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冷面枭雄?花脸奸雄?掰开揉碎,从冉闵一生流年说开去
对于冉闵这位历史人物,部分公众评论有些极端,或黑或白
喜欢的称他为民族英雄,拯救中华文明,不喜欢的,则说他是三姓家奴,手上沾满无辜鲜血,可谓黑白分明。参与讨论冉闵话题多年,和很多朋友都有过交流,笔者发现无论黑还是白,大部分人对于冉闵其实是一知半解,所谓黑白,大部分都是给各种文章中真真假假、颠颠倒倒的冉闵事迹带偏了,最后被裹挟成为黑而黑,或者为白而白的党同伐异。这好么?这当然不好
评论冉闵,无论好还是坏,我们得先知道冉闵是谁,具体做过什么事
了解真实,才能有的放矢,不会被或黑或白的文章裹挟污染。什么是真实?借此机会,笔者根据《晋书》、《资治通鉴》两本史书简单整理出冉闵流年时间并附上针对性个人分析,一方面让大家知道史料记载,另一方面也是对笔者参与讨论冉闵话题这几年的一个自我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录冉闵的原始资料除了晋、资两本书之外,还有《魏书》、《十六国春秋》、《北史》等,不过较之晋、资两书的全面,其它史书记录的比较零散比较少,这里以《晋书》、《资治通鉴》为主
在《晋书》中,冉闵事迹主要集中在石虎载记、慕容俊载记,别的载记、帝纪、传中也有零散记录,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在《资治通鉴》中,冉闵事迹主要集中在98卷、99卷,96卷也有零散记录
如果想了解更多背景,《资治通鉴》建议从84卷开始看,《晋书》嘛,索性看完
以两晋五胡十六国为背景,以公元349年、351年为时间节点,冉闵一生流年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后赵石虎时期(311年-349年)
300年前后,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多个司马家王爷纵横捭阖互相杀伐,战争打了几年,最后东海王司马越赢得胜利,入主中枢,但是,西晋剩下的却是内部空虚以及矛盾重重。这时候,以匈奴、羯、氐、羌、鲜卑族为代表的内附以及未内附诸胡武装,瞄准机会,开始内侵中原腹地,自此时起,西晋大乱
大约311年,羯族酋首石勒击败乞活军陈午部,陈午部称藩。陈午军中,有一12岁少年,名冉良,被石勒看中,让其17岁侄子石虎收为养子,并改名石瞻,石瞻,就是冉闵的父亲。据史书记载,冉家祖先早年是大汉骑都督,世代牙门将,后来石勒建立后赵(石氏赵国,与刘氏前赵区别,史称后赵),石瞻就成了后赵一员勇将,为后赵征战,战功很多,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328年在前后赵战争中战殁
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龙之养孙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内黄人也。其先汉黎阳骑都督,累世牙门。勒破陈午,获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骁猛多力,攻战无前。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
这里乞活军是西晋外围武装,304年,匈奴王刘渊在并州立国,当时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带领麾下军民向东逃难,乞活军最早的班底就是这部分逃难军民。司马腾被杀后,乞活军分裂成陈午部、李恽部等各自发展,最终大都被石勒击败收服
大约320年,冉闵出生
338年,冉闵第一次出现在史书。这一年,后赵攻伐辽东鲜卑失利损失惨重,而当时参战的游击将军冉闵(那时候还叫石闵)却没有损失,带领麾下安然撤退
赵诸军皆弃甲逃溃,惟游击将军石闵一军独全
战后返回邺城,该罚罚该奖奖,石虎奖赏有战功的氐族苻洪,封其为冠军大将军、西平郡公都督六夷军事等。对此,冉闵谏言说:
蒲洪雄俊,得将士死力,诸子皆有非常之才,且握强兵五万,屯据近畿;宜密除之,以安社稷
冉闵是真谏言还是假谏言,暂不去探讨,不过对于冉闵的谏言,石虎并不认可,他说:我正想要苻洪出力,帮我打吴蜀地域,如何能杀?
