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按:余杰在自由亚洲电台的“禁书解读”栏目,我是每文必读,也按照他的推荐去按文觅书,这个习惯在1998年读了他的《火与冰》和《铁屋中的呐喊》就开始了,一晃就二十三年有余了。今天看到他的最新一篇书评。

连曦《血书:林昭的信仰、抗争与殉道之旅》


禁书解读 | 余杰:在臣民和暴民之外,还有林昭这样的“异民”- 连曦《血书:林昭的信仰、抗争与殉道之旅》

2022.01.14

林昭的反共和反毛,是毛时代中国异端思想的顶峰

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基督教史,是一部不断扼杀和掩埋先知先觉者的“残缺史”。占据史书主体地位、被史家大书特书的,是风光无限的成功者和成名成家者,但其实他们大都是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庸人和奴才;反之,那些只身犯险、螳臂当车、飞蛾扑火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才是这片土地上的嵴梁,才是应当被记载、怀念、继承和发扬的对象。打捞“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是一项艰巨的“知识考古学”,这种工作吃力不讨好,投入与收成远不成正比。

一盏孤灯,无法照亮漫漫长夜,却能启发黑暗中的人们追求光明。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基督教史,记载或不记载林昭这样的人物,其面貌将判若天渊。长年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美国杜克大学世界基督教研究讲座教授连曦,前后花费八年时间,从苏州至北大,从提篮桥监狱到灵岩山公墓,搜集大量原始资料,采访若干林昭的亲朋好友,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之一的林昭写了一本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思想和精神传记。这样的著作,未必能在学术界为作者带来卓越的学术名声,却如林昭的一首长诗的名字一样,是普罗米修斯般的盗火工作:通过对林昭生命与思想历程的呈现,为中国未来的民主转型保持了宝贵的火种——这小小的火种,将决定着中国未来民主转型的成败及优劣。

我最早知道林昭这个名字,是在北大中文系钱理群老师的课堂上。后来,我查考北大校史、中文系系史以及北大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却没有找到一点林昭的资料。钱老师不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不过,钱老师对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信仰的疏离,使他虽然意识到基督信仰对林昭意义重大,却无法在这一维度上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再后来,我与刘晓波和“天安门母亲”丁子霖结识,从他们那里听到更多林昭的事迹和观点。反抗者与反抗者之间的心灵是相通的,可穿越时代、超越生死。

林昭的反共和反毛,虽无系统论述,却彻底而深刻。她没有受过西方政治学的专业训练,也没有读过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却准确地使用“极权社会”的概念定义共产中国。林昭使用“极权”一词,在一九六零年代公共领域没有第二例。一九五零年代的官方报纸在批判南共联盟纲领草案时曾引用“极权”一词,但反右后未再次出现。中国人最早开始了解极权主义是通过一九三九年青年会出版余日宣所作的《基督徒与极权国家》。林昭指出,中国是一个极权统治的警察国家,先以特务控制全党,再“以党治国”。这种极权体制是以血和仇恨来维持其权力,建立在个人迷信、偶像崇拜的谎言的基础上,以愚民政策培养奴性。林昭更是直接点名,斥责毛泽东是亘古未有的暴君和流氓,中国的暴政是“独夫毛泽东之该死的刚愎自用、轻躁任性”的结果。她改写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四句将毛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只应社稷公黎庶,那许山河私帝王?汗惭神州赤子血,枉言正道是沧桑。”

学者印红标写《失踪者的足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青年思潮》一书时,林昭的资料尚未出土,书中未收入林昭及地下刊物《星火》诸君的事迹和观点。其实,林昭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远在书中收入的大部分人物之上。能与林昭相媲美的,大约只有顾准、王申酉、张中晓、鲁志文等屈指可数的少数几个人。比如,知青鲁志文指出,中共是一个法西斯主义政权,“禁止一切为世界共识的民主权利,以至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残酷镇压一切反对或仅仅不同意暴力统治的人民,甚至采用公开的恐怖手段。……竭力推行种种仇视人类的反动谬论,例如宣传种族优劣论,反动血统论、人为制造阶级斗争与阶级分化等,来迷惑笼络一部分人以达到镇压人民的目的;此外还竭力推行愚民政策,实行奴化教育,提倡奴隶主义的盲目服从精神,宣扬个人迷信和领袖至上的神话。”可惜,由于中共严苛残暴的统治,这些孤星般的思想先驱未能彼此结识、互动、交流进而产生更厚重的思想成果。

有基督信仰支撑的反抗是最彻底的反抗

盖有林昭血的私章(小黑点)复印件照片。(Public Domain)


