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府对话,并答复网友的问题
一、与国家民委对话,汉族该不该有汉族意识?
CCTV10播出一个节目讲服饰变化的,主持人针对满清搞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变服”的时代背景,竟然说:“客观来说,清代服制的变化,从衣着的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分析,清代服饰的变化是时代前进的产物,它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见第九分钟:http://www.tudou.com/v/uiijCR0LB9M)
可以想见类似观念对待少数民族会是怎样的光景。这就是当今的民族政策,只有少数民族可以有民族感情,汉族人不许有民族感情,讲了就是大汉族主义,穿了汉服就是大汉族主义。在官方和主流媒体来看,汉族根本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群普通中国人。
何为普通中国人,就是和“外籍归化人士”身份感一样的中国人,这类中国人只有国史没有民族史。官方认为其国史在近代以前是“版图中国史”,是现今中国版图内的所有民族,所有政权的总和。普通中国人必须以淡然的态度面对各政权和各民族在历史上的纷争,不能偏但一方,不能对一方同情,也不能把自己归属于其中的一方,更不能认定自己是一方的传承。普通中国人讲民族感情可以,只能从近代史讲起,从近代史“中华民族诞生”的那一刻讲起,讲讲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讲讲“中华民族”的民族豪迈去萌发爱国主义豪情。既然不把汉族当作民族,仅仅是普通中国人,就不该以汉族的名义讲“法”,讲“权益”,讲“政策保护”。汉族不被容许有民族感,不能宣扬民族历史,更不允许以历史上汉人的传承身份来说是非讲道理。
所以,对于“剃发变服”这类历史悲剧根本无处讲理,无法律可以讲理,也无必要讲理。
然而,少数民族却可以,比如阎崇年悍然以满族史的视角在央视讲“明亡清兴”,乐见满洲的兴起,漠视普通中国人的苦难。又比如这首《八旗随想》就是民委选送到青歌赛的。
《八旗随想》
苏子河流淌着满族的源泉,
赫图阿拉把羽箭射向高天,
篝火燃亮的启明星,
马背上的大辫子,
就是那麽曲曲弯弯,
就是那麽曲曲弯弯。
沈水河荡漾着前清的光环,
盛京城依旧远古的呼唤,
东方催征烈马,
如火的日子一往无前。
淳朴善良勤劳果敢的祖先,
美丽辽阔神奇迷人的故园,
遥远的八旗镌刻着踏风破浪的骁勇,
古老的单股所说着苍凉悲壮的呐喊。
你令我思绪万千,
魂牵梦绕,
你就是我的灵魂,
我的永远,我的永远,我的永远。
满族歌手炫耀他们的征服史,征服的对象首当其冲就是汉族,这自然不会让人愉快,而一旦有人表示反感,则被媒体冠以“狭隘的汉民族主义”的帽子。因为这就是站在汉族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了。
这当然不公平,要么大家都以民族身份来讲话,各民族平等,要么大家都以普通国民来讲话,人人平等,而现在则是以民族对公民,以法律、政策保护下的民族对普通公民,形成的不仅仅是事实上而且是名义上的不平等。
所以,既然你们一直在致力于民族平等,那么请问汉族是否也应该拥有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你们天天鼓吹的民族平等为何不包括汉族?
二、与外交部对话,“版图中国论”根据何在?
06年,联合国庆祝“蒙古国”八百年,中国驻蒙大使高树茂在庆祝仪式上说:“成吉思汗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既然我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就要共同发展。”
不幸的是,他被蒙古媒体列为最不受欢迎的外国人之一,说这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既然中国在联合国已经承认了蒙古国作为民族国家有八百年的历史,却非要把蒙古国的历史算作中国的历史。因为中国有蒙古族,就要把成吉思汗列为中国人的祖先,那么,中国有俄罗斯族,就要把彼得大帝也算作中国人,有朝鲜族就要把李舜臣算作中国人?外交部早就在国际上承认古代蒙古、越南、朝鲜、日本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都是民族国家,为何惟独不认为古代中国也是民族国家,还坚持荒谬透顶的“版图中国论”。按这种理论,从炎黄开始到康熙年间四千余年,这么长的一段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外战只有内战的国家,既没有民族英雄也没有汉奸。蒙古打中国是内战是统一,统一神圣;而中国打蒙古是侵略,侵略可耻。这岂不是抽完左脸抽右脸?