后赵攻伐辽东失利,当时的东晋执政大臣庾亮瞅准机会做北伐准备,虽然北伐之事并没有得到朝堂通过,但北伐的风声还是传到了后赵石虎耳中,对此,石虎大怒,要发兵教训东晋
339年八月,石虎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步骑7万,攻伐东晋。在这一次攻伐中,冉闵第二次出现在史书,他是夔安的随军将领,具体军职未知。据记载,339年九月,冉闵在沔阴击败晋军,并杀了东晋大将蔡怀。这场战争打的不长,最终夔安大军劫掠一番,迁徙了百姓7000户返回后赵
此战之后冉闵沉静了,一直到十年后才第三次出现在史书
349年,原后赵废太子石宣麾下军队遭到贬斥移防凉州戍边,在移防途中,这部分军队在都督梁椟带领下反叛了,一发不可收。石虎撤掉初期主导平叛的大都督行大将军事的亲信司空李农,换上了燕王石斌为大都督。参与平叛的还有张贺度、张良、冉闵、姚弋仲、苻洪、段勤、刘宁等
晋书:季龙以李农为大都督,行大将军事,统卫军张贺度、征西张良、征虏石闵等,率步骑十万讨之。战于新安,农师不利。又战于洛阳,农师又败,乃退壁成皋
资书:犊遂东掠荥阳、陈留诸郡,虎大惧,以燕王斌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统冠军大将军姚弋仲、车骑将军蒲洪等讨之
在这次平叛中,冉闵军职为征虏,猜测此职位为平叛后升迁,史书记载苻洪的车骑将军职就为战后封赏。不过这样一来和姚弋仲的冠军大将军职又有些矛盾,因为姚弋仲参与平叛时为征西将军(战后军职未动勋职晋升)。史书记载的比较混杂,不计较了
……于坐授(姚弋仲)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大破之,斩犊首而还……虎命弋仲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进封西平郡公;蒲洪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进封略阳郡公
后赵石虎时期史书关于冉闵笔墨不多,就338年、339年以及349年平叛梁椟零散三次。不过对于石虎时期冉闵作为,史书倒是给了一个概述总结:
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拜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以上是冉闵在石虎时期流年情况
对于冉闵在石虎时期经历,很多白色观点会下意识回避,而黑色观点又会重点刻画,这就导致更多的读者朋友陷入理解偏差。所谓眼见不一定为实,看史书,要学会分析,毕竟史书不是小说,历史人物也不是小说中角色,历史要复杂的多
比如通过上面摘录的史料,若从小说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冉良、冉闵父子为后赵效力,深受石勒、石虎器重,但事实真的如此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史书中有三件事可以综合起来看:其一,冉家魏郡内黄人,世代牙门;其二,司马腾是魏郡温县人,在履职并州之前,任魏郡太守;其三,乞活军是司马腾麾下流民军。从一二两点可以看出,冉家和司马腾既是世交也是同僚,结合第三点,说明冉家在乞活军中地位举足轻重
史书还有记录:311年乞活军陈午部称藩,冉良被石勒看中,当了石虎义子。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当年冉良12岁,石虎也只有17岁。让12岁孩子给17岁孩子当儿子,合理么?不合理。再如,在石勒军中,冉良征战多年,军职是左积射将军,勋职西华候。左积射将军听起来很厉害,但这就是一侍卫官。被石勒石虎带身边的高爵侍卫官,要么是心腹亲信,要么是防着什么放在眼前看着,想一想,冉良属于哪种呢?
所以冉良大概率是乞活军称藩的质子,有质子这层身份,就都能解释的通了。而石勒之所以收冉良,也是为了让乞活军更好的为他效力。这也能说明石虎时期的冉闵,为什么是北中郎将以及游击将军——这两个军职是放大的侍卫官,一样是放眼前看着
史书中所谓的抚之如孙,确实是恩宠,但终石虎一朝都不给冉闵独自统兵权,即便冉闵勇力绝人善谋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339年,冉闵随军打东晋大概率是石虎想看的投名状
思考,冉闵若不打,行不行?