在《血书》中,连曦以福尔摩萨般的侦探之眼和侦探之心,考证出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真相。林昭的妹妹彭令范写了回忆姐姐的文章,但由于当年她与姐姐关系疏远,文章中有若干事实上的误差。比如,连曦考证出林昭并非在龙华机场被执行死刑,而是在提篮桥监狱内被公开枪杀。更重要的是,连曦破解了“林昭之谜”——林昭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她抗争的动力和资源来自于基督信仰,她的决绝和不妥协是因为她自愿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殉道之路。

林昭早年在教会学校苏州景海女师接受教育,这是美国监理会(南方循道会,一九三九年后,南北循道会并入卫理公会)在中国创办的一所学校。连曦到美国联合卫理公会档案馆查考了许多第一手的史料。从景海女师的创办和发展即可看出,教会学校给近代中国带来文明开化,功不可没。但连曦没有停留在对教会学校及西方传教士历史贡献的肯定上,他从林昭一度偏离基督信仰、拥抱共产主义的心路历程,反省和探讨了一个大哉问:在这场观念秩序的竞争中,基督信仰为何被共产主义击败?

以林昭这个个案来看,就颇有代表性:林昭在景海女师入学后不久,就在传教士老师带领下接受了洗礼。但是,洗礼并不意味着她的基督信仰稳如磐石。不久,她不顾危险祕密加入共产党,随即选择就读中共创办的新闻专科学校。父亲警告女儿,共产党不可信:“利用青年人的纯真热情搞政治是最残酷的。”林昭却置若罔闻,积极投身土改运动,不惜与家庭决裂,声称“活不来往,死不吊孝”,甚至向政府举办父亲偷听“美国之音”。

对于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一群年轻人,共产主义为何拥有比基督信仰更大的吸引力?首先,教会和教会学校走向世俗化、功利主义和社会福音——“社会”排在“福音”前面。那一代宣教士和教会学校的老师,自身已丧失清教徒时代整全性的观念秩序,无法回应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以景海女师为例,学校吸引了很多中上阶层家庭的女学生,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的职业生涯和婚姻前景,而非灵性的培养。学校提供的宗教礼仪逐渐流于形式。其次,共产主义许诺的激进乌托邦理想,比起教会提供的温吞水般的改良主义来,对青年人更有吸引力。国民党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以及中国被列强欺凌的现状,让中国知识青年愈来愈缺乏耐心和理性,他们希望找到一个迅速治愈百病缠身的中国的药方,而共产主义正好提供了药方——当然,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这个药方不仅不能治病,反而是一个虎狼药方、催命药方。

林昭的“迷途知返”,是因为她在北大亲历了阴险毒辣的反右运动,后来她结识了兰州大学的张春元等右派朋友,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农村正在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大饥荒。他们油印地下刊物《星火》,揭露大跃进的灾难,剖析毛泽东的奴役统治。这时,林昭早年在教会学校接受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督精神被唤醒,基督徒的良心被唤醒。尽管林昭没有机会接触和阅读从奥古斯丁、加尔文到朋霍费尔的神学著作,未能领受两千年大公教会和历代圣徒丰富博大的精神谱统,但她在狱中的极端情形之下,直接从上帝那里领受话语的滋养,“因真理,得自由”。正如她在狱中书信中所宣称的那样:“我的生命属于上帝……假如上帝要使用我而要我继续活下去,我一定可以活下去……;假如上帝需要我成为一个自觉的殉道者,我也只会发自衷心地感激祂赐予我以这样一份光荣!”如果没有真理的光照,单靠自身的力量,她不可能胜过酷刑折磨,更不可能向死而生。

林昭狱中的“精神出轨”:与柯庆施的“冥婚”

连曦教授近照(连曦提供)


尽管很多人用法国 “圣女贞德”的名号来称呼林昭为“圣女”,但林昭并不认为自己超凡入圣。她说过:“我坚持着向极权制度共产魔鬼们争夺我的基本人权,因为我是一个人!而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人,我本来应得享有自己之一份与生俱来的、受自上帝的完整的人权。”连曦的这本传记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将林昭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慾,也有偏执、痴迷等缺陷的生命个体来研究和书写,既写出了林昭人性的光辉,也不讳言光的背后有幽暗的部分。

