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Hsiachin,回应《记者被驱逐后,外媒如何报导中国?

想要让外国人听见更多中国的声音,终究还是应该让外国媒体更加容易去报导中国。让更多角度的新闻报导去消弭彼此的刻板印象,而不是浪费公帑,在外文报章上刊登几篇文宣报导。中国人民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全面,曾几何时,中国媒体与外文媒体同仇敌忾,共同推进原本的禁区报导。我们对官方文宣也曾经是那么的不信任,但现在外媒对中国的负面报导,却可以用“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一棍子打死,完全不留讨论空间。

放弃思考,真的很容易。

2. raeye2,回应《记者被驱逐后,外媒如何报导中国?

既没有无耻如胡编之流为了模糊舆论焦点而炮制的“政府总是有苦衷,体制总是有合理性”的所谓“复杂中国”,也没有某些可悲的反共人士坚持的“共党中国”。我们不能有那种将政府视作铁板一块的思维,不能只看到博弈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我们得强调,每个层级和地区都有不同的诉求和不同的政策,这种态度才是科学的态度。从经济上讲,我们可以说: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而不仅是外媒,国内新闻人也在被迫丧失报导这种复杂现实的能力,这将是我们所有人的损失。

3.Jay_L、madlex、JustC,回应《“海里的金子”:令鱼鳔变废为宝的中国市场,如何改写亚马逊海岸的命运?

Jay_L: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在消费地鱼膘卖得贵,在原产地渔民却赚不了多少钱,问题明显出在中间商啊。中间商如果形成垄断,那它们无论出多低的价格,渔民为了生存也只能卖。巴西政府应该介入,打击垄断商,鼓励更多人成为中间商,同时规范捕获量,避免鱼类资源耗尽。

madlex:华人文化的糟粕,为一些巫术一般的效果,对生态又有多大的破坏。

JustC:@Jay_L 文中正下提及不少人以为花胶价钱高而去做中间商,谁不知竞争一样激烈,买方要求越来越高而价钱不变,而卖方的来货价又越加提升。这世界没有零风险的买卖,不然所有人都会作中间商了。 @madlex 花胶这东西本来只是鱼类副产品,能“变废为宝”本来是一件好事。就算没有花胶,同样会有其他需求,而需求量大最终还是会导致另一种生态破坏。人类的存在本来就是环境灾难。 另外文中比安卡教授指渔业是公地,我倒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地球资源根本上不能承受现在的人口和发展。当私有土地/资源不足以养活自己,不“过度”使用公地还能怎样?

4. rhrm,回应《“海里的金子”:令鱼鳔变废为宝的中国市场,如何改写亚马逊海岸的命运?

鱼类(或许还要加上其他许多水生无脊椎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被严重地低估了。在“不食用野生动物”的理念愈加深入人心时代,鱼类却连作为“野生动物”的资格都没有,在大部分人眼里依然只是食物,只是资源,而非陆生脊椎动物同等级别的生物,以至于黄唇鱼鳔这样的CR极危等级动物制品(可以类比为海里的犀牛角)居然可以长期合法交易。普通人在动物保护议题上太容易情感先行了,冷冰冰的鱼类不容易引发人们的喜爱和共情,也就得不到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其受威胁程度相匹配的重视和保护。

5. ynt,回应《《爱情神话》评论:精准把握情绪,却什么都不敢冒犯

作为一个男性女性主义者,或者是平权主义者,很难理解某些女权想要的是什么,比如文章里写女性给男性嫖资属于角度新颖的歧视女性,那请问如何描写不物化女性?是男性给女性嫖资,还是免费约炮?文章又说主角长得丑是对女性择偶价值观的规训,随意评论一个其实还挺帅的演员丑我已经不知道如何吐槽了。

作者精分的后半段潜意识给女性身体标注价格(我的身体你没资格碰),试图暗示“独立女性”的自主是假象(你为什么选丑男不选帅哥),充满了刻板印象,属于深入骨髓的歧视女性。然而再怎么说也没用,因为实际生活中单身中年妇女的择偶大概率更悲惨。这篇影评我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就看出这几个字,“全部推倒重来”。欢迎影评人去拍一个单身女性坐拥洋房被单身中年男围绕的故事。

6.Detective,回应《腾讯大幅减持京东股份,预示著中国互联网公司什么样的未来?

