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元朗垃圾山的前世今生
1963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去年底有傳媒報道,有環保團體發現元朗廈村出現了數座相信是由鋁廢料堆成的垃圾山,污染環境。其實政府每年為全香港拍攝航空照片,從中找出非法土地利用的證據應不困難,奈何元朗似乎有其獨立的政治邏輯,外人就是管不到。這次我們就利用歷史航空照片,回顧元朗廈村一帶從農田變棕土的歷史。
一如既往,我們的第一張圖片來自一九六三年。這是新界處處是農田的時代,圖中大部份的地段都被農田覆蓋。圖中右面那條四四方方的村落是祥降圍,左上角的山丘是雞伯嶺,山上的小路則是雞伯嶺路,走線和近六十年後的今天基本一樣。
1983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這次我們一次過跳二十年,來到一九八三年。雖然過了二十年,這一帶的土地利用仍然以農業為主,不過利用的形態改變了。左邊近山嶺的位置,很多農地都變成漁塘了。畢竟元朗絲苗的日子早已遠去,種田不好賺錢,要轉為做更高增值的東西。
選一九八三年給大家看還有另一個原因:生發案。回說英國租借新界的時候,既為新的政府當然測量了所有土地資源,並把當時土地的「現有用途」記錄在集體官契的附表。到了一九八三年的「生發案」,法庭判定集體官契附表中的用途只屬描述性質,並非限制土地用途。之後政府又沒有即時跟進,新界土地規劃陷入「無王管」時代,農業用地紛紛變成貨櫃場和劏車場,新界優美的環境大受破壞。我們就以一九八三年作為基線,看看這地方後來變成怎樣。
1988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首先是一九八八年。此時的土地利用和一九八三年基本一樣,沒有多少改變。為什麼?因為改變的力量還未來到……剛才說了,農田變漁塘,後面是漁塘更有利可圖;而比漁塘更有利可圖的需求,要到九十年代才出現。
1996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為什麼要到九十年代才出現改變?因為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在一九九二年,之後改革開放全面恢復,香港資金大舉投資珠三角製造業。然而當時中國大陸的基建還不發達,深圳東莞的工廠生產的貨品要出口,還得經由香港的貨櫃碼頭。如是者,香港就需要大量的「後勤港口用地」,也就是貨櫃場。
在上面這張一九九六年的照本當中,已有不少土地被改為貨櫃場了。中間有一大片本來是漁塘的位置剛剛被平整,之後也要變成貨櫃場的。
2011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再來到二零一一年,可以見到剛才提到的那片土地變成了貨櫃場。事實上,貨櫃場在此已片地開花,畫面範圍內基本上已找不到農田了。
之不過,貨櫃場後面的經濟結構,此時已開始改變。首先,這時的深圳已要晉身國際大都會了,低增值的加工已不合定位了;然後,珠三角的基建也發展得很快,貨物不一定要經葵涌貨櫃碼頭出口了。圖中左下可見於二零零七年通車的西部通道,當時預期會有大量貨車經此前往香港,結果流量遠遠不如預期,反而成為旅客(還有水貨客)喜愛的通道。如是者,這片土地將會再迎來新的改變。
2018年;圖片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
來到二零一八年,同一地點。貨櫃場還是有的,但卻多了很多有蓋的貨倉,不清楚下面是甚麼。不要誤會,我絕對相信這些「後勤港口用地」對香港經濟是有一定貢獻的,只是把農地沒有規劃下東一片西一片地變成貨場,是否最有效利用香港寶貴土地資源的方法呢?這兒還未見到文首所說的垃圾山。到了二零二一年,圖中露天放貨櫃的位置被清空,成為堆放廢料的地方。看來是「垃圾」更值錢了。
按「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這兒的土地將會被重新整合,用作物流和港口後勤之用。農地變成棕地,不會再回頭。到今天尚未破壞的農地,我們又能否留得住?
圖片來源:洪水橋新發展區經修訂的建議發展大綱圖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