林昭在狱中给母亲写过一封信,满篇谈的不是高言大志,而是热气腾腾的江南美食:“见不见的你弄些东西斋斋我,我要吃呀,妈妈!给我炖一锅牛肉,煨一锅羊肉,煮一隻猪头,再熬一二瓶猪油,烧一副蹄子,烤一只鸡或鸭子,没钱你借债去。鱼也别少了我的,你给我多蒸上些咸带鱼,鲜鲳鱼,鳜鱼要整条的,鲫鱼串汤,青鱼的蒸,总要白蒸,不要煎煮。再弄点鲞鱼下饭。月饼、年糕、馄饨、水饺、春卷、锅贴、两面黄炒面、粽子、团子、臭豆腐干、面包、饼干、水果蛋糕、绿豆糕、酒酿饼、咖喱饭、油球、伦教糕、开口笑。粮票不够你们化缘去。……”林昭将她喜欢的主食、零食统统罗列出来,似乎故意为难母亲——在文革狂潮中,自身难保的母亲不可能帮女儿张罗到如此多的美食;即便张罗到,也无法送入狱中。林昭津津有味地描述记忆中的美食,是狱中食物极度匮乏的环境下的人之常情。林昭或许还有更深的用意。资深媒体人朱学东在《林昭“斋斋我”的背后》一文中指出,在苏南讲吴语地区,“斋斋我”是有特别意思的,不单单是“喂饱我”的意思。在吴方言中,“斋斋”音发“zaza”,有献祭之意。既有仪式的庄重敬畏,也有食物的供奉,这背后是一种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

受限于狱中极为有限的资讯,林昭的政治判断并非完全正确和精准。比如,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国,肯尼迪算不上有远见的总统和有信念的政治人物,但林昭从中国官方媒体上批判性报道的肯尼迪的只言片语中,推论出肯尼迪是一位伟大人物。一九六二年被保外就医期间,她曾读到《人民日报》报道的肯尼迪在柏林墙的讲话,立即激动地引用“只要一个人受到奴役,就不能说全人类都是自由的”这句话,夸奖肯尼迪是“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美国人”。一九六三年十一月,林昭在报纸上看到肯尼迪遇刺身亡的消息,撰文表达其“沉重而炽烈的痛悼与悲怆之情”。

书中有相当的篇幅真实呈现了一段过去被人们忽略的、林昭在狱中的“精神出轨”:林昭错误地将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视为潜在的救星和精神上的恋人。由于资讯受限,以及柯庆施颇受上海市民好评,林昭并不知道柯庆施是最积极支持毛的地方诸侯,毛称呼比之年轻的柯庆施为“柯老”——大概因为柯留苏时见过列宁。林昭在狱中陷入海市蜃楼般的想像,她猜想在文革前病死的柯庆施是因为帮助她向毛鸣冤而被毛“谋杀”(当时确实有很多中共高官神秘死亡),她用血在衬衣上绘制柯庆施的灵位,并为其灵魂施洗,相信通过这个仪式可以“免除了”柯的党籍,柯的灵魂因而获得主的“救赎宏恩”。林昭在一篇类似于戏剧的作品《灵耦絮语》中,让作为女主人公的自己以冥婚的形式嫁给了柯。对此,连曦评论说:“这项写作将她孤独的牢房变成了一个魔幻世界,在那里她两位亲爱的逝者——柯庆施和她的父亲——可以自由出入,随时来与她说话并提供安慰。”推崇林昭的后人和研究者,无需遮掩林昭的这一误判和狂想。从林昭的这段“精神出轨”中,反过来可以推测出林昭在狱中遭遇到怎样的非人的折磨。朋霍费尔在纳粹监狱中的境遇比林昭好千百倍,由此可反证中共的残暴和邪恶超过纳粹千百倍。

生为“异民”,死为“异鬼”

林昭发明了“异民”这个词语来定义自己以及毛时代政治清洗的受害者,包括历史反革命、地主、富农、右派、现行反革命和他们的家属。林昭指出,“这些异民比之印度种姓制度下的贱民还低。”

林昭一家都是“异民”:她的父亲彭国彦是北洋政府时代毕业于东南大学的高材生,毕业论文题为《爱尔兰自由邦宪法述评》,后来短暂出任过县长;共产党建政后被划为“历史反革命”,拒绝认罪而被归类为“顽固分子”,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吞药自尽;她的母亲许宪民是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当过南京政府的国大代表,后来思想左倾,却仍未逃过中共的历次政治运动;林昭被枪杀后,她冲向电车自杀未果,挣扎着活到一九七五年,服毒自尽。一家三口的命运,正如林昭所说:“我们中国的众多死难者已然舍弃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以坚决抗议共产党魔鬼极权暴政对于生命的污辱和践踏!”

