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玛力。这是一个提倡思辨和手撕五毛的小频道,每一期我们将结合一个政治经济案例,来探讨下它背后的原因和不同的思考维度。

前不久,一篇名为《**西安百姓的悲哀:为什么有人不惜违法、冒死也要逃离西安?》**的文章在网上热传。相信很多人也已经看过这篇文章了,为了避免黄标,我就不介绍这篇文章的内容了。这篇文章显然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墙内404的魔咒,存活时间没有超过24个小时。有人称这篇文章为西安版的方方日记,我会把文章的墙外链接放在视频下方,没有看过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

既然,存活时间没有超过24小时,自然就是被官方定义为谣言和不实传播了。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文章被封之前,就算作者也发表了相关「错误澄清」说明,似乎并不能阻止这篇文章的快速传播和扩散,到底是谣言更容易传播?还是真相永不会沉默呢?今天我们就来试图来解释下这个问题。在解释之前,我先说明下,本视频并不会着重讨论文章所描述的是不是事实,我相信屏幕面前的你肯定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你还有西安当地的朋友,问问他们自然就清楚了。今天我们只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下这个问题,希望给你带来一些有用的思考。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当你和一个人激烈辩论或者争吵的时候,不管你怎么摆事实、讲道理,好听的难听的话说了一大堆之后,除了时间和口水耗了不少,似乎谁都没有说服对方,反而双方都觉得自己更有理了。是辩论者真的觉得自己有理,还是心理的作用呢?

我们先来看两个故事,美国两个政治学教授、社会学家尼恩和雷弗勒曾经在2005-2006年间做了一项社会实验,他们将被试验者分成2组,让他们分别看两组报道,一个报道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说美国出兵伊拉克是合理的,因为伊拉克确实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在美军出兵前被销毁或者隐藏了。另一个报道前半部分内容跟第一个一样,只是后面又追加了中情局的辟谣和证据,已证明其实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发现,原来就支持小布什的人,在看了辟谣的文章后,反而更加觉得自己的立场没有问题,坚定的支持小布什的决定。

第二个故事,也是一个蛋疼的美国社会学家,为了证明上面的故事是不是合理的,他也做了一个实验。也将被试验者分成三组,前两组让他们分发在当地高中倡导节制生育的宣传单。其中一组的人会在邮箱里收到强烈反对节制生育的邮件,另一组则不会收到这样的邮件。剩下一组既不知道发传单这个事情,也不会收到任何邮件。在分发完宣传单后,教授询问这些这些人是否愿意加入倡导当地高中节制生育的一个活动,而且声明该活动需要参与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结果显示,什么都没做的那组想去参加活动意愿程度最低,其次是分发传单但未收到邮件的那一组,而发了宣传单又收到邮件的的那一组则明显表示愿意去参加这项活动。

说完这两个故事,你肯定会以为,这不就是大部分粉红和反贼的心理吗,他们都是被洗脑了,坚定的认为自己的思想就是之前认知的那样,不会根据证据的显示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根据心理学家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其实这样的认知跟证据的真实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你跟观点相悖的一方,直接列事实,将道理,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你在强词夺理,丝毫不会改变他们的想法,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对于反驳一方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没趣。所以,我一直认为所谓粉红和反贼的任何形式辩论都是没有意义的,虽然我自己也做过很多辟谣和澄清谬误的内容,但我也知道,除了让自己爽之外,会让对方更不爽,根本没办法说服对方。

这个在心理学上就叫做「回旋镖效应」或者「逆火效应」,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先卖个关子,留到最后再说。

我们回到西安的例子,姑且先不论这个文章说的是不是事实,辟谣有没有可信度。信的人自然会信,不信的人就算怎么辟谣也不会信的。而且你辟谣的越多,反而会对辟谣者的动机产生怀疑,而坚信自己的判断。

这里就衍生出一个问题,对于公共事件来说,无论左右,如何让对方相信你,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和英国思想家吉登斯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意思是除了自然风险,人类社会面临的技术风险和制度性风险越来越突出。和自然风险不同,技术风险和制度性风险都是人类的决策和行为的后果造成的,简单来说,当今的社会各种问题就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而这样的风险正是在人类在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后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提出这个概念的时机正值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就是人类在经历了科学和生产力大爆炸之后,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感之余,很多时候都忽略了这些大发展带来的风险,而人类在应对这些风险和灾难的时候,往往又显得要么盲目乐观,要么手足无措。从核泄漏到经济危机,再到目前蔓延全球的疫情大流行,都呈现出能力的缺失和制度的缺陷。我们以疫情为例,面对人类近100年的首次非战争全球性大灾害,没有一个国家敢说自己的应对方法是最佳的(除了两个号称当之无愧的民主国家除外)。如果天灾和一些偶然性事件还可以通过金融保险来挽回一些损失之外,那遇上人祸和超过目前科技能解决的问题,就只有靠人类面对这种风险的时候的应变能力和知识储备了。贝克认为,社会风险不会因为个你的阶层不同或地域不同就不存在,它几乎对每个人都是有影响的。吉登斯说,不可能仅仅对风险采取消极态度,风险是没办法进行纪律处分的,所以积极承担风险才是一个良好社会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