第二个阶段,后赵诸帝时期(349年-350年初)
349年四月,石虎病危,威压中原二三十年的巨头即将逝去,有道是人亡政息,又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石虎时期受损以及受益的各方集团,都在积极准备,准备在下一政权中获得更有利的待遇。为此,各方合纵连横,不在藏着掖着
赢得最初胜利的是皇太子一系,以太子石世为纽带,皇后刘氏、镇军张豺、太尉张举等抱成一团,乘着石虎病危矫诏赐杀了燕王石斌,放逐了彭城王石遵。石虎死后,石世顺势登基,太后刘氏临朝,张豺晋级为宰相,开始清理政敌势力,兵围乞活军驻地上白
此时,氐族苻洪、羌族姚弋仲、鲜卑段勤、匈奴刘宁以及冉闵诸人团结一起,鼓动石遵争夺皇位,他们说:
殿下长而且贤,先帝亦有意于殿下矣。但以末年惛惑,为张豺所误。今上白相持未下,京师宿卫空虚,若声张豺之罪,鼓行而讨之,孰不倒戈开门而迎殿下者邪
349年五月,有了各方势力的强力支持,石遵在李城起兵,冉闵为先锋。大军一路顺风顺水,张豺兵马闻风而降,几乎毫无波澜,一直行军到邺城,而邺城守军也是欢呼。就这样,石遵取代了石世,成为后赵皇帝;太子石世一党被清洗,核心纽带石世、核心人物张豺以及太后刘氏等被诛杀,太尉张举归于石遵;其余石冲、石苞等石家起兵王爷要么被收服要么被镇压……
石遵入主邺城,大局已定,本来团结一起的各方势力,内部连续发生两件大事
一件是氐族苻洪被排斥,罢掉了都督头衔,苻洪因此出走坊头;另一件为石遵与冉闵之间摩擦,石遵取得帝位后,并未履行诺言立冉闵为太子,而是立了燕王石斌儿子石衍,冉闵被封为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内部纷争再起
这两件事,都涉及到了冉闵,史书记载了两句话:
(冉闵劝谏石遵)蒲洪,人杰也;今以洪镇关中,臣恐秦、雍之地非复国家之有。此虽先帝临终之命,然陛下践祚,自宜改图
(石遵许诺冉闵)努力!事成,以尔为太子
两件事发生时间先后顺序不得而知,不过从这里也能看出石遵集团内部其实并不和谐,他们各有各的需求,聚在一起仅是抱团取暖,等干掉共同的敌人,内部分裂是早晚的事情
其实,石遵表现的不错, 不乏帝王平衡之术,就内部权力分配而言,石遵可谓面面俱到
打击苻洪,也仅仅去除苻洪都督头衔;封立的太子,是燕王儿子(燕王是石虎末年群臣推荐的两大太子人选之一,也是平定梁椟叛乱时统帅);虽未依诺封冉闵为太子,但也给了冉闵军政大权;诸兄弟如石鉴、石苞、石冲、石琨则分别占据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职位……
如此,若把冉闵当成后赵统治阶层人员,那他反叛后赵其实应该属于忘恩负义,就像蔡东藩说的那样:
彼闵蒙乃父之余荫,受石氏之豢养,予以高官,给以厚禄,大马犹知报主,闵犹人耳,何竟不顾私恩,对宠我荣我者而反噬之?
只是,冉闵是不是单纯的后赵统治阶层人员呢?并不是,否则其父冉良不会是左积射将军,早年也不会以12岁之龄被安排成17岁石虎儿子,冉闵大概率是后赵内部晋人利益体现
石遵可以平衡权力分配,但石遵没办法调节后赵日渐尖锐的胡汉矛盾,毕竟石遵权力来源于后赵石家,来源于羯族,来源于石勒设置的国人制,而其权利来源和汉家利益是相悖的。石遵登基后,平衡了内部权力,对于后赵百姓政策,并未作出改变,仍然是苛政高压
史书有佐证:
秦王健分遣使者问民疾苦……宽重敛之税……凡赵之苛政不便于民者皆除之(石遵若除苛政,不会有苻健事情)
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石遵若废苛政,冉闵行为则是后赵国家行为)
349年十一月,石遵和冉闵之间矛盾极度激锐,在石鉴的暗助下,冉闵先下手为强,劫持李农等联合杀掉石遵。石遵临死前,说:
我尚如是,汝等立鉴,复能几时
