会有。

3. Detective,回应圆桌话题《感染率极高的Omicron变种病毒,却可能是COVID-19疫情终结者?

好文!专业性很强,很好的普及了奥密克戎的相关传播感染原理。我觉得对于新冠的讨论最重要的还是在医学原理上的分析,包括传播能力和路径、对身体健康的实际影响等方面。但是现在公众讨论反而大量将抗疫政治化,特别是在大陆,仿佛新冠病毒的意义只在于将其“清零”的数字以及宣誓政治制度优越性的象征。然而最重要的难道不应该是从病毒对公众的实际影响出发,探索一种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抗疫方式吗?忽视背后的医学机理,忽视抗疫政策给民众生活带来的代价,只探讨是否清零的政治目标,就会演变为近期西安抗疫过程中的种种乱象。

4. 夜雪深狐、zxm1030,回应《疫情进入第三年,中国发生了哪四大变化?

夜雪深狐:今早看到西安孕妇无法入院的事,下面一堆骂医院的,说人是活的,规矩是死的,或者说如果我是那边的病人一定接受这个孕妇入院哪怕被传染也没关系之类的。。。但我在想,如果医院灵活变通,让孕妇入院,结果真的有新冠,传染开了。难道真的会像评论所说的理解和包容吗?更可能的不应该是骂惨医院不守规矩,救了一个孩子却害死一堆人?武汉疫情爆发那年看村里挂出标语:不肖子孙,丧尽天良,携病回家,祸害爹娘。。。之类的话。以致现在很难相信。反正没发生问题还好,有问题就要被责怪了,我反倒觉得医院是真的为难。。。

zxm1030:@夜雪深狐:因为当初武汉没药没疫苗,病毒又生猛,中世纪那套才适用,好在当时也没测核酸这门生意,该抢救就会抢救,而现在只要打过疫苗的人得个新冠就和普通流感一样,英国70+的接种率,死亡率就已经降到0.2%左右了。

西安的接种率怕是只高不低,这种医院群聚风险导致的公共卫生损害应该都可以量化了,我不相信现在这种风险可以高过一条人命,这个时候再用测核酸这种领导的死命令压过医生治病救人的专业判断,既蠢又充满政治的恶臭。

夜雪深狐:本人并非为医院洗地什么的,只是觉得从医院的角度也许就是这么考量。有朋友说接种了疫苗后,得新冠就和普通流感一般。但在中国好像并非这样的态度。而且很多时候谈什么人道主义,都是事后的空话,就我认为的,如果孕妇入院真的有新冠,网上的口风可能就真的不一样。医院要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我觉得多数人是没那么高的觉悟。放孕妇进去了,也许会被查处,不放行,迫于网上舆论,也要被查处,我觉得医院更多就是这种担心,空洞的集体主义在中国更会被强调,想起前段时间自己一同事得了肺结核,据了解肺结核传染性没那么强,而且那同事平常也不再出现,只偶尔周末时单位基本没人时,偶尔出现一下,还是惹来周围许多人的抱怨。

zxm1030:@夜雪深狐:防疫和救人可以不用冲突,医院有责任或是基于医德做好预案比如安排负压隔离病房之类,本身这轮疫情对医疗资源的压力并不大。

如果医院碰到防疫和救人必须冲突的情况那肯定会选择防疫优先啊,上面一刀切的压力有多大下面就可以有多冷血,事实证明舆情即使形成,医院照样可以拒收或拖延孕妇及其他需要急救的病人,对医院来讲这没什么好纠结的。

5.迷茫的人、madlex,回应《一夜民主墙:中国高校学生的花式抗议

迷茫的人:加速主义没有什么意义。压迫的高潮是没有反抗的,纳粹统治时期只有少数人站出来反对希特勒,实际上政府不是被德国人推翻的。日本军国主义时期,大量知识分子转向,开始赞扬极权主义。文革时期只有很少人站出来,大多数反对者早就锒铛入狱,少数敢于反抗的人付出巨大代价。六四时期之所以有人站出来,那是因为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旦军队进入学校,大批抓捕之前示威游行的学生,这种呼吁马上就被压制下去了。在谈加速主义的时候应该自己想想,假如把你丢到纳粹或文革时期,你能做什么阻止这样的事情。

madlex:加速主义并非要改变什么,而是加速整个演变的过程。而极权按照规律步入末路之时,此一必然结局,并非一定与这些人的反抗有关连。所以加速主义不在乎反抗与否,而是用各种手段提早结局到来的时间。

迷茫的人:你这种想法是历史定论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进步规律的,只要极权到了一定阶段就会自取灭亡。极权主义跟灭亡没有必然关系,这点只要看看朝鲜就知道了。中东有不少独裁者也过得好好的。

