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2022年元旦,摰友決定帶領他的前世情人及幾位學弟妹遊走香港東北的村落。不同的角落締結著我們不同時點的回憶,整個旅程就是兩個已過不惑之年的大叔在侃侃而談話當年。

鹿頸

由於鹿頸有小巴來往粉嶺鐵路站,它亦是附近多條郊遊路徑的匯聚點,衛奕信徑的終點亦設置於此,所以每逢山季,下午時份,往往要等候多班小巴才能返回鐵路站。

滿載鷺鳥的無人小島

由鹿頸前往谷埔,只需要走過鳳坑那座小小山崗,就可以沿著沙頭角海岸,時而走在赤紅的沉積岩上,時而可以探索紅樹林的生境。不遠處又可以觀察滿載鷺鳥的無人小島,以及彼岸貌似文明繁榮的鹽田一帶。
十六年前的元旦遊,就是從這開始登上吊燈籠,一覽印洲塘海的風光,當時還冀望可以再走另外兩條山脊,可惜這個行程已經早早被遺忘。

小軟的行山初體驗

回憶起九年前的小軟,就在此地首次展開健行之旅,回程時甚好精力,要跟我這個叔叔賽跑。而小恆,當時原來已經在母體內,跟我們一起暢遊。

谷埔

跟東北很多村落一樣,谷埔都有一條顯眼的堤壆,保養得宜。基圍內的水乪,是另一個充滿生機的境地,香港著名的拍攝蘆葦田的場景。在村中小路走一圈,會發現很多不同的蝴蝶蜻蜓。它是繼沙羅洞及鳳園以外,另一個觀察昆蟲鳥類的好地方。

谷埔蘆葦田之美

這裡有士多補給簡單的茶粿,荳花,涼茶;亦有茶座供應雞豕海鮮等等葷腥菜餚。幾年前,我們就相約剛剛退休的班主任就到此輕鬆遊覽一圈,細訴校園往事及今昔社會現狀,已可以消磨半天時間。

小恆當年就到過跟我們的老師,走過這片海岸

榕樹凹

榕樹凹的過路處

一般山客都會從谷埔,取道分水凹到荔枝窩,我們此行亦是這般安排。不過如果繼續向東北前進,就會到達另一村落——榕樹凹。這條村落相當接近新界陸地的東北角,從前是邊境軍防駐兵之地,向著岬角走到岸邊,仍舊會見到軍營遺址。某年因大霧棄走紅花嶺臨時改道至此處岩岸,邊聽浪濤,邊享受芝士火煱及美酒佳餚。

曾幾何時,野餐才是正經事

鎖羅盤

普遍人取道榕樹凹,只因為前往香港著名的鬼域——鎖羅盤。它的名字就在警告你,會容形易迷失方向。今非昔比,我們已經不用羅盤/指南針,而是用上GPS了。儘管村落仍然有點破落,隨著有村民間中返回村中打理,漸多的遊人亦已經將村路走得涇渭分明,毫無懸念。

村中跟鬼域完全扯不上關係

又一年元旦,帶著幾位勇敢的伙伴,從荔枝窩攀上山崗看到山水明媚的鎖羅盤,跟心中所想像的鬼域落差之大,竟有一陣茫然失落。

分水凹

說回此行從谷埔走上分水凹,山路緩緩上升,小恆也應付自如。此處可以輕鬆經過山火瞭望台返回烏蛟騰,我曾經兩次從此路折返。有一次就在初秋時份,跟一班同事郊遊,從新娘潭起步,順走烏蛟騰,三椏村,荔枝窩。由於有同事力有不逮,就從荔枝窩乘船回程,其他人就由此踏上歸途。另一次就是榕樹凹之旅,大家竟然開開心心可以把帶來的頭燈電筒盡用。

珠門田

問路石

從分水凹下降到珠門田,會見到一塊小巧的問路石在指點迷津。這類型的問路石常見於東北一帶鄉郊,很多人都會忽略它們,但我最愛運用它們跟小朋友互動,既可以要求他們讀出文字,又可以解說地名的變遷,還可以像字謎般猜想文字的讀取方向,很有趣味。
跟大部分座落山腰的村落一樣,珠門田村落已經被自然回收,只剩下堅固的石牆地基,連半絲磚瓦的痕跡也不復見。

梅子林

梅子林同樣在半山腰上,村前有一小片平地,可以供幾戶人家耕種。因著鄰近村落的人希望活化這一帶土地,所以年前開始了復耕活動,還在村中不同角落設置了木牌去解說舊事,甚至復修其中一間舊屋去建立梅子林故事館,陳列出農村物事。又邀請藝術家在村中廢屋的牆壁繪上壁畫,道出周遭的故事去吸引遊人。

梅子林故事館

最吸引眼球的,是兩組鐵製攀爬架。當年鏽跡斑駁,搖搖欲墜,現在重新漆上深啡色,恢復生氣。我們都不禁重拾童真,攀爬一番。小恆竟然也不懼危險,爬上每組的頂端,讓她父親看得心驚膽顫,而我這個局外人只有勸他放手,讓孩子成長。

勇敢的女孩

荔枝窩

一個令人驚訝的客家群落,規模之大是整個東北區域所罕見,我們亦目睹它二十年來的變遷。村落前由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變成井井有條的農田,每次經過都更熱鬧一點。