由于林昭的档案仍被中共列为绝密、不对外开放,迄今为止也找不到任何一名监狱管理人员或林昭的狱友讲述其狱中生活的细节,连曦只能靠林昭的狱中文稿还原其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的生活场景。十多年前,我从海外得到一本字迹模煳的林昭狱中文稿的复印件,回中国时在北京机场被海关查扣。我找律师多次去海关交涉,才讨要回来。中共的监狱堪比地狱,中共对有关监狱的资讯严密封锁。大概要等到中共政权崩溃,林昭的档案及监狱内部的情形才能解密。未来,连曦若能读到这些材料,或许可以为本书写一本续集。

林昭被杀害后,家人将其安葬在苏州郊区的灵岩山公墓。我在离开中国前夕,专程前往拜谒林昭墓地。山下有当地人将带领外地人去林昭墓地作为兼职,收取不菲的“带路费”。由此可见前来拜谒林昭墓地的人络绎不绝,林昭墓地已成为一处民主圣地。但也可发现中国民众仍未脱离鲁迅小说《药》中吃人血馒头的嗜好,也应了林昭生前所哀叹的“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人……有多么地不可爱啊!”

中国当代史是一部退步的历史。我离开中国没几年,就传出林昭墓地成为戒备森严的“国安重地”的消息。当地警方在墓地周围安装大量摄像头,严密监控前来拜谒的人士——林昭墓地享受的是与赵紫阳墓地同等的待遇。许多在林昭忌日前去拜谒的人士,都遭到警方暴力拦阻、殴打乃至拘押。林昭生为“异民”,死为“异鬼”,中共不能让她活着,死后亦不让她安眠。这大概就是中共为什么一样要强迫刘晓波的家人将其骨灰撒入大海的原因。

连曦讲述的,不是一段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林昭的故事的各种新版本还在共产中国上演,虐杀林昭的那套体制还在运作:揭露武汉肺炎真相的民间记者张展正在监狱中展开跟林昭一样的绝食抗争,湘西乡村女教师李田田说了一句支持言论自由的话就跟林昭一样被送进精神病院关押,新疆大学女教授、人类学家热依拉•达吾提仅因为研究维吾尔民俗与民族志就被以“民族分裂主义”的罪名秘密判处重刑(刑期不为外界所知),异议法律学者许志永的女友李翘楚只因为批评北京当局苛待狱中的男友就被以“煽动颠复国家政权”的罪名逮捕、在狱中备受折磨、已出现严重的幻听等症状……,她们都是新时代的林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前赴后继的“异民”,终究会让自由与正义降临这片东亚大陆的黑暗洼地。

林昭(1932年1月23日-1968年4月29日),原名彭令昭,是出身江苏苏州的知名政治异议者及政治迫害受害者。

1949年以前,她曾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她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系。1957年,她在反右运动中,公开支持同校学生张元勋之大字报“是时候了”等,而被归类为“右派”,并被舆论等加以攻击打压。后来,她被以“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罪”、“反革命集团罪”等为由,于1962年起被关押于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在狱中,她书写带有大量反对毛泽东等相关内容的日记等。同时,她在1960年代成为基督徒。

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于1968年4月29日在狱中被当众宣布处以死刑;同日,在提篮桥监狱内被公开枪杀。

她于枪决前日模仿汪精卫《被逮口占》,写作如下诗句: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灵台。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他日红花发,认取血痕斑。媲学嫣红花,从知渲染难。

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简称“上海高院”)撤销军管会对她作出的判决,以精神病为由宣告她无罪。1981年1月25日,上海高院再次复审,认定以精神病为由撤销判决不适当,撤销1980年之裁定,同时撤销先前对于她的判决,并宣告她无罪。

家庭背景

1932年,彭令昭出生于江苏苏州。她的父亲是彭国彦,他于192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后主修政治经济,1926年以毕业论文《爱尔兰自由邦宪法述评》等取得学位;后来,他在1928年9月国民政府首届县长考试后成为榜首,并被任命为苏州吴县县长,后又任江阴县长等。她的母亲是许宪民,许宪民曾任苏州《大华报》总经理,并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且曾(秘密)资助中国共产党等。她还有弟彭恩华与妹彭令范。在文化大革命后,彭恩华成为文学作品翻译者,后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获颁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终于2004年于盐湖城过世;他曾秘密保留她的骨灰盒。

此外,她有舅父许金元及许觉民等。许金元曾任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青年部长,后于四·一二事件中,被中国国民党处决。许觉民则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早年求学

林昭(前排右一)与她在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同学合影;于1950年4月摄于惠山石门。


1943年,她考入苏州萃英中学。当时,受母亲影响,她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行动抱持极大热情。毕业于景海高中后,她不顾父亲反对,于1949年7月考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该校一度被称作“革命摇篮”),并表示下定决心投入“革命”事业,且(发誓)“与家庭生不来往,死不吊孝”;她甚至曾无中生有地“揭发”她父亲“犯下的过错”。多年后,她(对此)表示:“他们要我井里死也好,河里死也好,逼得我没办法,写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我不得不满足他们……我没存心诬陷你”。

