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人畜有别?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端传媒社群组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西川,回应《梁柏练:在香港,被“人道毁灭”的动物们》
这就是Newspeak嘛。“扑杀”太赤裸,可能散播恐惧。说成“人道”就强调了人性,中和了“毁灭”的本质,过程是否真的“合乎人道”可以置之不顾。后来“毁灭”也嫌太血腥,就把它说成“处理”,只是一个标准处理程序。再进一步,“人道”也不要联想了,这是“无害化”的“处理”,消除“有害威胁”的作案程序,你家的狗死了是你活该。 生命的终结,离别的苦难,程序的不妥,通通都不要去思考。他们就是用这种手段,要你们只看到他们设定的“议题”、虚耗你们的理智(什么人畜之别啦、动物和人比谁大啦、仓鼠是否真的构成威胁啦、人类就是犯贱啦),那就没有人会去追究他们了。
2.Eric_C,回应《梁柏练:在香港,被“人道毁灭”的动物们》
我对本港近来的动保争议有以下理论:
1.网络舆论界,尤其是民主派网民已经将爱护动物视作进步价值,视之为成为同路人的必要信条之一。
2.在当今国安法同煽动罪的威胁下,动保议题让当下不敢在政制/政治议题上批评政府的民主派网民一个较安全的切入点,继续反对/抵制他们心目中一切政策都不持进步价值的政府。
3.当今民主派网民以理想主义者自居,倾向将时下权贵及专家视作现实/功利主义者。而事实上近年亦甚少建制派人士在动保议题发声支持,亦予外界抱人类优先态度之观感。 利申: 本人偏向民主派, 亦可能在 Fb 演算法之下,所看的动保议题帖子大多为出现“嬲嬲”或“惨惨”等表情符号的支持爱护动物帖子,而甚少看到支持政府相关管理动物措施嘅文章。
3.dianarthemis,回应《被抵制的北京冬奥,与中国体育外交之路的终结?》
1.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纳税人也不知道多少钱是自己出的...真要算到人头上,估计老百姓也会心疼...
2.天津全力保障北京,天津还是直辖市呢。这么多年河北连保障北京的权利都没有,只配给北京做后勤服务。作为高中要把“首钢搬迁曹妃甸”作为解决北京污染问题标准答案来背的河北人,我没啥好说的...
3.奥运里的沙文主义越来越让人窒息。东京奥运乒乓球是哪次双打输了吧,票圈和微博很多人都对日本的庆功报导愤愤不平,觉得他们小人得志。我挺奇怪的,日本人赢了,不高兴还要哭吗?再说了,越是很难战胜的对手,赢了就越高兴,哪里错了?
就为了这,喜欢的女排也不敢看了...
4. 解开维多利亚的秘密,回应《当台湾政府背书蒋经国七海园区:一场关于“反共”的价值真空》
老实说,很多台湾人给我一种感觉,那就是觉得他们的民主自由完全是靠自己奋斗来的,漠视【独裁者是否愿意放权】这个同样至关重要的因素。台湾民主转型成功,而中国还继续在专制里,纯粹是因为你们台湾人比大陆人更勇敢更敢拼吗?我说难听点,把蒋经国换成邓小平,台湾现在一样是专制。没有蒋经国的铺垫,就不会有李登辉时代的台湾民主化。蒋经国的反共是内战语言,蔡英文的反共是要追求台湾独立,所以你觉得不爽,我完全能理解。但是别忘了如果没有蒋经国的反共,没有他为台湾经济起飞和民主化做的铺垫,也许大陆早就把台湾吞并了,根本轮不到你们在这里谈什么追求台湾独立的反共和作为内战语言的反共之差别了。
5. IanMoone,回应《图片故事:“要懂的人自然会懂”:白罗斯高压下的政治壁画》
对无能使用或了解符号、隐喻等技巧的人,还是可以说是没有创作自由吧?如果说艺术性必须达到一定门槛才能算创作,总觉得对没有资源做到这件事的人太苛刻。例如媒体的报导自由不是以“只能报导正确信息”为标准,而是是否尽查证义务、具真实恶意等。 同意有自由不能赋予艺术作品价值,但戴著脚镣跳舞应该也是。
6.兰路虎,回应《图片故事:“要懂的人自然会懂”:白罗斯高压下的政治壁画》
需要一定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才能理解的艺术被很多人批评为“不自由”。因为如果艺术不是普罗大众的话,就有了一定的门槛,那么就会失去其社会价值。一定要绕弯子才能搞懂的艺术,便不具社会意义了。早在19世纪的symbolism(象征主义)就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Redon odilon画的恶之花就是象征主义其一)当时象征主义的艺术家就是一群知识分子,有很高的教育水平。所以他们的艺术有很多隐喻,需要一定门槛才能理解。我想白俄罗斯明斯克的街头涂鸦也是如此。
其实不止白俄罗斯,在一个艺术被限制和禁止的国家,艺术家总是需要很多哲学概念和创造迷宫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观众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才能走出艺术家制造的迷宫,找到作品真正的意义。中国也越来越是如此,艺术的语言一年比一年隐晦艰深,其实和政府的审核有关。
