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盂蘭法會、幫街坊搵龜 互委會主席:政府唔再想居民互助
(獨媒報導)政府日前向全港多個互助委員會發信,全港約1,600個互委會將分階段解散。海麗邨海晴樓互委會主席何女士對《獨媒》表示,互委會工作非政治化,「七月搞盂蘭法會,大家心安理得,有街坊唔見咗龜,我哋會貼張紙同佢搵,街坊無帶鎖匙,叫佢嚟互委會坐住先,但政府唔再想居民互助。」
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推行互助委員會計劃,互委會是志願組織,由大廈住客住客組成,不同於法團由業主組成。互委會計劃最初以私人住宅樓宇為推行對象,其後擴展至公共屋邨、工廠大廈、臨時房屋區及寮屋區。截至2021年7月31日,全港有1,663個互委會。
根據民政事務總署網頁,互委會的目標為「促進公眾參與社區事務」、「使住戶建立睦鄰和互相幫助的精神,提高責任感,並改善大廈內治安,居住環境及管理效果」,而計劃「為政府與居民之間提供一個互相溝通的途徑,並為居民提供聚會場合,共同參與各項社區活動」。設於公共屋邨的互委會,可獲房委會以優惠或象徵式的租金租出辦事處。
民政事務總署:互委會式微
民政事務總署回覆《獨媒》表示,隨社會過去數十年發展,互委會角色日漸式微,經民政事務局審視後決定中止計劃。
總署表示互委會數目持續下降,近一年減少一半至約1,600個,而每年新成立的互委會少於30個,形容為「數目持續偏低」。目前的互委會,約75%集中在公共屋邨,而25%設於私人大廈的互委會,近半已聘有物業管理公司或成立其他業主組織。總署稱各區民政處地區大廈管理聯絡小組,會協助餘下的大廈成立法團等業主組織。
目前互委會是獲准豁免根據《社團條例》註冊,各互委會將根據最近一次獲准豁免日期分階段解散,如批准日期為2019年1月1日之前,便須於2022年7月1日之前解散;如批准日期為2019年1月1日或之後,則須於2023年1月1日之前解散。民政事務總署表示,各地區民政事務處已於1月6日去信所有互委會說明。
總署表示,在地區層面上,不同地區組織包括分區委員會、撲滅罪行委員會和防火委員會一直關注居住環境和治安等地區議題,並積極向政府反映居民意見。
翻查資料,互委會數目在1996年達4,000個,至2000年則減至約2,700個。當局曾在2000年,提出增加對互委會的資助。
互委會主席:工作非政治
互委會的工作是否式微?海麗邨海晴樓互委會主席何女士表示,在公共屋邨,互委會主席及委員,可參與每兩個月舉行一次的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會議,向房屋署反映邨內的保安、清潔和工程等問題。何女士舉例指,在疫情期間,大廈垃圾房的門損壞,遂要求管理處加快維修,「如果無咗互委會,街坊冇晒去問、去反映嘅渠道。講緊係好民生嘅清潔、保安,完全唔係政治。」
何女士認為,互委會是街坊和政府部門的橋樑,「以前對互委會嘅認知,可能係去巴士站接吓街坊,做落就發現可以凝聚到好嘅社區。好似壞咗盞燈半年,街坊講極都無人整,互委會去反映,成效係會有啲唔同。」
每逢節日的時候,互委會更會和街坊一起佈置大堂及電梯,如掛上燈飾和貼上揮春,到農曆七月則會舉辦盂蘭法會。何女士對「被解散」感到失落」:「唉,佢哋可能就係怕凝聚。」
楊彧質疑「殺會」含政治考量
前海麗邨的當區區議員兼前深水埗區議會主席楊彧則表示,在多區區議員辭職後,互委會的角色更為重要,居民在「殺會」後參與社區的渠道已完全遭抹殺,「就係唔想你參與公共事務,減少對社區嘅歸屬感。」
楊彧質疑,居民經歷2019年反修例運動後,參與社區的動力增加,當局有感管治有機會受威脅,「政府連少少風險都唔想冒,所以索性殺咗佢。」他認為政府「殺會」有政治考量,指當局斷定區議員辭職後失去議員辦事處,藉互委會會址延續地區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