参加工作

毕业后,她随苏南农村工作团参加苏南农村土改。1952年,她开始在《常州民报》、常州文联等任职。为了与父亲“划清界线”,她的姓名改为林昭。

大学时期

1954年,她以江苏省第一名之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立志成为毛泽东时代表现最突出的记者。在该校,她大量阅读许多她喜欢的书籍作品。同时,她也观察并意识到现实世界与她的想像的差距,因而在思绪上陷入“爱与恨的一盆糨糊”中。在该校自由的风气中,她的思想逐渐扩展;同时,她对先前编造父亲“罪行”的行为,感到后悔不已。后来,游国恩教授建议她将学习专业改为文学专业,但最后没有做该变更。同时,她与张玲等,担任该校校刊编辑,并负责于该刊物之副刊《未名湖》。1955年春,她加入该校学生社团“北大诗社”,并任该社团发行刊物《北大诗刊》之编辑。1956年秋,《北大诗刊》停办后,她成为综合学生文艺刊物《红楼》的编辑委员,并被称为“红楼里的林姑娘”;该刊物之主编为乐黛云。她与张元勋是该刊物第2期的责任编辑。

反右运动

她与甘粹在北京景山公园,1959年。


1957年5月19日,张元勋等(于北京大学校园等地)贴出大字报《是时候了!》,以响应中共中央的“鸣放号召”政策。随后,北京大学校园内日渐出现更多大字报,学生也就此互相辩论;有人认为有些大字报的“右倾”言论是“反革命煽动”。同月22日,她在公开辩论场合中,反对前述批评,并表示:“我料到一旦说话也就会遭到像今晚这样的讨伐!我一直觉得组织性与良心在矛盾着!”同月29日,《红楼》编辑部举行会议,宣布将张元勋与李任自《红楼》编辑委员会开除,并表示该决策之原因为该二人参与于“右派”刊物《广场》之编辑委员会;在会议现场,她对张元勋说:“我有受骗的感觉!”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指责“右派分子”借由“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的名义,挑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

1957年秋,她与张元勋等被打成右派分子;她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但被及时抢救而幸存。于是,她被认定为“对抗组织”且“态度恶劣”,遭有关当局加重处分,判以劳动教养三年。她不认同该处分,并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提出质问,表示:“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时,曾慨然向北洋军阀政府去保释‘五四’被捕的学生,现在他们(指时任该校领导者)却把学生送进去,良知何在?”

1957年12月25日,张元勋被秘密逮捕,并判处有期徒刑8年。北京大学当时约有八千位学生,其中约1500名师生被归类为“右派(份子)”,其中许多人被开除公职与学籍,发配至中国的荒凉边疆地区,后经20余年才得以平反。

人民大学

1958年6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被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时任系主任是安岗,北京大学原校系主任罗列改任该系副主任;罗列当时也被归类为“右派分子”),她于是在罗列的带领下,入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后来,因她当时体弱多病等,罗列冒险替她请求宽恕与帮助;她于是得以留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资料室,接受群众“监督改造”。在该段“监督劳动”期间,她与同在该资料室“劳动考察”之该校学生甘粹(也因故被归类为“右派分子”)发生爱情关系;随后,他们提出结婚申请,但负责管理他们的组织领导等,表示此举为“抗拒改造”,因而驳回该申请。1959年9月,甘粹被发配到新疆进行劳动改造。同年冬,她的病情加重,咳血加剧;她于是请求有关当局准予她休假并至上海休养。1960年春,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批准该申请,随后母亲将她带至上海。

被捕入狱

第一次被捕

在上海疗养期间,她受当时江浙地区结社文化影响,并与来自兰州大学的研究生顾雁、徐诚等结识。当时,兰州大学(学生)张春元等,正在准备筹办《星火》杂志,以针对中国时下社会及政治现象提出批评。随后,她的诗作《海鸥之歌》和《普鲁米修斯受难之日》等,发表于《星火》第一期。不久,涉及《星火》编辑事务者等皆遭有关当局搜捕。1960年10月,她被逮捕入狱。

1962年初,她被有关当局准许保外就医。同年9月,她在苏州与黄政等讨论,并起草“中国自由青年战斗同盟”的纲领和章程。期间,她曾请求(旅居)上海之无国籍侨民阿诺,将《我们是无罪的》、《给北大校长陆平的信》等,携至中国之外公开发表。