7. avalanche000,回应圆桌话题《大楼爆破变警察胜利,在中国每人都有快乐结局?你如何看《搏击俱乐部》中国版新结局?》
对于电影结局被改动:高中时看的一部批判消费主义且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电影,如今居然喜迎happy ending,成了一部犯罪悬疑片,简直哭笑不得。改了结局就把作品的讽刺和批判力度减了一半。搏击俱乐部没了无政府理念,不过是一群抱团取暖的平凡人。结局处两人牵手看着曾拥有的虚伪繁华(摩天大厦)炸毁的场景,能体会到搏击俱乐部的美学,而不是仅仅是在一个精神分裂的头头组织下,宣泄情绪的暴力团伙。无法接受引进版结局。
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审查与改造下,中国电影产业可以蓬勃发展吗?电影作为商品来说,电影产业应该会因为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投资,获得更多机会得到资金。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这一政策,或许政府主要为了带动电影有关的经济(比如建设电影园区带动房地产)提出的。大概扫了一遍,有种家电下乡的即视感。估计由于疫情以来经济不景气,政府决定往文化产业投资,也不单单是意识形态收紧的缘故。
消费者也许能从中获利,比如电影院增多,电影票单价降低。但消费者能不能看到好作品,只能说看运气。虽然审查对创作氛围及其不友好,可毕竟意识形态收紧的氛围已经笼罩内陆好几年,观众和创作者也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对应方法。不过,不禁感叹,大家何必呢。我由衷希望这样的日子早点结束。
另一方面,非引进的地下影视产业,也不会因为意识形态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或许是我太乐观了。毕竟,即使有墙在,奈飞的资源照样流入内陆,《鱿鱼游戏》、《单身即地狱》没有引进照样火遍各网络平台。
是去看有删改的合法的大荧幕,还是去看原汁原味的灰色地带的小萤幕,希望有天我们不再陷入这两难境地。
8. Yang09,回应圆桌话题《17岁河北少年遭遇亲生父母二次遗弃后自杀,谁该为这场暴力买单?》
1.新京报肯定是要承担部分责任的。但是其实它当时就这个事情进行的报导形式是以抓人眼球为目的的短视频,这种带风向吸流量的报导我们平时见得还少吗?虽然其他的暂时没出这样的间接害死人命的事,但是我们是不是要对媒体这种短平快、为了流量不弄清事实全貌就直接一边倒的行为进行反思呢?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因为现在越来多的媒体也都是这样,这是个传统媒体逐渐失去报导的严肃防线的事情,是媒体行业系统性的问题。
2.社会是需要通过这个事情好好反思一波的。逼人要彩礼这种习俗还应不应该存在?为什么知道他是野孩子,学校老师会带头欺负他?那个猥亵他的男老师、人贩子是不是要提请公诉,得到法律的惩罚?怎样才能减少网络上恶意满满的喷子数目?学校是不是应该把网络公民教育纳入体系?
3.他的亲生父母在道德上、情义上都犯了错。但是如果他们一句“我当时也是没有办法”,我们要怎么应对?当个人没有能力负担起家庭责任的时候,是不是我们社会还需要构建一个安全网来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9. EricChan,回应圆桌话题《17岁河北少年遭遇亲生父母二次遗弃后自杀,谁该为这场暴力买单?》
瑞士奶酪理论:瑞士起司在制造与发酵过程当中,很自然的会产生小孔洞。如果把许多片起司重叠在一起,正常情况下,每片起司的空洞位置不同,光线透不过。只有在很极端的情况下,空洞刚好连成一直线,才会让光线透过去。导致严重事故发生的从来都不是因为某个单独的原因,而是多个问题同时出现。
如果只看到最后那一个叫《新京报》的孔,只能说是以偏概全了。之前的被抛弃被霸凌被性侵呢?医生参与人口贩卖呢?生父母的抛弃呢?公安机关的和稀泥拉偏架呢?拐卖案件而且《新京报》不是北京市委宣传部掌管的吗?又不是私人媒体,怎么不能管?说不定这次事件就是一个契机让中共收回互联网上的裁判权到自己手上的开端。新京报在一盘大棋呢
10. Maud580,回应圆桌话题《17岁河北少年遭遇亲生父母二次遗弃后自杀,谁该为这场暴力买单?》
自己生的孩子以这样的方式死掉,不知孩子父母作何感想?或许是这么想:也没什么感想,麻烦总算解决了,话说回来,这孩子得怪自己命不好,明明是把他卖给有钱人家过好日子,偏偏他命苦,养父母早死。自始至终,刘学州都是一个人,难道没有人应该接住他吗?在当下,借助网络看来是条谋求帮助的途径,不过,道德不清白就会被唾沫星淹死。虚拟网络没有办法促成行动,更多人死于心碎。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