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

文/筠筠(酒與妹仔的日常 負責人)
(原文發佈於2022年1月7日)

起初觀看《華燈初上》時,我第一時間注意到的是他的英文劇名,“Light the Night”——點亮夜晚,對我來說除了翻譯外還有另外兩種意涵:

在「酒與妹仔的日常」,或是娛樂公關經紀職業工會,我和同業希望做的,是一點一滴能夠改善勞動環境,給與無助的工作者支持。另一方面,酒店本身就容納了許多困境中的人,尤其是在社會安全網接不住逆境中的人時——因為入行門檻不高,不看過去的經歷前科,所以酒店等特種行業往往成為求職不易、有緊急財務困境族群的另類安全網。

正如劇中,這個勞動環境可能不那麼好又充滿汙名的職業卻可以讓從業者緩解危機、換得溫飽。

女性受刑人的更生

劇中的Rose媽媽與花子都曾是女性受刑人,Rose媽媽因為經商失敗的前夫入獄,花子因殺害施暴的前夫入獄。劇中,花子喊著「不要回頭、不要說再見」送走Rose媽媽的那幕特別讓我印象深刻,這邊的台詞不只是台詞,同時也是受刑人出獄的習俗。

出獄後更生人的就業是困難的,尤其是女性受刑人。法務部更生人就業調查顯示,女性更生人能順利就業的不到7成,往往碰壁到最後,酒店等特種行業成為大家最後的選擇。

雖說酒店容納了這些族群,同時也因為缺乏良好管理,與地下勢力、非法交易的距離也相當靠近,最大宗的即是查獲毒品買賣遭逮捕。因此,當事人往往在監獄進進出出。

劇中百合協助男公關亨利交易毒品,真實社會裡,這在日式酒店場景是不常見的,在台式酒店相對較多。台式酒店亦有分允許使用與不允許使用的類型,負責販賣的人也不會是小姐,而是以幹部為主。而且,近十年的台式酒店毒品已是不那麼常見,可能會看見客人自主帶去使用,但大部分店家嚴格規定禁止,所以察覺到客人使用了也要回報給酒店,店家會請行政人員勸阻。

小姐與幫派

販賣毒品為部分幫派的主要獲利之一,當然不是幫派成員也有可能販毒,只是量多量少的差異,幫派成員同時也是台式酒店的主要消費族群之一,小姐在服務客人時就可能會認識幫派成員,在親密頻繁的社交下,產生感情開始交往也是相當常見的。

為了避險,經常可見販售者將交易窗口交給女性伴侶負責接洽,交易場所基本上也不會在酒店,因此遭查獲被捕時,時常抓到的是身為窗口的女性伴侶,甚至也有女性伴侶主動頂罪的案例。

A post shared by 華燈初上 (@hikari_lightthenight)

幫派的成員與酒店小姐有著微妙的連結,年少離家的族群缺少學經歷背景,女性可能會選擇從事門檻較低的特種行業,而男性可能加入幫派,破碎的原生家庭或與家庭不和睦可能是共同的離家原因,雖然特種行業與幫派並不等於典型的家庭,但卻可以取代家庭給予孤身的人歸屬感,因此在親密社交時容易產生共鳴容易、彼此依賴,都是被社會排除的個體更容易相知相惜,彼此的存在是難得的,難得的可貴,所以在身為「非能動個體」的女性角色,更容易在伴侶犯罪時選擇為其犧牲,以示愛的表現。

家暴受害者的自救

劇中,《雨夜花》隨著花子狼狽的身姿與虐心的處境響起,這是令我極為印象深刻的一幕。

《雨夜花》一般給人帶來的印象是「禁歌」、日治時期又或者是羊奶粉廣告歌曲?其實《雨夜花》正是一首描述悲傷風塵女子的歌曲,原創作者周添旺在酒家應酬時獲得靈感,歌曲描述的正是鄉下女孩來到都市,愛上台北的男孩而後被其拋棄,又因當時已論及婚嫁,無顏返鄉,輾轉進入酒家工作的故事。