1960年代,她的母亲受洗为基督徒;也有一些教徒会前往他们家中讨论圣经的内容。1963年,她于写作时使用“主历”一词;该纪录或可证明她在当时已成为教徒。


第二次被捕

1962年12月,她又被有关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她曾多次绝食、自杀,并分别两次写信给时任上海市长柯庆施、《人民日报》(报社)等,反映案情并表达其政治见解,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据她妹妹回忆,因在狱中无法取得纸笔,她经常以鲜血在被单上书写。另外,因她在狱中表态拒绝(违背其思想而)服从有关当局,被狱卒认定为“表现恶劣”,并因而经常遭受严重虐待;她曾表示:“光是镣铐一事人们就玩出了不知多少花样来:一副反铐,两副反铐,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等等不一。臂肘之上至今创痕犹在不消说了,最最惨无人道酷无人理的是:不论在我绝食之中,在我胃炎发病痛得死去活来之时,乃至在月经期间,不仅从未为我解除过镣铐,甚至从未有所减轻!--比如在两副镣铐中暂且除去一副”。1965年3月23日,她开始在狱中书写《告人类》。

1965年5月31日,她于法庭上受审,并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她随后写下《判决后的申明》;以下摘录部分内容:

……这是一个可耻的判决,但我骄傲地听取了它!这是敌人对于我个人战斗行为的一种估价,我为之由衷地感到战斗者的自豪!……我应该作得更多,以符合你们的估价!除此以外,这所谓的判决与我可谓毫无意义!我蔑视它!看着吧!历史法庭的正式判决很快即将昭告于后世!你们这些极权统治者和诈伪的奸佞--歹徒、恶赖、窃国盗和殃民贼[e]将不仅是真正的被告更是公诉的罪人!公义必胜!自由万岁!林昭 主历 一九六五年六月一日

1966年5月6日,她在北京大学的同学张元勋来到上海,同她母亲于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探视她。

文革被枪决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中央的直接批示和干预之下,[来源请求]林昭被列为应该处决的反革命分子。1968年4月29日,林昭接到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死刑的判决书后,随即被绑赴上海龙华机场执行枪决,终年36岁。5月1日,公安人员来到林昭母亲家,索取5分钱子弹费(事件在1981年报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审判的《历史的审判》一文中提到)。

林昭被捕一个月后,其父服药自杀;其母则精神失常,后因医院拒绝医治,1975年在上海外滩自杀。林昭弟弟彭恩华,2004年8月3日逝世于美国犹他州桑迪市,享年59岁。林昭的妹妹彭令范1980年后移居美国。

身后

无罪平反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1980年8月2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刑事判决书,撤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1962年度静刑字第171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1967年度沪中刑字第16号两次判决,宣布林昭以精神病为由平反为无罪,结论为“这是一次冤杀无辜”;[6]而1981年1月25日上海高院的“沪高刑申字第2346号”刑事判决书中认为80年的判决书宣告无罪的理由为精神病不妥,“在病发期间的行为不应以反革命罪论处……林昭的行为既不构成犯罪……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判决在适用法律上亦属不当,均应与前两个判决一并予以纠正”,撤销了1980年“沪高刑复字第435号”判决书,但依旧对林昭宣告无罪,内有1981年沪高刑申字第2346号判决书。

后世纪念

林昭在北京陶然亭的高君宇及石评梅墓前,摄于1959年


2004年4月22日,林昭骨灰由苏南新闻专科学校与北大部分师生集资立碑,并被安葬在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灵岩山的安息公墓。林昭的尸体至今下落不明,墓里只保留着林昭生前的一件衣服和一缕头发。林昭墓碑背面镌有她1964年写的诗句“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

2003年,中国独立制片人、前新华社记者胡杰把他过去五年中亲自寻访认识林昭本人的80人的录像纪录,更通过特别途径拍摄到林昭狱中文稿,完成了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其相关采访《寻找林昭》刊登于2004年8月11日《冰点》,年终时因题材关系,另外“文气丰沛,贯穿首尾”,被章诒和评为她所看过描写林昭最好的一篇,因而得2004年度《冰点》周刊“最佳特稿奖”。

2005年,独立中文笔会设立“林昭纪念奖”。

林昭的档案,包括在狱中写的大量血书,1980年代曾一度开放,但不久又被封存。2009年4月,林昭的档案原件由胞妹彭令范捐赠给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图书档案馆,2009年10月26日首次公开档案电子版。档案原件包括狱中血书,公开信,私人信件,以及家庭照等。网上有档案目录,档案电子版可供研究。

2012年12月16日,各地网友12月16日在苏州灵岩山林昭墓前举行活动,纪念林昭的80冥诞。据现场照片显示,有十多位国保便衣在网友纪念过程中监视并录影。

2013年4月29日,林昭遇难45周年之际,有人拜祭林昭受到当地政府人员阻挠。

2016年4月28日,林昭祭日前一天,中国各地网民、维权人士等为避开政府干扰,选择提前一天来墓地祭林昭,但遭到公安封山及抓人。

2019年4月28日,湖南公民谭兵林等人赴苏州纪念林昭,在火车站出站口被拦截遣返。而在稍早些日子前来林昭墓地祭拜的上海公民朱金安等人,也遭在墓地附近监视的警察驱赶。而前一年曾祭拜林昭的湖南公民朱承志则被苏州警方以“寻衅滋事罪”为名逮捕,至今未有释放。

相关作品

书籍

许觉民 (编). 《追寻林昭》.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出版,2004年重印. ISBN 7-5354-1976-3.