三、与教育部对话,该不该在中小学设民族团结课?
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设民族团结课,要求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小学五、六年级要开展民族常识教育。
这项决定是荒谬愚蠢的,让孩子们在学校中就承担民族问题的压力。如此荒谬,只会南辕北辙,起到相反的效果。
其一、这条举措最愚蠢的地方在于:将学生从小就灌输民族意识,区分张三、李四的民族成分,明确其归属感。从此,学生小小的心理上就种下了你我之分,民族之分。
有了划分,就有了比较。就有了好坏优劣之分。就以汉族为例,汉族人的民族意识向来是最差的,但是由于这种民族教育,必然萌发汉族人的民族心理,不论好坏,必然产生对其他非汉族学生的差别乃至歧视心理。教育部怎能保证此类教育能消灭人们的民族歧视心理,不萌生民族优越心理?这种意识扎根之后,当孩子们有了矛盾,发生冲突时,这种意识立刻反映上来,小孩子见识浅,话又没轻重。很容易说出“你们汉族如何如何”,“你们汉族都是这个样子。”之类的民族敏感话题。这反过来更激发了双方的民族对立情绪,会牵连更多的学生按民族分派干仗。一旦把民族问题挑起来,连学校都难以处理,学校很快就成了民族问题的火药桶。
一个教西藏班的老师说:“在学校里,汉藏学生比较少见有个人友谊。因为国家对少数民族有保护的政策,要是发生争执,肯定是偏向少数民族的。学校和老师反复教育汉族学生,注意不要引起民族矛盾。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就造成了为免麻烦,能少接触就尽量少接触。缺乏个人之间的交流。”
在高年级的学生中,汉藏学生之间隔膜日深,经过几年西藏班的学习,大多数人萌生出的却是更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冷漠的看着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的繁荣,认为与他们无关。有西藏学生私下告诉老师: “你们就是想告诉我们,你们有多先进,我们有多落后;你们给了我们多少,我们全靠你们。”“你们”、“我们”,这么多年的民族优惠政策,民族团结教育,其结果就是排斥感不断加深,“我们”、“你们”分得越来越清。(参见“我和我的西藏学生”)
其二、就现有的民族理论而言,其理论本身就充满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而且也不符合实际,按官方说法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有的,是各民族共同的贡献,然而汉族这么长的历史这么多的人物,怎么可能把历史贡献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平分?
还有难以说服人的岳飞、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汉奸施琅的平反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现有的政策都解释不清,怎么可能去教育学生。一旦学生讨论起来,必然被社会上的观点左右,反而会增加新的矛盾。
民族问题最好的处理就是不去谈,不去分。让人感觉不到,而不是强化,这条举措是南辕北辙的,起不到好效果。
四、与教科书对话,该不该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
新版历史教科书谈到五胡十六国时,称晋朝司马氏对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残酷的种族压迫才令少数民族发动起义,所谓的“五胡乱华”,乃是少数民族反抗汉族压迫而进行的起义。而长达百余年蛮族对汉族的灭绝性屠杀只字不提,却把这一时代称为“民族大融合”。如此教科书真是太和谐了,歪曲历史就能民族团结?什么时候历史才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袁伟时发难历史教科书,他在“近代化与教科书”中把鸦片战争的起因说成是中国政府没有按国际惯例处理问题,是顽固执行闭关锁国的恶果。但是他只说其一不谈其二,仍然是一叶障目。
满清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关起门来好压迫汉人,所以在鸦片战争,他们宁可割地赔款也不愿意开放口岸通商,更不允许洋人进京开设领馆,洋人进京意味着藐视满清政权,从此颠覆了满清统治的神威,这也是满清非要洋人行跪拜礼的缘由。另外洋人从此和汉人就有了联系,想想满清连蒙古、西藏、回部都不许和汉人有接触,何况文明和武力比他们强百倍的洋人。
这明明是部族统治的特点,殖民统治的共同特点,然而却被历史学家们归咎到封建,归咎到传统文化。满清造成今天的落后,却让中华文明来背黑锅。导致今天的民族自卑蔓延,所以说满清统治的恶劣影响五百年难以肃清。
袁伟时的“近代化与教科书”说出了一半真相,如果不把完整的真相告诉大家,其影响反而更加恶劣。只能是否定传统文化、否定反侵略、反奴役、否定孙中山、否定正义,最终否定中华民族,当西方的好奴才。
(参见: 从“拿破仑战争”看满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 和满清政权的性质:谈谈满洲人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五、和葛剑雄、马戎教授商榷“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是费孝通提出来的,其荒谬之处在于,把一个好端端的人民共和国改成了“56民族联邦国”。毫无疑问这种主张把主体民族和各个少数民族放在平均位置,不论是物质还是文化,要取得各方平均必须将主体民族弱化之。从此每个民族都有权按自己民族的角度来阐述历史,于是我们看到中国人的历史观、是非观、道德观从来没有象今天一样的分歧和混乱。