石遵死,石鉴登基,冉闵晋级为大将军、武德王,李农晋级大司马、录尚书事,郎闿为司空,刘群(刘琨儿子)为尚书左仆射,卢谌(晋武帝女婿)为中书监,此时,后赵朝堂差不多由冉闵团队主导。不过,就像石遵说的”我都不行,你们行么”那样,石遵平衡不了后赵胡汉矛盾,冉闵团队一样也平衡不了(为了缓和后赵日渐尖锐的胡汉矛盾,冉闵团队都尝试了更改国号,以及给石鉴换姓,不过,效果却使矛盾更加激化)
很快,驻扎在襄国的新兴王石祗联合姚弋仲、苻洪等外在六夷酋首起兵攻邺城。而邺城内部,冉闵也遭到多次伏击,比如石苞、石成、石启、石晖等后赵诸石,还有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龙骧孙伏都等后赵重臣。在最后一次击败由孙伏都组织的3000羯士伏杀后,冉闵团队囚禁帝主石鉴,矛盾激化至后赵内战大爆发边缘,邺城不满冉闵做法的大量官员勋贵等撤离
太宰赵鹿、太尉张举、中军张春、光禄石岳、抚军石宁、武卫张季及诸公侯、卿、校、龙腾等万余人出奔襄国
流传许久的杀胡令,就发生在此间,大约349年十二月或者350年一月
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
关于杀胡令再多说几句,这个命令其实为不得已,冉闵团队最初想法是“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可是,下达放开门禁任人来去命令后,“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我们知道消息传达需要时间,老百姓赶路也需要时间,方圆百里赵人皆入城所用的时间完全足够城内胡羯撤离,可胡羯并未撤离,而是徘徊在邺城以及周边。以当时矛盾之尖锐,要么杀,要么被杀,冉闵团队选择了杀……
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亲帅赵人以诛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馀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其屯戍四方者,闵皆以书命赵人为将帅者诛之,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有朋友认为冉闵的杀胡令是不分胡汉乱杀,造成汉人也滥死一半,这个观点其实是错的。估计该观点来源于史书记录的“高鼻多须滥死者半”,笔者早期,也犯了同样错误。后来多翻了几遍史书,发现高鼻多须深眼眶是羯族特征,石勒当年还说他儿子长的不像胡族。为了验证,和几个朋友抽了时间,专门在超市和学校门口观察,看看能数多少个高鼻梁出来,结果一千个人里面只有个别疑似,高鼻多须压根就不是汉家特征
综合来说,杀胡令实质是杀羯令,这个命令让很多不是羯族的胡族,因为有高鼻梁大胡子特点,也遭到无辜杀戮。白寿彝版《中国通史》对此持有的观点差不多,说的比较隐晦:
屯据四方者都承冉闵意旨大杀羯人,高鼻子黄胡须多有滥死者
杀羯令后,冉闵团队彻底掌控了邺城,后赵分裂成代表汉家利益的邺城政权以及代表胡族利益的襄国政权两个部分,大战争爆发了
以上是冉闵在石虎死后,后赵诸帝时流年情况。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冉闵的转型期,在后赵这个国度中,冉闵从棋子变成棋手,从幕后走向前台,厚积薄发,赢得多头博弈,最终成为规则制定者
有人说,冉闵造反是为权势,若是石遵当年信守承诺,冉闵不会造反;也有人说冉闵杀羯,是因为“胡不为己用”,要是能为己用,冉闵不会杀羯,所以冉闵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其实,大家可以反向思考,为何石遵要毁诺,为何胡不为己用?其根本原因,是冉闵所作所为不代表胡族利益,冉闵的权力基础不是胡族,如此,在思考,冉闵真的都是为自己么?
