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擬重建八文樓賺200億 逾2,500少數族裔居民或失家園
(獨媒報導)市建局於2017年起展開「油旺地區規劃研究」,歷時四年後提交報告,其中最受關注的發展,自然是將逾五十年歷史的八文樓,重建為「高端甲級寫字樓、 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市建局行政總監接受媒體訪問時,稱如透過轉移地積比及「殺街」等方法增加可建樓面面積,或可獲利200億。
不過這個大計下,目前估計約2,500名居於八文樓一帶的少數族裔,或將失去家園。
市建局:八文樓現址可建五座摩天大樓
市建局自2017年起展開「油旺地區規劃研究」,耗時逾四年後,於去年9月下旬提交「市區重建局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至立法會。研究範圍北至界限街,南至佐敦道,佔地212公頃,涉及3,350幢大廈,部分樓齡逾50年或上。 文件中提出五個發展節點,當中包括「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即將位處西九龍站及柯士甸站旁的八文樓改建為「高端甲級寫字樓、 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文件花大篇幅介紹重建展望,卻不曾提及將如何安置受影響居民,或提出任何賠償方案。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接受《香港01》訪問時提到,研究計劃以地積比轉移,將難以大規模重建的建築物之「剩餘」地積比,轉移予有重建潛力的地盤,提升後者的建樓面積,增加重建「效益」。 他又提到八文樓有多條馬路,若「殺街」將道路同列為地盤範圍,可將建樓面面積由目前的1.5公頃大增至5公頃。市建局預料可擬建五座摩天大樓,預計可建單位6,500個,比目前翻倍,估算獲利200億。
佐敦文華新邨由以「文」字為首的8座大廈組成,又稱「八文樓」,在1964至1970年間落成,擁有逾半世紀歷史。舊建築群的獨特風格,與鄰近的西九龍豪宅相映成趣,獨特的環境亦吸引不少電影到場拍攝,例如杜琪峰執導的《大事件》。
尼泊爾藉社區協調員:少數族裔視八文樓為「屋企」
八文樓目前有多個種族聚居,例如尼泊爾人、印度人、南亞裔等,區內亦有不少由少數族裔人士經營的商舖,形成在香港罕見的少數族裔網絡。
根據2016年人口中期統計,八文樓所在的「佐敦西」選區有18,260名常住人口,其中有319名菲律賓人、396名印尼人、白人83人,其他種族則有1,889人。
尼泊爾籍的Judy在八文樓一帶居住近十年,多年來一直以「community coordinator(社區協調員)」的身份致力幫助少數族裔,平日主要為他們翻譯政府資訊,亦會和區議員合作。她估計目前大約有2,500名少數族裔在區內居住,大多來自巴基斯坦,亦有印尼、泰國、印度人等,算是較多少數族裔聚居的地點。不少人已在八文樓居住多年,部份更選擇在此開設自己的事業。
她坦言即使自己有留意政府資訊,但仍是在朋友口中得知八文樓將被重建。她得知消息後,馬上將資訊帶給身邊的少數族裔朋友,收集他們的意見。她表示,大多數人得知消息後「不太開心(Not very happy)」,有人憂慮重建後難覓居所,有人擔心辛苦經營多年的事業付諸流水,亦有人態度堅決,「唔係錢嘅問題,呢度係我哋屋企。(It’s not about the money, it’s our home.)」
外籍老闆居八文樓二十載 店舖成少數族裔聚腳地
孟加拉藉的Manik在佐敦居住近20年,與八文樓僅一街之隔,他在近兩年更開始在文華新邨經營雜貨店Jordan Mart (HK) Limited。他起初選擇在此落腳,是因為留意到區內有不少少數族裔。在他的記憶中,在剛到埗時,八文樓由少數族裔營運的店舖並不如現在多。但隨著時間流逝,少數族裔的網絡逐漸在區內建構,就漸漸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Manik與印尼藉妻子Nevi的緣份,亦是在八文樓連結起來。他憶述,自己早在到港前與Nevi已有一面之緣,機緣巧合之下,兩人後來在八文樓重遇,交往,結婚,更誕下兩名小朋友。他的生活圈子亦離不開八文樓。他兩年前在八文樓開雜貨店,除了想為少數族裔提供異國食材及工作機會外,更希望建立一個聚腳點,讓他們能夠用熟悉的語言,在異地亦能暢所欲言。
看著在店外「打躉」的朋友,他有點感慨:「雖然少數族裔係呢個地方(八文樓)有啲舖頭,但大多數都係香港人,而我哋唔識講廣東話。喺呢度(雜貨店)佢哋可以用返自己語言,咁梗係鍾意嚟呢度。(In this place, our community has some shops, but most are Hong Kong people. If our people go to the Chinese shop, they don’t know how to speak Chinese, in here they can use their own language, so of course they like to come here.)」