歌曲的背景故事呼應花子的人生,花子正是從小漁村來台北工作的女孩,經歷悲慘的關係,曾從娼為生,因遭受家暴、自衛殺害前男友而入獄。

花子的背景令人想起1993年轟動一時的鄧如雯殺夫案。花子與鄧如雯遭遇類似,但比起花子,鄧如雯的處境更是嚴峻,儘管迫於無奈、受暴、受辱的情節屬實,但無法被法院認定為正當防衛與義憤殺人,無法在第一時間脫罪,也無法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鄧案初期,面對的社會現狀是家庭暴力議題長期被漠視,而傳統觀念認為「清官難斷家務事」,家裡的醜聞不得讓他人知道,因而家庭暴力問題無法被有效解決,亦無友善申訴管道。在這種狀況下,過往的酒店從業族群很大一部分是逃離家庭的家暴受害者——她們必須自救,逃離讓自己痛苦的環境,另尋場域謀生。

從1990年開始,女性團體開始積極關注家暴議題,成立庇護所保護家暴受害者,1993發生鄧如雯案件使其更著力引起社會關注家暴議題,直到1998年,台灣終於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

中高齡女性償還債務

「我已經不年輕了,也沒有一技之長,還欠一屁股債,如果連這裡都不要我的話,你不等於要我去死嗎?」這是阿季(謝瓊煖飾)要被Rose媽媽開除時的台詞。

劇中除了女性受刑人的角色外,還有代表著中高齡與債務問題族群的阿季。

A post shared by 華燈初上 (@hikari_lightthenight)

酒店不乏因債務而入行的從業族群,有被詐欺的、替人背債的、負擔龐大醫藥費的、也有因為欠下高利息借貸的。根據我們團隊在2021年酒店從業者背景調查的統計數據顯示,近乎八成為有債務在身的族群。另外也有借錢時附帶簽屬本票,但欠款結清後債權人不歸還本票的案例,當本票被執行時通常是見票即付,若無法舉證是無效本票,仍然得支付本票上所載的金額。其中,中高齡族群的求職道路更為狹隘,劇中有龐大債務的阿季儘管成功在一般職場就業,也可能無法支付欠款。而大部分中高齡女性,不被一般職場所接納,勞動力有限,身體無法勝任粗重工作,陪酒工作也會因此成為她們的選擇。當代的萬華地區,即為中高齡陪侍工作者的密集工作據點之一。

單親家長的謀生選擇

劇中Rose媽媽同時也是一個事實上的單親家長(丈夫還不願意離婚)。

在職場性別歧視特別嚴重的時代,本就受困於女性工作能力低於男性的刻板印象,更何況是攜子的單親媽媽,更容易遭受職場歧視,往往被工作機構認為是麻煩,一定無法穩定工作。但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學齡前的保母費,都不是一筆小支出,對於學經歷不漂亮的職業女性來說,要找到一份足以負擔育兒、教學、生活費的工作並不容易。

我們所調查的統計數字顯示,300位小姐裡,有6成是單親家長。除了女性外,亦不乏單親的男性從業族群。

社會目前公共托育資源不足,尤其是夜間工作者的托育資源更為缺乏,而全日與夜間的托育中心並不合法,因此酒店工作成為一個對單親家長相對友善的選擇,除了可以負擔家庭支出外,也足夠負擔請保母的托育費用,如果孩子臨時有緊急狀況,酒店的排班比起一般職場彈性,容許臨時請假亦不會因此刁難,在日本的部分特種行業職場甚至有專設的托育空間,使母親在上班前可以就近托育,在空檔時可以去看照孩子。

無人打傘的雨夜花

酒店是許多困境中人的另類安全網,但也同時是暴力與剝削的高發地。

在《雨夜花》歌聲中的花子,比起感情戲,她的故事更值得討論。花子曾從事娼妓,後來成為光的小姐,偶然遇見之前的客人彪哥,彪哥以極為調侃、惡意的態度與花子互動,並表示想再次發生性關係,但此時在光工作的花子已經不再提供性服務了,只好以各種方式推辭拒絕。彪哥不是不知道,卻故意欺辱花子,這樣的行為早已超過酒店小姐工作內容所需要承受的,就是對於女性、性工作者的惡意攻擊。

A post shared by 華燈初上 (@hikari_lightthenight)

後來,花子被擄,被強暴後丟包在山上的道路,這幕讓我聯想到除了酒店中的性暴力外,還有1970年彭再興連環性侵命案、1977年江子翠分屍案與1996年的彭婉如綁架命案,許多案件的共同點都是女性遭遇性侵後被殺害,受害者大部分為職業女性,其中更不乏殺害娼妓的案件。