已故史学家高敏先生在他的《试论两晋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文中,对于此次事件是这么说明的:
冉闵这次发动的杀胡之举,确是前后赵统治者对于汉人实行民族奴役政策达三十余年所造成的恶果的总爆发。尽管冉闵采取这种的不分阶级、不分老幼男女的滥杀,也同样会在少数民族心中造成恶果,但作为当时汉人反抗民族压迫和民族奴役的斗争,却有其必然性,因为它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三个阶段,冉魏发展期(350年春-351年春)
350年闰月,冉闵团队废杀石鉴,杀石虎遗孙三十八人,尽灭邺城石氏,然后以邺城为都城,建立魏国,史称冉魏。远在襄国的石祗听闻石鉴被杀,亦登基为帝,继续后赵政权。后赵内乱演变成两大政权之间的杀伐,这近似统一北地的后赵本身,算是亡了
两个政权建立初始,对于原后赵各方势力都发出诏令,大体上胡族归入襄国,汉家归入冉魏
(冉魏)遣使者持节赦诸屯结,皆不从;石祗闻鉴死,僣称尊号于襄国,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
大体如此,不过也有一些胡族归入了冉魏,比如并州胡麻秋、巴氐王泰等。这麻秋比较倒霉,他执行冉闵命令清除洛阳军中羯人后,带军回归邺城,半路上让苻洪击败俘虏,后来假装投降,在酒宴上下毒毒杀苻洪,自己也赔了进去
冉魏早期比较弱,只有四十八人给冉闵上尊号,当年石虎登基时,有五百零九人给其上尊号,毕竟后赵本身是胡族政权由胡族主导,这也导致冉闵团队初期很困难,兵少将寡。350年一月,面对襄国政权7万大军围困邺城时,冉闵只率领1000骑兵与其对抗
汝阴王琨及张举、王朗帅众七万伐邺,大将军闵帅骑千馀与战于城北;闵操两刃矛,驰骑击之,所向摧陷,斩首三千级,琨等大败而去
后来随着各地兵马汇聚,冉魏可用人手越来越多,除了倒霉如麻秋,其他支援人马陆续击败阻截,汇聚到了邺城
初期,冉魏对抗后赵襄国时通知了东晋,派人临江传话,说:逆胡乱中原,今已诛之;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不过对于冉魏邀约,东晋并没有派军响应,反而打了冉魏的合肥,迁其百姓而还。立国初始,冉魏过的比较艰难,四面皆敌
350年四月前后,冉魏内部发生一件大事,冉闵杀了冉魏二号人物李农
魏主闵杀李农及其三子,并尚书令王谟、侍中王衍、中常待严震、赵升
史书中并未给出冉闵杀李农原因,这就给后来读史人带来很多困扰,为何要杀李农?即便是卸磨杀驴,时机也不对,结合上下史书记载,个人观点:李农背叛冉魏导致被杀,可能性最大
原因一
李农大约从336年起就是后赵司空,兼职照顾后赵国师佛图澄以表示石虎对佛图澄重视,339年军职升任征东将军、使持节,主导后赵对燕战争;349年任职后赵大都督行大将军事,负责指挥平叛梁椟;348年,石虎还和李农商议立太子之事
由此可见,李农不仅是后赵重臣,还是石虎绝对亲信
……主者唱大和尚(佛图澄),众坐皆起,以彰其尊,又使司空李农旦夕亲问……虎以抚军将军李农为使持节、监辽西、北平诸军事、征东将军、营州牧,镇令支……(石虎)乃与张举、李农定议,令公卿上书请立世为太子……赵主虎以李农为大都督、行大将军事,统卫军将军张贺度等步骑十万讨之……
原因二
冉闵杀石遵,虽然有李农参与,但史书也记载李农参与是冉闵劫持,杀石遵,不是李农本意。既杀了石遵,李农不得不加入冉闵阵营,由于被逼加入,李农立场并不坚定
鉴出,遣宦者杨环驰以告闵,闵遂劫李农及右卫王基,密谋废遵
有朋友说,李农是乞活军统帅,一些专业史学书籍也有类似观点。不过,史书上关于李农和乞活军有关,只有一句记载,那是关于石虎死后石世继位,张豺和刘太后要杀李农,李农跑乞活军驻地避难反抗的事
豺与张举谋诛李农,而举与农素善,以豺谋告之。农惧,率骑百余奔广宗,率乞活数万家保于上白。刘氏使张举等统宿卫精卒围之
这并不能说明李农是乞活军统帅,以李农军职以及在后赵资历,乞活军听其指挥完全没有问题,乞活军也是后赵军事力量,相比较李农,冉闵出身乞活军为明确记载
原因三
如果冉魏强大,李农估计不会有背叛之心,但是对比襄国政权的“”诸六夷据州郡拥兵者皆应之,冉魏是”赦诸屯结,皆不从”,估计这时候,李农对冉魏政权走向开始悲观,勾连襄国大军(四月,襄国汝阴王石琨十万大军伐魏),做了一些背叛冉魏之事,从而导致被杀
