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點特別的親子關係書,因為作者不是以常見的心理角度或訴諸感情的方式寫,而是用哲學角度梳理、探討普世親子家庭問題。而作者一開頭已清楚表達她的立場:子女不虧欠父母

這麼聳動的標題(尤其對華人讀者而言),必然引起抱持相反意見的人的反感,在「真是大逆不道我來看看如何反駁她」的對抗心理下翻開這本書;而抱持相同觀點的人也會在「終於有人懂我了我來看看如何增强我的理據」的歡喜心情翻開這本書。

不論如何,這已達到作者想要的目的:讓讀者思考。作者在論證自己的論點時,也不忘反覆推出相反論據,好像一人辯論會般自我質問,再自我答辯。如同作者一開始引用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Bertrand Russell的話:

「哲學雖然不能有十足把握告訴我們問題的正確答案,但是可以提供許多思考途徑,拓展視野,讓我們從習慣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作者生於瑞士,書本原文是德文。書中論述的家庭狀況偏向是歐美社會常見的問題,未必完全涵蓋華人文化獨有的家庭問題,閱讀時須稍微調節。

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債主,而且是高利貸

我爸常半開玩笑地說我是他前世的債主,今世來討債。小時候聽了會不大高興,怎麼別人的女兒是前世情人或今世公主,我則背負個這麼掃興的角色呢?我自小已不相信甚麼父親比較疼女兒之類的論調,因為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的債主。

長大後才發現,我爸的比喻可說是相當前衛(儘管我相信他本人沒想那麼多),正如周星馳在《97家有喜事》和喬宏鬥嘴時反駁:「你未經我同意就生我出來,這筆帳還沒和你算,快付錢。」也正符合了作者論據之一:

「如果我們把子女和父母的關係理解為類似債務人和債權人關係,問題就是缺少協議。......子女既沒有請求賜予生命,也沒有請求給予教育和照顧。他們只是無助的嬰兒,必須依賴父母的照料和付出。基於這個理由(至少所謂唯意志論的觀念說明了這個理由) 不存在任何義務,要回報收到的禮物。」

電影對白是搞笑,而書中論據就算搬出來也會被一句不孝打得吞回肚裡,但這不正是指出親子/家庭關係的不自由本質嗎?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家庭就是隨機組成的命運團體,孩子只是湊巧加入這個圈子,人生還很大程度受到這個圈子內的兩個首腦影響,那他們對父母還有甚麼義務?

親憎我,孝方賢?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應該是最能體現華人自虐文化的句子,光是孝還不夠,只有對方虐待我,我仍保持孝道,那孝才算完美體現,簡直和「對家暴男友不離不棄」的恐怖故事一樣。(抖) 難道受父母忽略、貶抑或虐待的孩子,也虧欠父母嗎?誰也不會這麼想吧。反過來甚至可以說父母應該為造成孩子難以磨滅的心靈創傷,導致孩子日後甚至終生要療傷作出傷害賠償。

「不是所有生命中重要的東西都會讓我們幸福。」

我想起動畫《Bojack Horseman》裡Bojack和他母親Beatrice的關係。Beatrice是不折不扣的毒親,是造成Bojack日後自毀性格的主因之一。但最最最令人扼腕的,不是Bojack憎恨母親同時仍渴求母親的認同和關懷,也不是Beatrice失智後忘記自己對Bojack做過的傷害,而是到Beatrice過世,Bojack也沒能和母親和解,亦永遠失去這個機會。有人不明白為甚麼要費心費力和傷害自己的父母修和,其實這是為了不讓自己留下遺憾。

我也曾有自己虧欠父母的罪惡感,現在細想,這某程度是我的童年很幸福,我的父母也很好的證據吧。因為得到很多,多得超出自己能給予的份量,自然會覺得虧欠對方。(當然也有毒親會刻意令子女有虧欠他們的罪惡感)

儘管子女不虧欠父母,但應該感恩,並且珍惜、維護家庭關係,這是作者對家庭的肯定。因為家庭蘊藏著「我們不需要努力爭取就能擁有、就算犯錯也不會失去的愛」,雖或有缺憾,但是一份豐盛的財富,值得每個人珍惜和維繫。

家庭關係就像叔本華的刺蝟擠在一起取暖的故事:

...牠們不斷更動彼此距離,直到終於找到一個能忍受的距離,介於太遠會受寒,太少又會痛之間。


推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