1960年代後職業女性漸增,但整個社會氛圍仍然是圍繞著女性走出家庭的負面評價。女性應該持家、不得夜歸、衣著必須保守、「男主外,女主內」的主流觀念⋯⋯仇視職業女性的聲浪與職場性別歧視問題起此彼落,儘管在政策導向兩性經濟地位趨近平衡,社會氛圍仍是由陽剛氣質宰制的,女性的生活、包含性應該被男性宰制,不該以能動主體的角色存在。

在這種狀況下,儘管性暴力發生,也被視為女性的責任,輿論會認為「女人因為不符合她應該要有的樣子才會被強暴」、「女人不聽話才會被強暴」。回到花子的故事,社會氛圍姑息性暴力的發生,更何況是發生在性工作者身上。性工作者往往畏懼曝光所從事的工作,同時也是被社會氛圍視為汙點的存在,至今仍是。一般職業女性遭受殺害可能會震驚社會,但若性工作者受害,往往鮮少人在乎,「娼妓遭受暴力、遭遇殺害」大多以都市傳說的形式存在。2003年的愛河流鶯連環殺害案,留下的只有聳動獵奇的標題,也不見性工作者的安全議題被重視、被討論。

由於不少性工作者獨自居住,或工作地點就在住處,加害者對性工作者下手容易,犯罪曝光風險又相對低,因此搶劫、殺害性工作者的案件層出不窮,獲得社會正視的機會卻不多。

酒店公關的職場也類似。在服務生理男性的酒店中,絕對不會缺少的勞動傷害就是性騷擾與性暴力,儘管我們身處2022年的現在,因為行業汙名在官司上不利,甚至是被懷疑仙人跳、在通姦罪尚未除罪化前,當事人遭遇性侵、卻被反告通姦的狀況比比皆是。當然客人並不全是那麼糟糕,但這樣的大數據確實存在。

性暴力與性工作息息相關,因此會有人在這裏獨斷的解讀:「所以性工作就是性剝削阿,酒店也是性剝削。」

但性剝削真的就是這項工作的本質嗎?部分的女權主義論述認為:性不該是勞動,性的回饋應是性本身的價值。但好的「性」不是人人都有,輸出「好的」性服務不應被作為奴役解讀,就如同輸出「好的感受」的情緒勞動者一樣。試想一下日本知名男公關羅蘭,他認同自身工作,並不認為自己是受剝削的客體,而是能動主體,並把自己的勞動專業化。當代的性產業也出現了許多服務多元性別的類型,並不侷限在生理男性。為什麼提供的服務本質相同,但小姐們的勞動環境相比男性卻更加危機四伏?

性剝削並不是來自性工作,產生剝削的,是一整個社會對於女性與性工作者的惡意,剝削是建立在掌權者對於弱者的壓迫上。歧視的結構橫跨種族、性別、職業,針對特定族群的暴力始於歧視,龐大的歧視結構才是我們得對抗的,而不是二元性別、仇視男性、或汙名化某個工作。

正視與解構受壓迫者的困境,我們才能真正為無數的花子撐起傘。

(資料照,陳品佑攝)

「下海與上岸其實是同一件事」

「你說的下海與上岸,其實是同一件事。」這是我們在演講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將小姐抽離酒店後,對他來說絕對是好事嗎?還是會因此再度回到貧窮的循環?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好的資源與好的家庭背景,一時不如意做了不可逆的選擇,往往會使人們陷入逆境,而在逆境中的人們不見得都能被社會安全網接住。社政資源的嚴苛標準、人手嚴重缺乏的社會工作者、對於特定行業的汙名,都會使逆境中的人更為無助。酒店目前並不是一個優良職場,但不代表我們不能設法改善,也並不是沒有喜歡這份工作的小姐,人們只是在備受輿論歧視的風氣中儘管喜歡也不被容許承認。

我很喜歡酒店小姐這份工作。這份工作給我帶來了對於外表的自信與處變不驚的應對能力,雖然《華燈初上》的主要劇情是感情與懸疑線,但我們也可以從劇中的小細節觀察到不少需要被關心的社會現象。