事实上,李农虽然是二号人物,但李农被杀,并没有引起冉魏动荡,反而赢得襄国围剿胜利,开始由守转攻
350年六月,冉魏卫将军王泰主动迎击,击败石琨以及襄国镇南将军刘国十余万大军
350年八月,冉魏汇聚大军二十万,于仓亭大战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等诸胡联军,俘虏无数战果辉煌,此战之后冉魏和襄国攻守易形,冉魏势力达到巅峰
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这时候有乡野大贤名辛谧以死劝告冉闵归于东晋,不过冉闵并未理会,而是继续和襄国交战。如果冉闵此时投靠了东晋,估计冉闵后续发展和桓温差不多吧,后世文人骚客也会传唱一些冉闵事迹,类似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等,只是后赵襄国政权或许会延续很久
“君王功以成矣,而久处之,非所以顾万全远危亡之祸也。宜因兹大捷,归身本朝,必有许由、伯夷之廉,享松乔之寿,永为世辅,岂不美哉",因不食而卒
350年十一月,冉闵精兵十万兵围襄国
在兵围襄国时,冉魏内部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冉闵册封自己儿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并在归降胡人中挑选1000人作为冉胤侍卫,为此,还杀掉了劝谏的光禄大夫韦謏及其儿子伯阳。当时韦謏劝谏:
胡、羯皆我之仇敌,今来归附,苟存性命耳;万一为变,悔之何及!请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
劝谏之语对不对呢?个人认为没有问题,但是,说的时机不对,地点不对。要说后赵诸胡尤其是羯族,投票表决最恨谁,估计冉闵会高居榜首,可即便这样,冉闵仍然给儿子配了胡人卫队。为什么,因为当时在围困襄国,冉闵意志很明确,分化瓦解襄国政权,尽快澄定天下恢复民生。为此,宁愿给儿子配上了胡人卫队,把儿子置于危险之地。儿子都这样了,韦謏又算什么?
闵志在绥抚,锐于澄定,闻其言,大怒,遂诛之,并杀其子伯阳
其实韦謏也不是什么好人,晋书儒林传中有他的描述。韦謏在匈奴前赵时,为刘曜黄门郎;在羯族后赵时,为石虎太子太傅京兆公;在冉魏时,为冉闵光禄大夫,服侍三朝三族多代帝王,都是近臣。虽有才能,大奸似忠,史书对其品性评价是:謏性不严重,好徇己之功
韦謏,字宪道,京兆人也……仕于刘曜,为黄门郎。后又入石季龙,署为散骑常侍,历守七郡,咸以清化著名。又征为廷尉,识者拟之于、张。前后四登九列,六在尚书,二为侍中,再为太子太傅,封京兆公……至冉闵,又署为光禄大夫……謏性不严重,好徇己之功,论者亦以是少之……
也有观点认为,冉闵册封自己儿子为大单于,采用的仍然是前后赵遗留下来的胡汉分治体系,并没有改变什么,属于蛇首两端。这观点确实有些道理,但是当时环境如此,避免更大的损失,胡汉分治是最好的方法,而且作为主导的是冉魏,冉魏并没有利益损失
自刘渊立汉到石虎末年,近五十年间,两赵迁徙了太多的胡族部落入中原,和中原百姓形成事实上的村、落混居,而这些迁徙胡族又没有经过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如何治理?只能一步步来,事实上北地直到北魏拓跋珪后期才着手离散部落编户齐民,孝武帝时期才卓有成效。当年,东西两晋采取的是同样的胡汉分治,西晋在310年前后册封段务勿尘为大单于,东晋在349年、351年,先后册封慕容俊、姚弋仲为大单于……
兵围襄国,打了差不多四个月,期间石祗一度想以退位称王为条件,让冉魏退兵,不过冉闵并不答应,石祗无奈之下派出使者向燕国求救,冉闵同样派出了使者阻挠燕国发兵
总体来讲,350年是冉魏一个发展年,渡过最初的襄国政权围剿后,冉魏或驱逐或收服境内胡族各部,建立较为完善的政权体系,地域也随之不断扩大
第四阶段,冉魏没落期(351年-352年秋)
石虎死后,后赵各方势力内乱时,远在辽东的鲜卑慕容氏准备精兵二十万,秣马厉兵,等待时机,期间也有过试探性进攻,侵占后赵幽州部分区域