文章写的很好!将腾讯和阿里过往的投资历史和投资思维梳理的很清晰。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政府前后对于互联网企业所发生的态度转变,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欧美国家,如此短时间内经济政策所发生的迅猛转变,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并且如文中所述,这种迅猛转变让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都显得有些措手不及,意料之外。

在我看来,2018年川普上台之后发动的中美贸易战或许是一个尽管偶然、却非常重要的原因。贸易战一下子揭去了中国经济貌似繁荣的表面,彰显出了核心技术领域与美国的巨大差距。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个代表,但是这些互联网公司普遍表现为重商业创新、轻技术开拓,也就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表里不均衡。至少从舆论方面可以明显的感受到,2018年前后网络论坛、新闻对于阿里巴巴的态度是发生了明显转向的。在18年马云宣布退休计划之时网民们还在称赞他的“教师心”,19年就已经开展了对“996是福报”的猛烈批判。在此之后,互联网引起热议的有关阿里的话题,大多数都为负面信息。所以也许这已经揭示出了背后政策所发生的转向。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政策也好、舆论导向也好,让更多年轻人投入到核心技术领域的企业之中,减少对于互联网企业的资源投入。

当然,这是我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所作出的一种推测,尽管对于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来说,其政策背后的因素,或许并非单凭常理所能推测的。

7. Maru^^,回应《腾讯大幅减持京东股份,预示著中国互联网公司什么样的未来?

看似发生的故事有很多大陆特色,但若放眼世界,却发现这是一个寡头化、孤立化的时代。若以旧理论来看,意味着一波科技革命产生的成果转化殆尽,回到一种乏味的时期。在大陆发生的事,有种帝国主义赛博朋克般的末世感。我们有没有办法逆转这种局面?

华为背后是红二代和他能动用的关系网络在撑腰,这使得华为获得了对赵弹类武器、爱国牌的免疫;这一免疫是互联网公司们没有的。换言之,过去20年,打过爱国牌的品牌不计其数,一家公司的优势不来自于打牌能力,而是来自于免伤。

8. amber0921,回应《姜涛与MIRROR可以代表“香港”?大湾区哥哥与大湾妹们的国家级任务

从去年《自肥》开始喜欢上Error,接着开始留意Mirror、试当真,感慨如此艰难时势,仍有孕育于香港土壤的现象级流行文化。新年第一日看了叱咤,之后半个月将过去一年的广东歌loop不停,跨年前后一个礼拜发生的种种不愉快新闻、崩塌的信念,也全靠音乐得救。

然而最痛苦的是,哪怕我已经生活在广州,一座与香港交织了无数集体回忆、共享文化源流的城市,这种心情难寻共鸣。身边友人追捧的内地综艺我不看,国内广告常见的小鲜肉小花旦我不认识,两地加速割裂,信息茧房坚不可破,我活得像一副躯壳。

姜涛那晚说Mirror要问鼎亚洲第一,我大为震撼。当然绝无质疑他们的实力,而是这个“第一”所指代的语境,必然不能把内地排除在外。但两地的流行文化认知和习惯已经形成分野,加之港府未来对文艺界的操控亦不明朗,Mirror在进军第一的路上,会遇挫、要牺牲,甚或让人失望,我宁愿不去想像。

9. 啊虾,回应《姜涛与MIRROR可以代表“香港”?大湾区哥哥与大湾妹们的国家级任务

昨日的港星代表了一个时代,资源聚集、众星拱月;今日的港星,相较之下自然显得“形单只影”。事实上,内地流行乐坛亦不见得如何欣欣向荣,正如近日由腾讯公布的2021年华语乐坛十大热歌,榜单出炉后即令众多网民乍舌,感叹不已所揭示的,区别在于,内地拥有庞大的市场,因此依然能维持表面的风光而已。

但历史可以书写,未来无法预见,也许mirror热潮只能维持几年?也许他们最终如愿登顶亚洲?也许十年之内香港乐坛再出现一支beyond?谁能断言。

根据统计,广州常住人口里面,约有一半为外地人,剩余一半“本地人”中,相信不是所有人都会说粤语,土生土长的比例只会更低;“香港客”、“大陆鸡”,除了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外,两地所处的环境、身分认同几乎没有相似之处。既然当年的香港能成长为东方之珠,今天又何须抱怨近邻无法提供支援。

珠三角这件外套穿了这么多年,尚且未能实现“广佛同城”,大湾区也好,小湾区也好,不过是一个名字。

10. Ansonkwchui,回应《姜涛与MIRROR可以代表“香港”?大湾区哥哥与大湾妹们的国家级任务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听广东歌的人,大概在一两年前我还很喜欢李克勤,我平时也会听张敬轩,20年的时候发现了林家谦。但听来听去也不过是那些歌,我当时也觉得香港娱乐圈也就这样而已了吗?直到今年认识了mirror认识了很多在做广东歌的人。我感觉我像打开了新世界一样,尽管在内地追这些仅在香港发展的星,身边没有什么人认识他们,没有应援没有周边,杂志专辑什么的都很难买到。但我真的觉得没关系,我依然不希望他们来大陆发展。我认为,尽管放弃了14亿的大陆市场,但世界很大,还有五十亿的市场。我很乐意以后能在国外看到他们。

我很敬佩这些“留下来的人”,不知道他们最终会不会在极权下屈服,但之前现在,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支持。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