多年的變遷

村內的變化亦不少,從前村莊中儘管尚算企理,但是了無生氣;而今有幾間民居活化,變身成為小店擺賣手工藝品及農產品。其一中間埔姜仔,我不自覺地步入屋內,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熱情解說。原來他們透過在地人的口述故事,知悉有一種名叫埔姜的野生植物,既可提錬作為花露水,又可用作驅蟲劑,所以就決定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推廣,讓這種傳統智慧可以承傳下去。

我們在巿集閒逛時,居然巧遇村內的百歲人瑞。當時一位手工藝匠人給我介紹她用的木製梳刀,剛好這位伯伯經過,我們有幸跟他攀談。看著他行動自如,口齒伶俐,他自己都說著多得這片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好空氣,才能有這福德,老而彌堅。

令人心動的廣告

從前廣場上只有榕樹下的一個茶檔,現在村內已經有兩間食店,提供簡便農家菜,其中一間還貼上打工換宿的招紙,沒想到香港也引入這種樂活方案,看得我心癢癢。

當年要用指南針!

吃過地道農家菜,淺嚐香港釀造的風味氈酒,我們離開村莊,出去探索這個自然世界。當初就是這一大片白花魚藤跟銀葉樹林,吸引我們帶著地圖指南針,徒步10公里到來此處。當時的碼頭幾乎都沒有渡輪泊岸,四野天然寂靜,我們可以隨意溜達。不似現時舖設好木板步道𣠸河,設定了遊人行進路線。當然,人流暢旺就要想辦法監控,難以單靠自律,否則對自然的消耗就會過大,這是令人百般無奈的矛盾。

白花魚藤

三椏村

高處看小灘村

離開海岸,路過小灘村的堤𡒊,步入三椏村範圍。這裡才是我們跟新界東北村落種下最早的回憶。話說某年初中暑假,我們參加了一個青年中心舉辦的海陸空求生團,其中一個活動地點就是三椏村。我們冒著滂沱大雨,越過山邊如溪流的泥沼,花了兩個小時,摸黑到達三椏村。那夜我們寄宿在一位熱心村民家中,奇怪的是我們走進屋內的時候,發覺有紅紙覆蓋廳堂的一面牆,原來村民的老父剛離世,棺木就正擺放在側房。奇怪當時年紀雖小,又無宗教信仰,但全然不覺恐怖,只是覺得打擾了村民可能要進行的悼念情緒。

當年住宿的三椏村

當晚其中一個求生環節是用魚义捕魚,村民簡單介紹當中竅門,然後我們就在三椏村的淺灘嘗試。可惜最後毫無魚獲,只收服一只青蟹。印象最深刻的一項活動,其實跟求生技能無關。他讓我們蒙起雙眼,僅靠雙手搭著前方肩膀,默默地赤腳慢步阡陌。那刻的感受很奇妙,因為我要全然相信前方隊友走過的路是安全的,聽覺會特別敏銳去分辨不同的聲音,水聲,蟲聲,草聲,風聲。雙腳亦都小心翼翼,慢慢探索,靈敏地觸動每一寸肌膚。這次赤足初體驗,啓悟了我對這方面的興趣,我甚至在大學帶領學弟露營活動的時候,亦曾經使出這項招式。

三椏村

三椏涌

這邊的地貌跟鹿頸一帶十分近似,同樣是在村落旁邊,河溪出口,長滿紅樹林及紅色岩岸,唯一不同的是面對著波平如鏡的印洲塘。水質不同,感覺迴異。這裡予人一種靜謐的氛圍,時間好像走得慢一點,讓大家可以享受多一刻這片美景。

三椏涌

上下苗田

沿著苗三古道徐徐上攀,平緩的坡度不會讓人透不過氣來。人們都不約而同在下苗田附近的位置休息,地方空曠之餘,亦可走到苗三石澗洗洗臉,浸浸腳。這裡亦是迷椏走廊通往紅石門的交匯處,某年元旦紅石門之旅就是從這兒重拾大路的喜悅;亦是攀上船灣淡水湖北岸山脈的捷徑,前年鬼手岩之旅就是從這裡使詐。

下苗田

九担租

路過漸被野草遮蔽的梅花樁,遊人普遍都會被引導到那條新的石屎橋,渾然不覺自己走了遠路。只有我們這批識途老馬,才洞悉真相,堅持走正路。不知道多年以後,究竟沒落的會是那一方。

梅花樁

九担租那一列高聳入雲的楓香,就在路旁。十多年前向來被山友無視,近年才遇上瘋紅葉的群眾,冒出頭來,得到賞識。 其實從來香港就有很多瑰寶,在乎我們是否有能力發掘它們的美麗之處,又是否能夠好好珍惜保育。

瘋紅葉

烏蛟騰

此行終點是烏蛟騰,因為貪圖有巴士總站之便利,我們亦趕及在尾班車前抵達,否則就要等待更加疏落的小巴了。小恆雖然被爸爸欺騙,走了接近多預算一倍的路程,總計近十七公里。不過這個小人兒,沿途都沒有哭鬧投訴,亦能夠緊貼我們的步伐,可算是她跟難忘的體驗。看到摰友陪育兒女的成就,心感欣慰,香港的未來仍然會有年輕人力撑。


輕輕拍手五下將會鼓勵我努力去發表更多的圖文!成為貓奴讚賞公民,贊助主子每月的罐罐,讓貓奴可以更專心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