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殖民者,或者说任何一个政权,其能否存续并不取决于“仁德”、民心之类的东西,而是看其力量是否能够压制反对者,在所有政体中,蛮族殖民者的控制力是最强的。

就控制力而言,本民族的民主政府<本民族威权政府<文明民族殖民政权<本民族极权政府<蛮族殖民政权,其他几个不在讨论之列,我们今日只看满清。

先以本民族威权政府作为对照组,汉人王朝制度下从来不允许两个东西存在:其一是贵族,其二是割据。

汉人王朝政体的目的是让君主的个人独裁统治和其家族传承尽可能长久,并尽可能把社会变成平等的无反抗能力的臣民,自然其发展方向便已确定,在中央层面会把官僚机构的领袖变成君主的私人臣仆(所谓削减相权),将中央政府变成“工具人”,用科举制出身的“平民官僚”取代世袭的贵族并最终彻底消灭贵族;在地方层面则尽力削减地方政府权力,以确保他们对中央和法律俯首帖耳,同时严控任何个体拥有权、财、兵,以防他们试图篡夺皇位或者成为地方军阀。

因此汉人皇帝向来没有什么死忠,一旦引起众怒,很容易被本民族的汪洋大海淹没。

而殖民政权则不同,历史上典型的殖民方式有三种:

1、类似于盎萨人对印第安土著那样的“腾笼换鸟”,这是最“一劳永逸”的殖民,

2、类似于盎萨人殖民香港和印度那样,自知无力也不希望同化汉人与印度人,仅满足于建立总督府盘剥钱财,这种殖民手段相对“温和”,最多只会像盎萨人在缅甸引入罗兴亚人、在印度扶植穆斯林土邦那样,玩以小制大的把戏,被殖民者挣脱枷锁的难度相对较低,

3、满清那样蛮族对文明民族的殖民,这种殖民不求消灭或“同化”被殖民者,只希望长久维持蚂蟥吸血的态势,让本民族整体当奴隶主,共同压迫被殖民民族,这种政权的控制力是最强的。

首先,蛮族可以整体迁徙到被征服的文明民族土地上,以整个民族作为基本盘,对被殖民者事实严苛的统治,像盎萨人之类的文明民族就不可能放弃故地整体迁徙到印度。其次,殖民者的官僚与军队,和被殖民者之间有着天然的民族界限,无法像传统汉人王朝那样,形成官僚、军队与地方的“媾和”,最终架空皇帝,当时的技术也足以保障满清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力,不至于形成类似于节度使的割据政权。

因此满人皇帝敢于给手下大量权限,放纵其掠夺盘剥,并将这些既得利益者收为支持者。最后,满清可以皇帝可以依赖满人军队和官员执行文字狱监视汉人平民和官僚,防止汉人造反,同时又用汉人炮灰和官僚来防止满人建立起“贵族民主”的社会,此外还以汉人和满人军队的力量控制蒙古,同时又用蒙古人的力量控制汉人和满人。

共同体间的“制衡”才是蛮族殖民统治的精髓,也是他们不按照法家及秦政的思维,将全社会变成平等权利的“编户齐民”社会的根本原因。

通俗来说,满清是三角构架,三角的顶端是满清皇帝,拥有一切权力与利益,三角的左侧是八旗、包衣、其他民族,他们既在三角右侧的汉族社会面前保有特权,本身又是满人皇帝的奴才,除了三角的顶端,三角的两侧各自内部亦在满清皇帝的挑动下互相制衡,满清皇帝就是这样玩平衡术的。

不过任何自上而下的政体与文字狱,都难免限制社会发展,并产生大量的“多余损耗”——也就是为了维持政体本身的财政支出惊人。满清中后期亦陷入财政危机与人浮于事的大坑,且民族之间本就界限清晰,天然格格不入。若无列强入侵,从满清在1840年的腐败程度和南方士绅对满清的排斥程度来看,只要有一次放大版的天理教起义,满清大概率会重蹈蒙元的覆辙。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本是顺风顺水,若非英国的财政和武力支援未必会失败。此后自知无法控制汉人的列强们,逐渐将满清视为自身利益的代言人,给予大量财政支持。

满清的殖民体制依赖于以满制汉,清廷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不得不放权给汉人大臣,这本来是满清殖民体制自爆,杨坚们趁机再造华夏的大好机会。可盎萨人的入侵和对满清的支持,让满清政府得“以洋制汉”,再加上盎萨人管理海关后,满清对汉人大臣提供财富的依赖性大幅下降,这才成功苟延残喘到20世纪。

除此以外,西方的国民教育体制,也给满清提供了用国民教育和爱国教育来消解民族主义的机会,满清末年就成功把爱满清根植于知识分子脑中,造成了受教育程度越高越爱满清,越要保满人皇帝,越是发自内心当汉奸的奇景,梁康之流便是其中的翘楚。

这套“爱国主义”不仅充斥整个满清末年,还是整个民国时期的主流思想,甚至延续到今日。所谓河殇便是这套思想的产物——毕竟爱国就是爱政权,既然先后在位的满清殖民者、民国统治者(无能不能实现统一平息战乱)、军阀割据者(挑起战乱)等作为“国家代表”不能承担责任,那就只能把问题导向民族本身,让所谓的民族性、文化等背锅了。

本回答节选自《民族历史论》

作者:酱油卖完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7126146/answer/1441532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