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团圆在旧时代来说是很重要的事,但年轻世代认为把生活过好比团圆更加重要。”」

端传媒记者 王怡蓁 发自台北

插画:Rosa Lee

每到过年前夕,台湾各大论坛的婚姻版、脸书社团上充斥着求救文,已婚人士讨论的大多数与“过年回谁家”有关,未婚者也经常提到“过年压力”,面对三姑六婆式的问候“有男/女朋友吗?”、“薪资多少?”、“什么时候生孩子?”,“春节返乡恐惧症”、“团圆焦虑”就此产生,各大媒体亦在年前推出生存指南。

那么,焦虑背后指向了哪些困境?人们又会如何处理团圆时的冲突?端传媒采访了四名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士。无论是否成家、成了怎样的家,他们都面临相同的焦虑:上一代眼中的他们一旦处于人生中的非理想状态,就代表着“失败的人生”,而子女的失败也是父母的失败。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香港夜空上的一轮月亮。
香港夜空上的一轮月亮。摄:陈焯煇/端传媒

康语媁(化名)是一名28岁的台北女性,在媒体业工作,已婚两年,目前住在海外。

我在台北长大,父母都是高知识份子,在高教体系工作,政治光谱是中华民国派。我们可以聊得很深入,平常相处大多数时候很愉快,不过,只要触及“传统、权威”就会争执。他们重视传统多过于去思考传统的意义。我大学时学到“华儒”的概念,我心想,哇这就是我父母。我跌倒了,他们会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出去玩,他们说:“父母在,不远游”。

他们强调上对下权威的态度,很像一种教义,父母之命不能被违背,遇到意见不合时,父母就是对的。有趣的是,他们觉得自己很开明,不觉得自己很威权,他们在威权时代下长大,受到上一代威权的教育,也许他们也尽力了。

以前对过年不会太焦虑,结婚前,我希望能跟父母好好沟通,所以我约了父母吃饭,告诉他们,我过年不会去先生家吃饭,他们强烈反对,认为结了婚就应该到男方家过夜,如果没有遵守传统,就是失败的女性,他们也会是失败的父母。我觉得爸爸不挺我,悲伤到去厕所爆哭,父母在我离开时,跟我先生说,她问题很多,请多包容。

他们认为女性应该接受传统,才会比较不辛苦,他们是为我好,可是我真的很想回奶奶家过年,我过去26年来过年的地方。现在是因为我跟先生在海外工作,暂时不用面对“回谁家过年”的难题,但很担心回台湾怎么办。

父母在过年时也各自有焦虑,妈妈身为长媳需要准备年夜饭,她每年过年都很不开心,夫妻就会吵架,儿女却要承受父母的坏情绪。爸爸负责整理环境、招呼亲友、把家人叫回来,要求儿女过年时要有精神,要一起为家庭付出,只要展现稍微懒散的态度,就会招来一顿骂。他们不乐意做这些事,却不得不做,很像一场表演。

我不想去夫家过年也是因为看到妈妈很不开心。我妈妈也承受很多压力,像是娘家也遵循传统,不准女儿初一回家,外婆甚至将家门锁起来,防止女儿进家门。不过,妈妈近年有一些转变,两年前,她要求亲戚各自带年菜到夫家过年,除夕甚至不回去,有一次她选择出国旅游,疫情时就一个人待在家,爸爸自己回去。

我不喜欢他们的华儒价值观,他们中毒很深又很缺爱,但他们是我的父母。所以我得用面对不同文化、宗教的态度来同理他们。

林可强在高铁站准备回乡。

林可强在高铁站准备回乡。摄:陈焯煇/端传媒

林可强(化名)是29岁的高雄男性,单身,在台北的公部门工作。

我在高雄长大,直到研究所到台北念书、工作。六年来,我很少回家,因为一回家就会吵架,小别胜新婚,不要太常见面,过年就不得不回去。

我的父母是一般上班族,他们想法很保守,却假装开明,常开空头支票,说会投资我跟哥哥的未来,时间到了,他们却说没办法。

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他们都明显疼爱哥哥更多,可能因为哥哥是长孙,家族里的亲戚也都对他很好,忽视我的存在,就是人家说“老二照猪养”吧。

