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肉素食黃店一結業一停業 店主:Proud of 在本港素食史留一點痕跡
(獨媒報導)從糖醋骨、口水雞,到釀豆腐、蔬菜卷,檯上的菜式琳瑯滿目。作為素食自助餐的龍頭,大角咀「走肉朋友」自2017年起打響名堂。不過小店已在「疫苗通行證」實施的同日(2月24日)結業,店主Esther笑言,「我哋好proud of自己喺呢個歷史(本港素食史)嘅一小部分,留到小小嘅痕跡」。同系荔枝角的走肉蔬食研究所,亦於3月1日起停業。
訪問在2月進行,「走肉朋友」店主Esther仍未打針,亦不曾迫逼員工打針。她考慮過不打針的種種後果——不入戲院、不行商場,「但問題係,我做餐廳㗎嘛,我唔可以唔入餐廳……(谷針)用到呢招,真係絕到咁樣」。小店見證素食文化的興起,也見證政治環境的惡化,Esther笑道「我哋好proud of自己喺呢個歷史嘅一小部分,留到小小嘅痕跡」。
Esther本來表示,將暫時維持荔枝角姊妹店「走肉蔬食研究所」的營運,但一想到第五波疫情下空蕩的街頭,她便連呼頭痛,「大佬,我唔係美心啊」。數日後,記者收到Esther的訊息,「走肉蔬食研究所」將在3月1日起停業至另行通知。
從素食改變自己
四年前,Esther認為素食文化漸受關注,加上自己喜愛小動物,不忍殺生,所以和拍檔合作,在2017年尾在大角咀開設「走肉朋友」。她們聘請了資深的中菜師傅,務求打破「素食=羅漢齋」的刻板印象,在「走肉」後保留葷菜的原味,以少見的素食自助餐形式呈現。結果餐廳成功贏得一批食客,有街坊、周邊商廈的上班族、慕名而來的foodie,乃至愛吃肉的食客。
Esther指一指餐廳的一幅牆,上面寫有「A better ME, A better WORLD」,說道不只想做飲食,更希望為食客提供一個理念相近的品牌,「由你自己開始,其實好多嘢可以做㗎,食少啲肉、環保意識好啲、愛護動物,有啲弱勢社群可以care」。
在開店前,Esther並非素食者,但自己也逐漸吃出better me,戒吃了豬、牛、羊,「(心態)平和啲,好多嘢覺得唔洗太執著,少咗肉嗰種躁,哈哈」。餐廳每個月更向區內獨居長者免費派發飯券,讓老人家享用素食自助餐。
在禁晚市堂食前,餐廳晚間定期推出新主題,有過港式大排檔的魚香茄子煲、古早風味的鹵水拼盤,也有過滬式經典的東坡肉。菜式多變,靈感從何而來?Esther 笑言媽媽是廚神,故一想起媽媽曾煮過的經典菜,便吩咐大廚在走肉之後,以相近的醬汁、配料及煮法炮製,一一還原菜式神髓。
在社運認識自己
素食影響了Esther的生活,但她坦言更大的影響是2019年的社會運動,「2019年之前,個個都係打工嘅打工、揾錢嘅揾錢,一班朋友出嚟食下飯、傾下偈,無乜conflict,到19年你就發覺,大鑊啦,點解我可以冇咗70幾%的朋友」。
認識多年的中學同學,曾經不時到走肉朋友聚餐,卻頓成陌路人,但Esther也更加認識自己的原則與底線。她指一指餐廳上另一幅牆,自2019年便寫上「#We Connect」,並形容餐廳「同運動一齊成長」,一直敢於發聲,哪怕老一輩的熟客走了不少。
身邊人曾奉勸她「唔好走得太前」,惟當時的她堅持表態,「最差係點啫,唔做囉」。她笑說自己曾非常睇重金錢,但卻發現了有比錢更重要的價值。在2020年6月30日當天,《港區國安法》通過,餐廳的外牆被貼滿了反黃絲的文宣,如誣衊「食物有毒」等,但Esther亦坦然以對。
如何走下去的走肉店?
走肉朋友的午市自助餐$68一位,開店四年從未加價,過去一直靠人流撐起。Esther憶述,2019年11月區選大勝後的生意最旺盛,卻如曇花一現。爆疫兩年以來,生意變得慘淡,停晚市時更是一落千丈,每日只有數千元收入,每月可以倒蝕6位數字。走肉朋友更一度暫停過招牌的自助餐,轉作做五餸飯「吊住條命」。
她嘆道,眼見過往打工時儲下的積蓄不斷消耗,快連員工的薪水也無力支付,只覺不見未來,「你唔知佢仲玩幾耐、仲有咩招數」。她深深吐了一口氣,「咁差喇生意,你仲揾咩嚟整我哋啊……已經死啦,你仲嚟……我哋不斷咁褪後褪後底線,佢不斷咁踩上前,但我哋無嘢做到」,形容令她身心俱疲,「做一間黃店嘅辛酸,外人唔會知」。
走肉朋友的臨別消息一出,大批食客到場支持,Esther苦笑說「我都好感恩,起碼呢四年都唔係白過。其實我哋都好唔捨得,但無辦法」。
Esther本來表示,將暫時維持荔枝角姊妹店「走肉蔬食研究所」的營運,但數日後,記者收到她的訊息,「走肉蔬食研究所」將在3月1日起停業至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