我们说回「抗疫」的问题,众所周知,这次疫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风险,而且已经造成过灾难了,且科学界已经承认目前从技术上并没有最好的方法来防范这个风险。中国策略是清零政策,作为风险来说,怎么可能清得了零呢?而这个清零政策的背后,则是体现了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对反对情绪的抵触。结合西安的这次事件,开始我们说了,姑且不论言论制造者有没有别有用心,如果一旦出现和政策违背的声音,就采取反驳和屏蔽的措施,我开始说,信你的人不用反驳也会信,不信你的人就算你说的再有理他也不会信,丝毫不会提升反驳者的公信力,而且还会造成更多的流言和质疑满天飞,因为大家都有属于有利自己的证据再进行反驳,这样做的后果就会加剧对立者的撕裂和不信任。

中国公共管理专家薛澜教授曾经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就提出,这次的疫情对于中国其实是进入现代风险社会的一个「成人礼」,中国必须从整体上直面风险社会的考验,所谓科学防治的背后是包含着科学的风险分析,并依此来确定合理的对策。他特别担心的就是进入到传统的政治动员模式,机械地照搬上级指示,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的风险会更大。比如,何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怎样赋予地方政府的特殊权力,尽可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紧急状态下哪些基本的公民权利是不能剥夺的。在风险的判断上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的判断,应该由多学科专家经过集体讨论,分析研判给出政府的执行策略的建议等等。显然,从中国的目前抗疫政策来看,薛澜教授的担心还是发生了,中国做的仅仅事抗击疫情(清零)本身而已,至于抗疫之后带来的其他综合风险,是根本不能提,也不准提。

对于西方社会而言,我们在开头提到过,为什么每天新增那么多,但官方对于疫情控制越来越佛系,而民众也越来越抵触政府的强制政策?是西方人不作死就不会死吗?

首先,就要说到我们开始讲的「回旋镖效应」,以美国为例,每年的季节型流感会导致上千人死亡和增加数亿元的医疗成本,但还是有不少美国民众相信流感疫苗会导致流感或者疫苗无效的传言,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个谣言,但越是辟谣,反而这些反对疫苗的人会坚定自己不打疫苗的决心。开始提到的两位社会学家尼恩和雷弗勒也通过研究证实过以上观点。

其次,对于疫情本身来说,从发生到现在已经两年时间,从认知饱和的角度和死亡率来说,人们已经觉得它不是那么可怕,全世界人民特别是西方已经从2年前的恐慌慢慢学会了如何与疫情共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越是和疫情共处,才能慢慢的系统性脱敏,产生对抗恐怖的抗体。你越是诉诸恐惧和强制,反而会适得其反。

但是这并不说就没有社会风险了,而政府或者政策的执行者则需要承担这部分风险带来的责任和民众的质疑(谁让你是拿钱办事的人呢?)。那能强制采取行政手段让这些人去打疫苗和隔离吗?至少在西方社会是行不通的,即使他们病了还是要占用社会资源。在大部分中国人眼里包括我自己也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出发,你不能因为这是部分人的个人观念而就忽视这个问题。放在风险应对的角度,就需要政府和相应专家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尊重你的个人自由的基础上,来让这种风险带来的影响最小。所以,民众和政府的矛盾,在某些危机和风险面前,就是必然存在的,你不能忽视它,也没法忽视它。

好了,这一的内容讲的比较硬,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我们提到了回旋镖效应和风险社会两个概念。

回旋镖效应(逆火效应)主要是说,你越是反驳一个观点或者证明一个观点是错的,可能会导致你反驳的对象更加加深自己的固有观点,跟你反驳的证据真实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现在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跟被反驳者的三观、立场、身份认同等都有关系,大脑本身的惰性、惯性,和人们对安全感、确定性和自尊心的心理刚需,让人很难把观点和个人区分开,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会保护自己哪怕是错误的观点。所以,单从辩论和辟谣上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如果你要说服一个人改变他的观点,不妨先容忍他跟你不一致的观点,而不是直接反驳他,可以采取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策略,真相终究会付出水面,愿意改变的人自然会改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愿意改变的人你说什么都不会信。以德服人远远比以理服人有效。

其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量的过剩,必然会导致目前的社会呈现出一种风险社会的特征,人类的经济生活会面临各种天灾人祸,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要学会和风险共存和面对风险。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处理信任和不信任本身也是一个社会风险。公共管理和危机管理是一门复杂又需要智慧的学问,我们还是以疫情控制为例,不同的人就会有有不同的观点,流行病专家从病理的角度出发,可能会主张所有人都应该彻底隔离;临床医学专家可能会认为这种流行病可以有效治疗而不主张严格的隔离;经济学家则认为完全不用隔离,对社会经济影响太大了,只需要个人层面做好防护措施。这个时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协商形成共识,提出政策建议。比如给决策者列出几种政策选择,对于每项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及其出现的概率给出科学的估计,最后由政府做出决策。即使政府的决策错了,一场虚惊也比掩盖真相,让人不知所措要好。如果人们接受 风险社会的概念,也能够认识到这是必要的风险管理成本。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吧,如果你觉得这个视频对你还有帮助话,麻烦帮忙订阅点赞分享支持一下,我是玛力,我们下次见,88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