在“多元一体”浸泡下的葛剑雄、余秋雨等人,时刻紧绷着的是中国是56民族多元的中国。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历史上的任何人物首先要进行的是民族成分划分,只要是被认为是汉族的传统、汉族的思想文化,汉族的人物就只能是汉族的,不能放之中国而皆准,更不能代表中国。所以葛剑雄除了反对祭祀黄帝以外,只要被他认为是汉族的他也会反对。提到孔子,他这样的人第一反应是孔子是汉族的,不能放之于56民族,如果尊孔了,就是对少数民族的不公平。
中华文化城,葛剑雄提出的主张是搞成56民族的民族城,老子、孔子、孙子等这些思想家、军事家这么多历史人物统统放在汉族区,为了民族平等、民族公平。他还要费尽心机挖来少数民族的人物和民俗来充数,和汉族区规模要旗鼓相当,以示平起平坐。可惜的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文化人物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给中华文化留下一丁点内容。把一粒芝麻放在一堆西瓜旁边,高声吆喝一粒芝麻比过一堆西瓜,这就是葛剑雄进了水的脑子里能想出的公平。
又比如有人主张穿汉服,余秋雨立刻跳出来反对,他质问,你们把汉服做国服,那把少数民族放到哪里去?葛剑雄、余秋雨这些人的错误,就是竭力强调民族划分,夸大人们民族成分的不同,夸大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只要沾上民族文化,一切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要把政治、经济、文化一切之一切按民族成分,按56民族等分。否则就是大汉族主义,就是不尊重少数民族。
主张“中华文化是多元文化”和主张“与国际接轨”是西化派洋奴哲学的一体两面,他们把华夏文明简单化说成是农耕文明,把游牧、渔猎、刀耕火种野蛮世界说成是和农耕文明处于同一级别,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说成是一回事。抹杀华夏文明的先进性,否认文明与野蛮的巨大落差,在中华文明内部主张多元文化,把中华文明搞成56民族的多元组成。而对外,又主张“与国际接轨”,但这个接轨只与欧美西方国家接轨。西人的做法、西人的看法就是不用分辨的硬道理,报刊书籍电视充满了西方人如何看中国、评论中国的报道,西人的看法就成为中国进步、落后、改进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就很奇怪了,“与国际接轨”为什么想不到非洲小国、东南亚、还有世界各地的土著部落呢?这时你们又忘了应该重视多元性了,似乎只有西方才是文明的,才值得效仿、学习的。
这只能证明费孝通之流只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世界,除了西方以外都是野蛮世界,所以华夏文明要同其他文化同处一级,要搞什么“多元一体”。
马戎教授把“多元一体”修改为“文化多元,政治一体”,同样不好。如果把中国说成多元文化,那么西方文化是不是也应该算一元,是不是还专门分出信仰西方文化的人群?说中国是“文化多元,政治一体”,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不认为中国人拥有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意义的。
我们主张以民本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为意识形态基础。反对把中国搞成多元文化,任何文化只要先进、合理的部分,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汉族的还是少数民族的我们都可以拿来。
六、与国务院对话,就人权和少数民族权力对《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提出质疑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指出:“保障少数民族依法管理民族自治地方事务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保证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也有一名代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目标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所以,单列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的各项人权,尤其是专门列出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文化权利。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迫切需要保护的工人、农民,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以这种形式来保护,尽管他们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据全国第十一届人大的权威发布,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中有妇女代表637名,占代表总数21.33%;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代表总数的13.76%,并单独说明人口不足3000人的珞巴族,也有1名代表。但是国内2亿多农民工却只有“三位农民工代表”。而实际上这三位农民工在厂子都有头有脸,有职有权。一些明明是企业主,到选代表时却成了“一线工人”,一些早已离开农村不是农民的老板却摇身一变成为农民或工人。北京市人大开会公布了代表职业,58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中,一线工人只有1名,而一线农民则是无。