许觉民 (编). 《林昭,不再被遗忘》.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年11月初版

洁泯; 许觉民. 《走近林昭》. 香港: 明报出版社. 2006年

傅国涌. 《林昭之死: 1932-1968 四十年祭》. 香港: 开放出版社. 2008年

黄河清. 《話說林昭》. 马德里. 2008年

赵锐. 《祭壇上的聖女: 林昭傳》. 台北: 秀威出版. 2009年3月1日

甘粹. 《忆林昭》. Washington D.C.: 劳改基金会. 2009年

甘粹. 《北大魂: 林昭與 "六 · 四"》. 台北: 秀威出版. 2010年1月1日

Blood letters : the untold story of Lin Zhao, a martyr in Mao's China Firstition. ISBN 978-1541644236.

血书:林昭的信仰、抗争与殉道之旅,连曦,台湾商务印书馆,2021-07-30,ISBN 9789570533347.

记录片

胡杰导演. 《尋找林昭的靈魂》 (DVD).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2003年


传记片

《五分钱的生命》(Five-Cent Life),导演:刘非比,2020年。

音乐作品

周云蓬. 《林昭狱中信》. 2015年

周云蓬. 《四月挽歌》. 2015年


注释

张元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林昭是生于1932年农历的12月16日,即公历1月23日

林昭的出生日期尚存疑问。在1964年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中写林昭当时为32岁,但林昭本人对此曾批注“应为三十岁”。

据胡杰考证,林昭并非赞同张元勋言论而替他辩护。她感到痛苦而无法理解的是,一些有思想、敢作敢为的同学被说成“疯子”和“魔鬼”。这段期间她在日记里说:“党啊,你是我们的母亲!母亲应该最知道孩子的心情!尽管孩子过于偏激,说错了话,怎么能说孩子怀有敌意呢?”

张春元,男,在兰州大学读书期间被打成“右派”,1958年被下放到甘肃的偏远农村参加苦力劳动。在下放期间与右派同学自办“《星火》杂志”,1960年9月30日被逮捕,被关在专门收押重刑犯的甘肃省第三监狱。1968年被诬指“密谋暴动越狱”,被判处死刑,立即枪决。


参考文献

采访圣女林昭的“未婚夫”张元勋. 多维新闻. 2013-11-16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刑事判决书. 1968-04-19.

《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邱隐帆. 獄中日記:林昭最後的日子. 2013-03-07

监狱曾请上海精神病专家为林昭诊断,认为其没有精神病

彭令范. 林昭案卷的来龙去脉. 南方周末. 2013-11-14

江菲. 林昭逝世41周年:有的人永远不会被历史忘记. 新华网. 2004年8月11日.

Biographical/Historical Note. The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2015-05-05].

陈伟斯. 林昭之死. 《民主与法制》. 1981,

摩罗. 林昭年表.

张元勋. 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 今日名流 (湖北). 2000, (2)

这是为什么?. 《人民日报》. 1957年6月8日

小文 (编). 林昭是谁?哪里人?个人资料 林昭案件细节始终. 未来网. 2013-04-29

林昭情人的口述:两个右派份子从相识. 2010-01-25

江菲. 有的人永远不会被忘记,纪念林昭逝世44周年. 中国青年报.

傅国涌. 【往事】读林昭十四万言书. 杭州: 南方周末. 2008-04-30

张敏. 林昭胞妹彭令范訪談錄. 自由亚洲电台. 2008-04-29.

张:您信主耶稣是在出国以后,大概是在哪年?彭:1985年。我来美国后不久。

彭令范,林昭之妹. 我的姐姐林昭.

. 姐姐每次来信,总是要白被单,我们实在百思不得其解。到后来才知道,送去的白被单她都撕成条条用来写血书。”……“姐姐一度保外治疗时,我们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多的白被单,她支吾其辞。当我们看到她手腕部血迹斑驳的伤痕时,母亲立即把她衣袖拉起来,手臂上也全是小的切口疤痕。母亲当时放声大哭:‘你为什么要这样作贱自己?这也是我的血肉呀!’”

林达. 林昭在为我们寻找——《寻找林昭的灵魂》观后. [2009年2月].

唐师曾. 追思林昭. 看中国.

雷磊; 李纯; 廖梅. 「遠東第一監獄」和它的百年過客. 南方周末.