對漂洋過海的少數族裔而言,與朋友見面聊天吃飯,這種看似平淡的日子卻十分珍貴。
雜貨店的空間不大,貨櫃排列得密密麻麻,從異國食品到本地雜貨一應俱全。店舖從早上開店到凌晨關店,永無冷場。店外總會看見有幾個人圍著談天,有人送貨到店,有人在附近工作前來放風,有人接小朋友放學剛好路過,亦有人特意到來只為與朋友相聚,例如Manik的十年好友Mehmwod,住在尖沙嘴卻幾乎天天到雜貨店「打躉」。Manik笑言區內少數族裔大多都和他認識多年,雜貨店就如他們的聚腳地,一星期總有幾天會到場見面,而經營雜貨店亦令他結識不少香港朋友。
言談間,港人陳先生到場買米,他同樣與Manik相談甚歡。他表示年邁的母親住在八文樓,自己平日會為她採買日常用品。他形容雜貨店商品多樣,價格低廉,位置方便,營業時間長,笑言「有呢度(雜貨店)根本唔洗去超市!」,「香港冇乜呢啲地方㗎喇!」
Manik形容,八文樓是獨特的,這種擁有少數族裔網絡的社區在香港並不常見。「我哋鍾意呢個地方,因為我哋會記得自己嘅文化,語言,同埋社群(We like this place, here we remember our own culture, our language and our community.)」
稱面對逼遷絕不退讓 重建後難再起爐灶
對於重建計劃,Manik表示自己早有耳聞,但不清楚當中細節。店舖或有機會面臨搬遷,Manik強調除非政府給予足夠準備時間,否則自己絕不順從,「冇可能(走)!我都唔會接受粗暴方式(逼遷)(It’s impossible! I can’t accept rude ways either.)」他提到店舖租金目前為每月約3萬元,收入則為約5至6萬元,租金便宜又有穩定生意額。他斷言,重建後不可能再在當區重振旗鼓,認為從附近西九龍豪宅區規則,已能窺探重建後的八文樓是什麼地方,小雜貨店根本不可能承擔高昂的租金。
若未來逼不得已需要離開,八文樓的少數族裔網絡在其他地區能否重構?Manik直言相當困難,「我哋唔知嗰區啱唔啱大家心水,唔清楚嗰區嘅情況,唔認識嗰區嘅社群,當然係會好難(重構)。(We don’t know our people like there or not, we don’t know the situation there, we don’t know the community there, of course it’s very difficult.)」
非洲裔居民不忿短時間逼遷做法 嘆難抗衡政府
非洲裔的Penny在八文樓居住近5年,亦是雜貨店老闆Manik的熟客。她表示八文樓交通方便,配套齊全,又能買到價錢低廉的異國雜貨,形容在當區生活舒適。談到區內的人際網絡,她指住在香港的非洲裔人數相當少,自豪稱自己認識幾乎所有在港非洲人,而他們大多數住在八文樓一帶,平日經常見面聯絡感情。
對於重建,她表示自己及一眾居民仍蒙在鼓裡,認為當局在規劃社區的同時,必須考慮當區居民,「政府叫我哋搬就搬,好唔公平!(The government asked us to leave, we have to do so, it’s not fair!)」
Penny又無奈嘆,若未來真的需要搬遷,只能順從。被問及會否擔心再難與朋友相聚,Penny反而相當豁達,相信即使一眾朋友散落在不同地區,只要有心見面,總能找到方法相聚。
樓宇老化現問題 批重建明顯非造福居民
八文樓樓齡已高,是否有必要重建?Penny坦言住所不時會出現漏水或電力問題,確實需要修葺,惟她苦笑「我哋冇得住返,冇意思㗎(We can’t live here, it’s meaningless.)」她又提到,自己的弟弟近日才搬至八文樓,尚未安頓好又要面臨重建,會無所適從。她續指,即使在其他地區幸運找到價錢相若的單位,適應新環境及認識當區居民要花費大量時間,少數族裔人士亦容易受人側目。
Manik則認為八文樓樓齡雖高,但現階段沒有必要重建,更笑而反問記者「你覺得(八文樓)望落似50歲?(You think it looks like 50 years old?)」對於有住戶認為,樓宇經常出現滲漏等問題,他則豁達稱「周圍都有呢啲問題(These problems are everywhere!)」不會特別覺困擾,自己居住近20年亦不見有大問題。
八文樓又稱文華新村,於1964年至1970年間建成,樓齡逾50年,八幢樓皆以文字開首,由於建築非常密集,目前地積比率已達17.6倍,未計算劏房,單位已達3,200個。八文樓鄰近西九龍站及屯馬綫柯士甸站,附近樓盤的呎價皆逾20,000元一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