是时石季龙死,赵、魏大乱,俊将图兼并之计,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慕容垂为前锋都督、建锋将军,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
随着襄国求救使者到来,慕容鲜卑认为时机已到,发兵南下,兵出三路:慕容恪向中山进军,慕容评向鲁口进军,大将悦绾领兵3万去襄国救援
351年三月,冉魏于襄国对决石琨、姚襄、悦绾救援兵马以及石祗四路十余万大军,此战冉闵败溃,损失大军十万,冉魏随军朝堂百官一战而殁
魏兵大败,闵与十馀骑走还邺。降胡栗特康等执大单于胤及左仆射刘琦以降赵,赵王祗杀之。胡睦及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中书监卢谌等并将士死者凡十馀万人
襄国一战为转折点,冉魏失去了大部分区域控制权,战争侵入民间,北地胡汉百姓互相杀掠,大逃亡,冉魏由盛转衰,再也没有了机会。大军损失还好,但连接各地的中枢指挥系统覆灭让冉魏回天乏术,毕竟根基太弱,时不我待
于是人物歼矣。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襄国援军到达前,冉魏分兵拦截,都战败,之后内部有两个思路:一个以卫将军王泰为代表,打算固守营盘,寻机而出,避免腹部受敌;另一个以道士法饶为代表,说天命杀胡,应主动出击大军压上。最终,冉闵选择了主动出击,战后,冉闵杀了道士法饶父子……
351年四月,冉闵回到邺城,倾城一战击败襄国七万追击大军,一路追击,斩杀三万余人,迫使大军主将刘显投降,刘显回襄国后杀石祗等襄国高层十余人,后赵襄国政权自此而亡
刘显估计是匈奴刘渊族人,因此次战功,冉闵封其为大将军、大单于,不过刘显并未归心,之后以襄国为都城,背叛冉魏自立为帝,最后让冉闵攻陷襄国……
攻陷襄国覆灭刘显,是冉魏战败之后难得的大战果,但是冉魏真的不行了
北面慕容大军攻陷了幽州、蓟州、已到冀州,渤海郡、常山郡、中山郡、赵郡等,都被攻克;南边冉魏的徐州刺史、兖州刺史、荆州刺史、豫州牧等都连人带地投靠了东晋,还有天下精兵出三河的三河之地也连人带地投了东晋;西边投靠前秦的,估计也有不少
八月,魏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荆州刺史乐弘、豫州牧张遇以廪丘、许昌等诸城来降;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以其地来降
上头这段引文是说冉魏的分崩离析,不过也侧面说明冉魏上升期地域还是蛮大的 ,并不像有观点认为的很小。猜测冉魏巅峰期地域包括幽州、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山东、陕西山西估计也有些地。当然,这些地域说全控制也不对,毕竟这些地方属于后赵石国,后赵分裂成襄国和冉魏,这些地方也是战场,随着襄国逐渐战败,这地方应该是归入冉魏势力范围
也有观点认为徐州刺史、荆州刺史等地域官职,属于遥领,这些相应官员并没有上任,所以冉魏并没有多大,实际控制区域也就邺城周边。古代确实有遥领这回事,不过在史书上还记录了两点可以当侧证,证明冉魏不小:一条是350年五月,东晋庐江太守袁真攻冉魏合肥,这合肥是安徽吧;另一条,记录冉魏巅峰期兵力30万,30万人马今天看来并不多,但在当时那个年代,东晋调集的桓温兵和殷浩北伐兵加一起,也没有20万,30万兵马需要足够地盘和人力支撑的
352年四月,覆灭刘显的冉闵,未听从手下避其锋芒建议,带领麾下八千余人,在廉台和慕容恪决战,十战十胜,然兵力悬殊过大,最后一战全军覆没。冉闵本人杀穿重围,座下战马力竭摔倒,被追上的燕军擒拿,之后送到了慕容俊面前
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
352年6月1日,儿童节这一天,冉闵被杀于龙城遏陉山。被杀前,冉闵和慕容俊刚见面时,两人有段对话,慕容俊说:你一个奴仆下人,为何敢称皇帝?冉闵回答:天下大乱,你们这些人面兽心的夷狄,都想着谋逆篡位,我堂堂中土英雄,为何不能当皇帝?