罗四鸰. 狱中血书:中共为何害怕死去的林昭.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9-02-13

穆青; 郭超人; 陆拂为. 历史的审判·林昭文革中被杀害 其母被逼交5分钱子弹费. 新华网. 新华社. 2013年4月29日 [1981]

在我们熟悉的朋友中就有这样一位同志。这是一个勇敢纯真的南国女性,名叫林昭。由于她不愿意向风靡一时的现代迷信活动屈服,被关进了上海的监牢。但是,她坚持用记日记、写血书等种种形式,表过自己对真理的坚强信念,心甘情愿地戴着“顽固不化”的枷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就义的详细经过至今无从查考,我们只知道这样一个消息:一九六八年五月一日清晨,几个“有关方面”的代表找到了她年迈的母亲,宣告林昭已于四月二十九日被枪决。由于“反革命分子”耗费了一发子弹,她的家属必须交纳五分钱的子弹费。这真是使人毛骨悚然的天下奇闻!在中世纪被判“火刑”烧死的犯人无须交付柴火费,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用“电椅”处死的犯人也从未交过电费,唯有在林、江的法西斯统治下,人们竟要为自己的死刑付费,这不能不说是又一个“史无前例”的创造发明!

穆青、郭超人、陆拂. 《历史的审判》. 北京: 群众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1422210.

据《苏州市志》第三册1222页

Edward Enhua Peng Obituary. Salt Lake Tribune. 2004-08-05 [2013-12-11].

Salt Lake Tribune(盐湖城论坛报), August 5-6, 2004.

林昭:回忆、纪念与研究. 自由亚洲电台. 2005-02-28

楚寒. 黑暗中點燃的那一星火光--紀念林昭逝世四十五週年. 世界华人周刊. 2013-05-13

张允若. 灵岩山下寻访林昭. 2004-12 (中文).

丁子霖. 解讀林昭之死. 明报月刊. 2004年7月.

摩罗. 圣女林昭复活记——林昭遇难以后被世人逐步了解和阐释的艰难历程. 《社会科学论坛》. 2005, (10): 119-130

江菲. 寻找林昭. 中国青年报. 2004-08-11

“因作家畅所欲言”五十年中国第一案:林昭(1960). 独立中文笔会. [2014-09-02].

RFA独家:林昭遗稿原件由胞妹彭令范捐赠斯坦福大学(组图). 自由亚洲电台.

Letters and diaries of Chinese political activist Lin Zhao opened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Hoover Institution. November 11, 2009

Inventory of the Lin Zhao papers. Online Archive of California. [2013-11-29].

海彦. 网友聚集苏州纪念公民先驱林昭八十冥诞. 美国之音. 2012-12-16

广东律师刘士辉拜祭林昭遭人殴打. BBC中文网. [2013-04-29].

“林昭精神表达了被凌辱中国人的追求”. BBC中文网. 2013-04-29

林昭周年祭日网民灵岩山祭奠受阻. Radio Free Asia. [2017-02-23].

林昭被处决半世纪 当局仍畏惧她的自由信念. 自由亚洲电台. 2019-04-29

专访林昭传记片导演:找不到讲汉语的演员. RFA. 2020-09-02

5-CENT LIFE. DWF:LA. [2020-09-03].


狱中血书:中共为何害怕死去的林昭

罗四鸰

2019年2月13日

无论是在当时那个疯狂的年代,还是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林昭都是一个异类。1966年在上海劳改局为林昭加刑的报告上,这样写道:“关押期间(林昭)用发夹、竹笺等物,成百上千次地戳破皮肉,用污血书写了几十万字内容极为反动、极为恶毒的信件、笔记和日记……公开污蔑社会主义制度是:‘抢光每一个人作为人的全部一切的恐怖制度。’‘是血腥的极权制度。’她把自己说成是:‘反对“暴政”的“自由战士”和“青年反抗者”。’对无产阶级专政和各项政治运动进行了系统的极其恶毒的污蔑。”

去年林昭去世50周年前夕,杜克大学神学院(Duke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教授连曦博士的英文新著《血书: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殉道者林昭鲜为人知的故事》(Blood Letters: The Untold Story of Lin Zhao, a Martyr in Mao’s China)在美国被出版。《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一篇文章中,张彦(Ian Johnson)将《血书》称之为“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共产革命时代捍卫人权的抗争最重要的书之一”。他指出,《血书》不仅是有关林昭的第一本英文传记,也是有关林昭的书写作最严谨的一部。

连曦也在书中特别探讨了宗教信仰在林昭政治抗争中所起的作用,他这样写道:

“她的基督教信仰使她在抗争中坚强。同时,信仰也制约了她的反抗。……她无法在这场斗争中认可暴力。‘作为一个基督徒、一个奉着十字架作战的自由志士在我看来:杀灭共产党并非反对以至清除共产党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