6. 露辛申夷,回应《一夜民主墙:中国高校学生的花式抗议

香港学生觉得很有共鸣…大学整顿学生会、民生墙、八九雕塑,还有各种各样校政问题,文中提到的课程分数计算、食堂、性骚扰等等,已经持续过很多年,但总不能激起讨论和行动。现在即使处于低潮,网上管制暂时还没有开始,线下也还有很多游击的空间,但大家都很恐惧,觉得不会带来改变,直接放弃很多阵地。贴标语或行动的人总是那几个,也不会引起同学接力,或者创意抗争,很佩服内地同学在高压环境下还愿意发声,共勉之。

7. dianarthemis,回应《一夜民主墙:中国高校学生的花式抗议

这篇文章是很久以来少数一篇关于大陆让我觉得不那么压抑的文章了。

我想到自己在北外的时候,参加了成年以后唯一一次区人大选举。记忆很模糊了,只隐约记得尤为德高望重连任数届的奶奶表示要引退,劝同学不要选她,一位职业正在上升期的学校领导,一位没有官方加持的自由参选人,几名因为为这位自由参选的老师说话而被辅导员约谈的同学,还有选举当天的警车.....很混乱也很魔幻。

社团归团委管的苦头我们也吃过。一个小小的非专业的室内乐团,被团委舞蹈出身的老师要求一年内建成专业交响乐团。在没有任何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搞了很多次中西乐合奏,回想起来挺尬的...

当年和我一起愤愤不平的小伙伴,有些如今也成了定期转发中央政策的职场人。但很高兴看到一代代新同学还保持了发现问题、发表意见的冲动。

毕竟,愤怒是人的基本情感,有适当的表达渠道,才能得到健康的疏解。

8. EricChan,回应《大台?小台?网台?香港观众看哪一台?

文中提到台湾的YouTuber收入和格局都大于香港本地的YouTuber,就是因为受众数量更多,能专注于某一类的细分市场也能获得足够的收入以支持自己的持续运营。相比之下,大台有一点少有人提及的,就是tvb在大湾区/粤语区的广告收入问题。由于政治制度,广播制度等的原因,tvb难以拓展自己在大湾区的广告市场,因为这些节目在大湾区落地时播出的广告都会被广东各地的广电系统以自家的广告代替。这种对于依赖传统广告模式的大台来说是颇为致命的。这令在粤语区仍有不少惯性收视的大台在过去的十几年无法将这股粤语区的收视和观众群充份转化为广告收入支持制作,也令大台无法拓展观众群体的数量以进行精细化的营运。这导致了过去十几年粤语区的电视台的制作与收入的割裂,大台在2010年前有不少好的制作,但这些制作带来的收视与收入局限于香港而未能充分利用粤语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而粤语观众分散于全球,导致广告商无法利用大台原有的广告系统接触到他们想要的客户。大台如果还是固守于传统的收入来源模式,不对自家的收入模式进行配合提升节目制作质素的改革(而非现在想靠直播带货的模式等尝试)。好难打得过Netfilex Youtube等平台。

9.WT28,回应圆桌话题《长荣海运给员工发放高额年终奖金,平均金额达“40个月”薪金,你如何看?

一个工作的薪资结构有太高比例的来源是年终奖金,会造成许多问题。

如果当年公司营收不良,会直接影响一半以上的薪水,导致薪水直接与公司营运收入挂勾,但航海员不是业务员,他们的劳务报酬不应受景气影响。

其次如果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纠纷或不满,往往也必须忍耐一直做到年后才请辞,甚至有公司直接绑死,让员工分次领,等于以年终奖金绑定员工去留,例如台积电就是如此。

应该是公司高层作为营运决策者比较适用这样的薪资结构,员工则应该直接大幅调高月薪,反映航海员工作的高风险与辛劳。

10. Hsiachin,回应圆桌话题《清除信息、关闭直播和账户,大陆打击网络“炫富”能有效遏止奢糜之风吗?

无论是“小红书”上精致的照片,还说“TikTok ”上面浮夸的影片,既然有不少人观赏这一类别的产品,也就说明总有一批人们对于这类“炫富”内容有兴趣,但这些“炫富”究竟换来了什么,满足感?让观众对帐单上的数字乍舌?多几个粉丝?但那真的是富人们真正的日常生活么?还说迎合观众的刻板印象制造出来的结果呢?

内容的产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管不住一些人猎奇的目光,却将枪膛对准舞台上的人。

“上海名媛拼团”事件也并不遥远,我们如同一条鱼一般,忘记了还有那些“处心积虑卖弄人设”的“富人”。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