時空背景從劇中的1988來到劇外的2022,疫情之後的林森北路依然每晚繁華,女性的困境仍然存在,酒店與相關行業的困境也是。但不同的時空裡,都有努力讓傷害變少的人存在。華燈初上不只是歌舞昇平,也是對抗汙名,看見被社會排除的人們。我們該接棒繼續努力,為雨夜花撐起傘來,點亮夜晚的歸處,使衝突但立意良善的立場找到平衡,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展開對話。(完)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2.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3.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4.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5.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6.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7.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8.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9.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10.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11.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12.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13.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14.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15.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16.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17.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19.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20.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56.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57.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58. 新冠肺炎教我的民主第一課:疫苗公共化
  59.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60.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61. 舉報墮胎有錢拿、Uber司機也受罰?德州墮胎法案上路一週記
  62. 閻紀宇:天荒地變二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63.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64. 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65.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阿富汗的女孩
  66. 俗女養成,三十而已:假如陳嘉玲遇到王漫妮
  67. 終於要下班的梅克爾:從東德女孩到自由老媽的16年
  68. 何韻詩的舞台,在親愛的黑色裡看見光
  69. 「長太醜」也能辱華?Awkwafina挨罵的1000個理由
  70. 來自北京的她,讓台灣與斯洛伐克彼此看見
  71. 「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她在大學開了一門月經課
  72. 手榴彈與性感內衣:在矛盾與創傷中面對自我的「獨眼女俠」
  73. 波士頓會有台裔女市長嗎?不做模範少數的 Michelle Wu
  74. 她單身、借精、生子,然後拍了這部紀錄片|影展走走
  75. 逃離喬治亞:當LGBT被捕獵,她們以身犯險|影展走走
  76. 凍卵同路人| 影展走走
  77. 紀念陳柔縉:十一本書,她用「小寫歷史」復刻時代舞台
  78. 他跨性為男人,卻懷孕生產。他是爸爸,還是媽媽?|影展走走
  79. 當她們在場、採訪、直播,並從賤民階層身份中解放 | 影展走走
  80. 香港最後的舞台上:花旦、天后、梅艷芳
  81. 誰是那個壞女友?一顆腎引發的創作、種族和階層爭議
  82. 身體、記憶與愛的人生觀賞集:文潔華的女身書寫
  83. 彭帥,一則殘破的發聲所得到的共鳴
  84. 美女社會學家臥底富豪夜店:階層流動通道裡,女孩如何成為貨幣
  85. 吳媛媛專欄:「媽媽去哪了?」瑞典媒體上的性別意象
  86. 三毛離開三十年後,她寫出屬於自己的撒哈拉故事
  87. 時光倒流500年,我們會看到一個這樣的伊斯蘭與明朝| 展覽走走
  88. 那一年的香港,虧欠了那些少年
  89. 在市政廳餵母奶教我的事:台裔波士頓市長吳弭就職演說
  90. 康庭瑜:愛上女性主義者?我老公的三種生存策略
  91. 性別觀念進步了,倒退還會遠嗎?中國式流行文化悖論
  92. 她是阿富汗首位女性副議長,在塔利班的死亡威脅中流亡
  93. 賈選凝:羅卓瑤的影像裡,住著唐君毅的靈魂
  94. 這個世界與白靈和解了嗎?
  95. 江昺崙:你愛的人置你於死地——從女傭浮生錄到高嘉瑜被虐
  96. 走走專訪|阮鳳儀:我是這樣成為《美國女孩》
  97. 如何對抗國家機器的「凌遲」?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親身示範
  98.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菲律賓記者蕾莎演講詞全文:「為了追求真相,你願意做什麼樣的犧牲?」
  99. 影評:她講了一個如此平常的故事,平常到每個人都看見了自己
  100. 女性賦權時代的反英雄:從「女版賈伯斯」到「矽谷女巫」?
  101. 一個異男女性主義者的婚姻自白
  102. 華燈初上後,她們能走出圍繞男性的瘋狂與互害嗎?
  103. 林曼麗與〈甘露水〉:我從來不敢想像她真的會現身
  104. 那是我的人生,不是你寫的爛戲:華燈幕後從業者自述(上)
  105. 下海?上岸?她們的歸處在夜裡:華燈幕後從業者自述(下)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