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有留意澳門學16號Facebook主頁的朋友可能會記得,我們曾轉發澳門唱作人青原和他的樂隊1月6日在珠海「樂坊」的演出信息,此次演出其實是他們巡演的其中一站,也是他們出道以來第一次巡演。借用他們在演出中的原話「我們走出了澳門這座小城,來到了珠海這座大城市」。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第一次有澳門的音樂人開展內地的巡演,但即便不是第一個食螃蟹的人,也肯定是少數作出類似嘗試的人。

事實上,即便是在流行樂壇,兩岸四地中說到澳門歌手,多數人恐怕都會「黑人問號」。獨立音樂就更不用說,懵逼臉的情況只會更普遍。於是抱著好奇心,想看看多少人對澳門音樂感興趣,我去看了青原的演出。然後就有了這篇不專業的樂評。

為了方便各位理解接下來我的「主觀」評價,有必要先簡單介紹一下珠海樂坊是怎樣的演出場地。

中國的搖滾重地歷史上一直在北方,更確切地說是北京。這有很多原因,例如作為首都,資訊最發達,在網絡不發達的年代,最先最容易接觸到歐美的搖滾樂。「野孩子」的手風琴手、民謠唱作人張瑋瑋就曾說過,在他長大的甘肅白銀,流行音樂從北京傳到蘭州,中間就隔了幾個月,從蘭州到白銀則又要過一段日子。

第二,是受眾,搖滾樂手的形象在很長時間和流氓聯繫在一起,屬於不務正業又(被認為是)道德敗壞的一群人。但首都畢究人多,林子多了什麼鳥都有,總有臭味相投想一起墜落的人。所以全國搞搖滾的人都願意到北京找機會,北京也有最多的Livehouse和演出機會。

隨著搖滾樂在中國的受眾增多,在很多省會或較發達的城市也有了自己具代表性的Livehouse,例如南京的「歐拉藝術空間」、成都的「小酒館」、深圳的「B22」等。

在很長一段時間,樂隊巡演不來珠海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一間像樣的Livehouse,這個情況直到「樂坊」的出現才開始改變。也就是說「樂坊」不是普通的酒吧,而是在珠海具有標誌性的一個專業演出場地。

Livehouse可以容納的觀眾人數我估計大約在300-350之間,而願意真金到現場看演出的觀眾人數,是判斷一支樂隊知名度的黃金標準。

去年11月和12月我剛好在「樂坊」分別看了「野孩子」和「舌頭」的演出。熟悉中國搖滾樂的讀者想必肯定知道,兩支都是大牌樂隊,因此到場的人數基本都在300上下。

那知名度差一點的樂隊表現又如何?在更早的5月份,我看了「不速之客」的演出,這支音樂風格像極了Guns’ N Roses的樂隊因為上了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2》,受到的關注度一時大增,到場的觀眾人數大約在50-70之間。

那麼看青原的觀眾又有多少?由下面的圖片可以看到,算上暖場的Cancer Game的四位成員,大約20多個人。

我個人倒不覺得觀眾人數少是一個大問題,在沒有知名度時,看的人只有小貓兩三隻,甚至只有同場演出的樂隊互相友情支持,都是很正常的事。如果音樂確實好,願意看的人未來一定會更多。

因此,更重要的問題是,青原音樂和演出到底質量如何?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去評價。

首先是客觀可以評價的宣傳文案。下面看到是賣票的「秀動Apps」上的文案,我不知道這塊是由演出者還是Livehouse負責,最終呈現的內容,我是覺得不合格的。

原因很簡單,對於多數觀眾,青原的知名度已經不高,文案竟然還能絲毫不做個人簡介,連作為暖場的Cancer Game的簡介都還要更清晰的情況,這是不應該的。即便把文案重心放在專輯上,通過文青風格的文字尋找共鳴,恐怕也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另一項客觀指標則是調音,當然我也無法做專業評價,只是作為觀眾,我認為不同樂器之間的聲音平衡沒做好,鼓聲過大,而吉他和人聲則偏小,影響整體效果。

至於主觀部份,就純粹是我個人偏好了。

《Light Colours》是一張走流行搖滾風格的專輯。而流行搖滾又是所有搖滾風格中在節奏、音階、題材和配器中最沒有辨析度的一種風格。只要旋律夠簡單、動聽易入口,加一點吉他失真和過載,就可以玩。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吸引聽眾有兩種基本的方法。

Spotify都有:https://open.spotify.com/album/3NcUvaWzVN6oJ65zJrFZZZ

第一種是你的音樂有內容和想法,《Light Colours》的歌曲基本上都圍繞生活和夢想,是很春青期的主題,同時也是最容易寫的題材,誰沒有過青春和夢想呀?但越常見的題材就越難想好,中間的差距就反映出能力。

例如你也可以說早期的My Little Airport(MLA)玩的是流行搖滾,如果有澳門樂隊能夠寫出《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社會主義青年》和《I Don’t Know How to Download Good AV like Iris Does》這樣的作品,我會毫不猶豫獻上我的膝蓋。

MLA神曲:社會主義青年

第二種方法是,題材不新鮮,但你有好的技術去實現提升你的音樂。例如陶喆可以說自己玩的是「陶式搖滾」,那是因為他有精妙、足夠抓耳朵的編曲。又或者你有李榮浩的吉他演奏能力,即便是翻唱《愛我還是他》,拍手說好聽的人已經一堆。青原走的也不是這樣的技術路綫。

最後,令我個人很不習慣的是強行進行互動的行為,例如叫觀眾跳起來、拍手還是回答「吉他手帥不帥」之類的問題,都讓人感到很尷尬和幼稚。就像在街上隨便抓人問「我靚唔靚仔?」。當你的音樂足夠有感染力時,觀眾自然就會Pogo起來。

青原有一首歌叫《摘星少年》,有一段歌詞是這樣的:

那是小時候模糊的記億/我嘗到夢想的甜蜜/十里月光興奮不已的好奇心/少年在那最勇敢的年紀/想摘下天上的星/哈雷慧星北斗七星和北極星/全都在手裏
Youtube有歌!

追夢,尤其是在澳門追夢,當然值得鼓勵。但離開舒適圈,也意味要接受外面世界的考驗和危險,它很精彩也很殘酷。放在更宏觀的角度看,某種意義上,青原在「樂坊」的演出像是一個澳門在大灣區未來處境的一種隱喻,留給這座城市和人的時間不多了。

#文章篇數: 8️⃣2️⃣

#Cover Photo: 青原FB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的故事 | 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