俊大赦,立闵而责之曰:"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冉闵战败,燕国大军围困邺城,三个月后,邺城守将开门投降,部分大臣自杀殉国,冉魏灭亡。当年十二月,慕容俊遣使者祭祀冉闵,追谥其为武悼天王
史料记载,慕容俊祭祀冉闵,是因为杀掉冉闵之后,龙城五个月没下雨,还有蝗灾,认为是冉闵作祟,祭祀完,当天大雪。作祟一说,我们今人看来,属于笑谈迷信,有学者分析:冉闵在北地得人心,慕容俊之所以祭祀冉闵,是为了安抚百姓便于统治
辛卯,燕人斩冉闵于龙城。会大旱,蝗,燕王俊谓闵为祟,遣使祀之,谥曰悼武天王
在燕军围困邺城时,史书还记载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后世一些人对冉闵评价走低。什么事呢,就是邺城被围困期间发生大规模吃人事件,城内吃光了石虎时期的后赵宫女
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
虽然是史书记载,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先看一下什么是故赵宫人
大约在346年前后,石虎征发劳役二十六万人修建洛阳宫,本着有乐同享原则,石虎设置女官分配自己内宫、太子东宫以及遍布后赵的七十余公候国宫,这批女官有三四万人,都是征召(劫掠)自民间的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女子,很多家庭妻离子散。这批女官,就是故赵宫人
发诸州二十六万人修洛阳宫……增置女官二十四等,东宫十二等,公侯七十馀国皆九等,大发民女三万馀人,料为三等以配之;太子、诸公私令采发者又将万人。郡县务求美色,多强夺人妻,杀其夫及夫自杀者三千馀人……
这批宫人哪里去了呢?可以想象,乱世之中,绝大部分结局不会很好。在后赵公候国中的,估计有的早已死去,有的随着后赵以及冉魏覆灭,被乱军劫掠;在邺城以及行宫的,估计有的被冉闵分配给了军中士卒,有的释放回家,最终避免不了被劫掠……
闵既为都督,总内外兵权,乃怀抚殿中将士及故东宫高力万余人,皆奏为殿中员外将军,爵关外侯,赐以宫女,树己之恩
至于吃没吃,邺城大饥,人相食,总有一些被吃了
以上连同石虎篇、诸帝篇、以及冉魏上篇,计四个阶段,大约就是冉闵的一生
如何评价冉闵,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
评价一个人很难,尤其是争议人物,即便完全掌握那段历史
其实,在古代,史官心中的冉闵也并不一样,写《晋书》的,偏向冉闵是英雄,房玄龄对冉闵尚认可;写《资治通鉴》的,偏向冉闵是枭雄,司马光对冉闵不友好
举几个例子,相同场景,在两书中的不同描述
第一个,冉魏上升期,关于冉魏执政、发展
晋书记载
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资书记载
闵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钲鼓绵亘百馀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也
相比于房玄龄的实诚,司马光改了《晋书》几个字,删掉了大半,这一删不大紧,若只看《资治通鉴》不看《晋书》,顶多就认为冉魏强,不会认为冉魏好,看《晋书》则会认为冉魏又强又好
第二个,冉闵在杀光禄大夫韦謏时
晋书给出的解释
闵志在绥抚,锐于澄定,闻其言,大怒,遂诛之,并杀其子伯阳
资书给出的解释
闵方欲抚纳群胡,大怒,诛謏及其子伯阳
都是杀韦謏,两书展现冉闵的思想高度完全不同:晋书中,韦大夫死于牺牲,帝主为了天下早日太平;资书中,韦大夫死于出卖,老大为了多收几个小弟
第三个,冉魏使臣常炜出使燕国,慕容俊问冉闵如何能称帝?
晋书记载的使臣回复
天之所兴,其致不同,狼乌纪于三王,麟龙表于汉、魏。寡君应天驭历,能无祥乎!且用兵杀伐,哲王盛典,汤、武亲行诛放,而仲尼美之。魏武养于宦官,莫知所出,众不盈旅,遂能终成大功。暴胡酷乱,苍生屠脍,寡君奋剑而诛除之,黎元获济,可谓功格皇天,勋侔高祖。恭承乾命,有何不可?
资书记载的使臣回复
汤放桀,武王伐纣,以兴商、周之业;曹孟德养于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氏之基。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问
都是登基称帝,在房玄龄看来,冉闵救民水火,功高盖世,称帝是众望所归;司马光则不然,他认为冉闵为帝,是天命使然,运气好……
两个古代史学界大人物都如此,何况今天的我们?如何评价冉闵,依照自己的三观、立场、教育水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最后,附上范版《中国通史》一句引文,作为笔者自身观点:
在这一期里,中原地区相继为前燕前秦两国占据。两国看到匈奴人羯人的覆没,对汉族人的压迫不敢再那样露骨,战争也减少了,疲惫已极的汉族农民得到短期的休息,比起第一期来,黄河流域多少安静了一些
冉闵灭后赵平羯胡,有大功勋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