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到@Shawn 的文章《无望|传说中的“散文诗”》,我在后面发评论吐槽了一下最近在《纽约时报》上发现的翻译和编辑问题。

昨天在他们网站上读到这么一句话,“从自斯坦福辍学到Theranos的90亿美元估值再到被定罪”,他们的编辑就不觉得把“从”和“自”这样连起来用,读起来很别扭吗?在中间加个主语“她”,就比较顺了嘛。(见《“女版乔布斯”的覆灭:硅谷创业神话时代终结》)
还有这句话,“围栏上的传感器被触发触发了警报”,改成“围栏上的传感器被触碰到,而后触发了警报”,是不是好一些呢?
这句话之前的那一句:“but a soldier on duty, who was monitoring real-time feeds from nine cameras on a single computer screen, missed it. ”他们翻译成“但一名在电脑屏幕上监视九个摄像头实时画面的当值士兵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把那个single翻译出来。(见《冒着生命危险脱北后,他选择再次越境返回朝鲜》)
感觉纽时招了太多海龟做记者翻译和编辑,这帮人英文写得很地道,但是脱离中国太久,记者不了解中国现状,尤其是底层现状,翻译和编辑呢,估计有一些已经连汉语都说不利索了。
VOA和法广中文网也有这个问题,尤其法广,他们的有些文章我怀疑就是用Google翻译的,然后稍微改了改就发出来了,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比比皆是。

这几年读墙外中文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评论,越来越感觉他们的记者和编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非常肤浅,很多观点都是拾人牙石、人云亦云,尤其那些把计划生育当作中国一切问题的万能替罪羊的看法(例如计生导致性别比失衡,计生导致中国出生率太低,进而导致这些年中国经济下滑,或者计生导致中国储蓄率太高,进而导致中国经济不景气……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媒体中间,已经构成一种类似于刻板印象的东西。

究其原因,是他们雇佣的记者和编辑多数来自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这些留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又来自从小养尊处优的官商或中产家庭,缺乏底层生活经验,对中国存在的问题,缺乏切身体会,经常提出一些类似于“何不食肉糜”的观点。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纽时(和其他海外中文媒体)严重需要招一些来自底层的“土鳖”。

后来我又在纽时中文网左下角找到一则招聘启事,忽然想为他们推荐一个绝佳的人选,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前段时间被警察关进精神病院的李田田老师。

李田田失踪后,我曾经在文章里说她揭露了父权制政府的黑暗,当时我还没有读她那本《一只狐狸看月亮》。

现在读完了这本书,我想说,关于李田田,我当初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她不仅揭露了父权制政府的黑暗,她也揭露了父权制家庭的阴暗

李田田老师那本书里,有一篇《父亲重回人间》,应该是带有相当真实成份的自传体小说,里面写到她的家乡“拔出科”(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刚刚到网上一搜,没想到还真有这么个地方)有源远流长的重男轻女传统:

在我们这里,生不出男孩的女人是没有地位可言的,没有男孩的家庭也会被寨子里的人说三道四。特别是当你与左邻右舍闹矛盾时,他们会暗言讽刺你家已经绝后了。即使二十多年后,当我来到一所乡村小学教书时,那些作为高校毕业、拥有高文化水平的同事们为了生养一个男孩依然想尽了法子。他们经常在办公室讨论如何才能生男孩……他们不断提起生男孩儿的重要性——以此才能在婆家站稳脚跟。

对李田田老师写到的这些问题,我这个比她年长差不多20岁的阿姨非常感同身受。没想到我这代人经历的性别歧视,在她这一代,以及她的下一代,还在不断延续,几乎没有多大改观。

反节育派们一直都是父权制社会性别歧视的帮凶。当他们把计划生育作为万能替罪羊,翻来覆去地用“计生导致性别比失衡”这样的小钉子,密密麻麻地把它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们同时也袒护了导致性别比失衡的真正罪魁祸首,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那个在数千年来一直都在杀戮女性的罪魁祸首:男尊女卑思想。

也许,引入李田田老师这样有底层生活经验的人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纽时之类媒体的“富贵病”。

就文字功底来说,李田田老师作为诗人,作为中文系毕业生,肯定也是完全能够胜任纽时中文网编辑这份工作的——也许有点大材小用了。

如果将来李田田老师真的被那个不配拥有她这样优秀人才的永顺县教育系统开除,希望纽约时报能想起她,邀请她去工作。

希望纽时能抢在基督教之前找到李田田。基督教是全世界少数能够与共产主义比肩的洗脑专家,被基督教洗过的脑子,很少能避免脑残或半脑残的命运。

希望纽约时报配得上她这样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