父母透过很多行为控制我,像是高中三年级要大考前,他们借口要监督我念书,要求我搬到他们房间一起睡。

选大学科系同样也受到父母控制,我很在乎他们,想以他们优先,念了不是我第一志愿的学校科系,浪费了四年的时间。他们事后也有些后悔,却否认他们所做的决策,先指责我考不上国立的医学院,接着要我接受一切,学会放下。我对他们说:“你们搞砸我的人生,却要我自己负责”,他们很受伤,但我只能这样表达愤怒。

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我大一时。父母从我小学就知道我的邮件帐号密码,他们一直登入偷看我的信件。我当时参加了同志社团,社团寄信给我,因此这个天大的秘密就被他们发现了。

“你周末回家一趟。”我当时住校,接到妈妈这辈子语气最严肃的一通电话,我大概就知道他们发现我是同志了,我人生最害怕的就是他们知道我是同志。

父母得知我是同志后,表情很落寞,父亲甚至转身离开家里。我妈睡前一直哭,问我说:“我怎么会把你生成这样?你还有可能变成异性恋吗?”从此以后,他们都一直在找原因。他们一直都希望我能结婚生子,期待我是双性恋,有一天会跟女生结婚。

爸爸家是很大的家族,晚辈长大后,只有过年才会见面。我觉得南部人好像不忌讳问私事,不只长辈过度询问私事,平辈之间也会问我薪水多少?有没有对象?我觉得这些话题很尴尬,总是模糊带过。

长辈的热情、好客也代表他们会过度探问隐私,加上长辈的孩子是医生、老师,很优秀,大家族总要我们向表哥、表姐看齐。

有些感情比较好的平辈知道我是同志,但家族聚会时他们不会刻意提这些事。倒是妈妈会一直告诉姐妹们,她认为这是家丑,却喜欢外扬。过年时,阿姨一见面就问我同志的事,但我感觉她是好奇,就平和地回答她想知道的事。至于有没有另一半,我总是用工作很忙,没时间交往带过。可能我哥哥也还未婚,父母比较着急他的婚事。

明明家族之间就有心结,我家经济也不是很宽裕,但爸妈就要打肿脸充胖子,给很大包的红包。过年就是表面和气,实际上各怀鬼胎,一群骗子的聚会。我宁愿一家四口过年还比较开心。

台北市的新年灯饰。

台北市的新年灯饰。摄:陈焯煇/端传媒

丁书凡(化名)是一名在台北长大并定居的30岁台北男性,单身,自己创业,是科技公司执行长。

我的父母都是高知识分子,就读台湾前几志愿的名校。父亲自己开公司,母亲是作家。他们以往对我的感情抱持开放的态度,还说过一辈子不结婚也没关系。不过,这个情况在这两年有了巨大的改变,让我怀疑他们的开明是假装的还是他们变了?

爸妈这两年很关心我的感情生活,甚至到了干涉的状态。我妈比较会说话,她跟我说,你很优秀,如果没有后代继承家业,没办法跟孩子分享你的荣耀。我爸因为专业领域的缘故,非常在意优生学,他总告诉我:“我挑了你妈妈这么聪明的女人,所以你才会那么优秀”,他要求我的对象要“健康、聪明、长得高、脾气好”,但我总是跟温柔又漂亮的女孩子交往,不符合他的条件,让他很不满。我面对父母很冲,我会叫他们闭嘴,我爸一生气,就会争执。

有一次,我带女朋友回家,我爸只看见她的鞋子,就传来一大串教训我的信息,我妈事后说,那女生的鞋那么小,一定很矮,所以你爸很生气。

我身为长子、长孙,父母跟父执辈都对我抱持莫大期待,最主要还是在婚事上。过年时,他们总会念我都到了适婚年龄怎么还不找对象结婚。我耐心对叔叔说,依我的条件,到了40岁还是能找到25岁年轻又漂亮的女孩,所以不用担心,但叔叔听了就很不高兴。

我家过年没有特定习俗,晚辈甚至不需要回爷爷家,可能是我爸妈自诩为新时代知识份子,认为传统文化很无聊,晚辈不需参与。不过,矛盾的是,他们既开明又被传统礼教束缚,特别是在“成家”这件事上。

过年时,跟叔叔、婶婶聚餐,婶婶会先开第一枪:“现在有没有女朋友啊?怎么没带回家?”我会友善一些打哈哈,父母见状也参战,我对他们就不客气了,所以这两年过年,总是冲突收场。

