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在《澳門的人才引進政策有什麼問題》上篇中篇中,我已經分別討論了澳門現行技術移民政策和人才引進政策的政策文本各自存在什麼問題。

在下篇中,我則嘗試跳出澳門,看看中國的情況,帶出一個更宏觀的問題─光有人才引進政策,可能還不足夠吸引人才到來。

中國作為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人才乾枯」的問題同樣存在

道理其實很簡單,人才有的是能力,不愁找不到好的工作,人才的一大特點因而是流動性。在當下知識型經濟的全球競爭下,所謂的「人才乾枯」(brain drain)就成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中國作為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人才乾枯」的問題同樣存在。由於地方官員的晉升和經濟發展有著直接的關係,這是為何人才引進大戰會不時在不同省份之間展開的原因。

在2018年一篇發表在《Applied Geography》的研究,研究者就通過構建一個包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的成員的數據庫,再根據這些人才在1980至2016年間的工作職位變動來考察人才的區域間流動。

在這份8,151人的名單中一共有718次職位變動。其中274是省內變動,444次則為跨省變動。由上面的兩張圖片可知,人才流動的基本趨勢是由西部和中部省份流動到東部省份,同時東部省份有非常多的省內流動,集中在高校之間。像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和天津五個省市更是只有人才淨流入。

人才集中流入到東部省份當然是因為這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能夠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工作職位和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但對於已經成家立室的人來說,他們還會進一步考慮伴侶的工作機會和子女的教育醫療配套等一系列問題。這些方面東部發達省份有著更加明顯的優勢。

在另一篇2021年發表於《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的文章,作者對深圳通過「孔雀計劃」引進的人才進行訪談,也得到類似的發現。「孔雀計劃」把人才分為A、B和C三類,進行對應的資格認定和奬勵。

例如下圖就是最高級別的A類人才的資格要求,對於這種級別的人才而言,深圳的吸引力並不在於高校科研環境,因為無法和北京和上海等地的高校相比,但在產業政策和供應鏈上有優勢。

結果是他們雖然在發表論文時注明接受了深圳政府的資助,卻不太會真的在深圳長期居住,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多時間指導深圳本地年輕的研究者。

作者同時發現這類人才對於城市的文化設施(例如博物館、演奏廳)和國際學校有著更高的需求,這些方面堔圳均不及北京和上海,成為了城市吸引力上的「軟肋」。

然而對能力較低的C類人才而言,深圳卻是不錯的選擇。除了給錢的金額可觀外,深圳是中國一綫城市(北上廣深)中,對外來人口最包容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兩個結論。

首先,人才引進並不容易,他們的能力決定了他們可以全球流動,意味著想引進人才的城市要和全球其他城市進行競爭。

第二,人才引進政策不能只考慮人才,因為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只有同時滿足其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才能提供足夠的吸引力。

也就是說人才引進政策不應該是一個單一政策,而是一系列政策組合。

考慮到政策設計本身的不足和澳門對外來人口的制度不友好和生活上不便和乏味,不禁為澳門的《人才引進制度》前景抹一把汗。

#文章篇數:8️⃣8️⃣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的故事|✅ 文章目錄|✅ 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