父母认为,家庭、伴侣、孩子是人生最主要的拼图,但我不认同。这不代表我不想结婚,而是目前没找到适合的对象,我也很焦虑,却没办法与他们和谐共处。其实我也认同父母所说,目前是适婚年龄,该想婚事,但他们总会用下指导棋的方式跟我沟通,让我很不舒服,我也没办法跟他们诉说我的心情,在这样不善表达情感的家庭中,只能用反抗来表达不满。

翁丽淑。

翁丽淑。摄:陈焯煇/端传媒

翁丽淑在台南长大,北上求学。于新北市鹭江国小担任教师,也是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理事,曾参选2018年新北市议员选举。目前她与先生、三名儿女住在新北市。

我的父母都是劳工阶级,他们都70岁了,直到现在还是为子女操烦。在家庭中,我表面上是最不需要父母担心的对象,有稳定的工作,已成家生子。他们更担心我未婚的弟弟,我妈认为这代表她是失败的母亲。我爸对子女焦虑比较少具体展现,可能上一代的男性不善于表达。

我妈对我最担心的一次,是我回台南参与废除死刑的活动,她很震撼,直说“妳忙的事很不对劲”,她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面对没办法沟通的状况,我就很少告诉她们我参与的活动,也不会跟他们说在学校没多少有共识的同事,只会告诉他们我的工作很好,不用担心。

上一代不断追问子女“什么时候结婚、生小孩”这类很私人的话题,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话题,问候只剩下人生大事,也因此给晚辈们带来莫大压力。我认为,在“华人文化”影响下,关心别人的家庭关系、隐私,比起生命连结以及价值取向来得重要。像我跟朋友聚会,可能是聊香港目前的政治议题,关心彼此的工作状况,但长辈只剩下探人隐私。结婚之后,涉及到更多关系,也因此让人更加焦虑。

父母认为:“不完整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人生,而子女的失败也就代表父母的失败。”上一代把子女的成败扛在身上,没有将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直到现在,我在教学现场中,也看到年轻的父母将自身焦虑与孩子成就绑在一起。如果孩子考试考差了,父母会很着急,认定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将自己的情绪也放在孩子身上;相反的,如果父母能区分清楚分数差不代表他们的教育有问题,就可以比较理性的去面对孩子的成绩,了解他的学习状况。

过年团圆在旧时代来说是很重要的事,但年轻世代认为把生活过好比团圆更加重要。两代间明显关心的课题不同,彰显了世代差异。

过年有许多习俗明显存在性别问题,像是嫁出去的女儿只能在初二回娘家,初一回去会带衰。长辈既要用情感绑住下一代,却对嫁出去的女儿“去连结”。近年来,各地县市政府推动性别平等观念,邀请我跟其他讲师去演讲,现在认为只能“初二回娘家”的人变少了,大家较能破除这个迷思。

甚至有人跟我分享如何当“逆媳”,第一种就是装死、拉黑,让先生带着孩子回夫家;第二种是叫餐厅的年菜,不用煮饭也不需洗碗,大家都轻松。就算长辈不满,一、两次后也就习惯。如果因为太太当逆媳而导致夫妻关系不佳,那夫妻间可能原本就有很多状况,不会只因为过年争执。夫妻就是要合作,毕竟女性在家庭中会承受较多的压力,男性要能一起想办法化解。

我已经历过“关系革命”,夫家也没给我很多压力,很幸运,所以目前对于过年的焦虑没那么大。

上一辈应该要找到自己的快乐,我妈都70岁了,应该颐养天年,却还是天天操心子女。下一代应该要去理解长辈们成长的环境,同理他们,聊天的话题可以尝试往他们感兴趣的事,像我妈喜欢投资股票,我会鼓励她,也会跟她聊,这样话题就不总是围绕在焦虑的部分。

长辈对于世界的变动会感到害怕,我生第三胎时,爸爸北上陪我,我叫他出去帮我买奶瓶刷,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他却买了非常贵的奶瓶刷,因为店员问他要不要用手机加入网路会员、集点让他很困窘,丢了钱就跑。现在的信息太多、变化太快,长辈跟不上,也不愿承认自己不懂,所以晚辈要多释出善意去回应长辈,“给彼此空间的同时,小孩也要追父母一下”。

一架机车经过台南一面红墙。

一架机车经过台南一面红墙。摄:陈焯煇/端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