国家用少数民族代表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那么占总人口66.6%,产业工人阶级(22.6%,农民阶层占到44%)谁来代表?不能因为他们没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研究生学历”,就把他们拒之门外,更不用说那些失业三无人员,更无人来代表他们。这还叫人民代表大会吗?这是没有工农参与的各族各界精英大会才合适。(参见“人大会后再话代表 ”)
更何况,政策倾向少数民族是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然而,在地方上他们并不弱势,有的民族地区,当地汉族往往是最穷困的,国家各种优惠得不到,当地扶植少数民族的政策也享受不到,这种现象竟然还被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夸耀,这已经形成了对多数民族事实上的歧视,那么为什么还要实行这种政策?少数民族的弱势来自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一些少数民族并没有语言文化的障碍,受良好教育并不比汉族差,对他们的政策倾斜就是多者更多,是不公平的,也分流了宝贵的财力。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还表示:“继续保证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均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而实际上,很多自治区其他民族的公民要远远大于当地少数民族人口,那么为什么他们失去了担任主任或副主任的权利。如果按这种说法,在非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不明文规定只有汉族才能担任地方首长的职务。前苏联有俄罗斯联邦,既然要民族平等,为什么中国没有汉族自治区。既然汉族是唯一没有自治区,是没有民族权的民族,甚至不允许有汉族意识,为什么还要时不时背上“大汉族主义”的罪名。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还承诺:“保障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门人才,保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司法、行政、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增加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资助……。”
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保护,但也应该看到另一方面,如果刻意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为名,推行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这反而不利于人权,人的发展权。
在5·12大地震后有人主张建立羌族文化保护区,创制羌族拼音文字,还要求对使用羌族语言实施政府扶植优待,特别在公务员中录用中给其保留职位。我认为这不是保护文化而是倒退。满清政权入主中国,满语就是官方语言,几代皇帝要求八旗子弟必学满语,顺治竟然禁止满人说汉语,而且重要职位都留给讲满语的八旗贵族,民族文化保护到了极端。然而,又能怎样呢?几代以后,会满语的满族人越来越少,满语最终消亡。客观规律不是人为就能改变得了的。翦伯赞说“(满族统治集团)由于受到落后的民族主义的偏见,闭关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他们还想挣脱文明的诱惑并力图保存那些对于他们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民族特点。例如女真统治者屡次下令禁止女真人用汉姓,禁止女真人学汉人装束,清朝统治者反对满汉通婚,八旗和汉人杂居。禁止满洲人经商务农。封锁东北不准汉人开垦。甚至实行逆向同化,这种种措施是对文明的抗拒。用恩格斯的话是‘对历史发展潮流的反抗’,‘是愚昧对教养、野蛮对文明的反抗’”。
没有前途的文化该消失就消失,免得浪费国力、人力,也耽误了少数民族溶入主流世界,参与世界一体化竞争的实力。国家的国力有限,人的精力有限,不能一提少数民族,就非要把民族文化推到极端的高度。该淘汰不是靠国家保护就能保护得了的,强力保护和推广这只能延缓整个社会的进步。非要保护,比如梵语、比如满语,这些东西可以留给专家去研究,不要再耽误羌族小朋友的前途。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和地域风情一样看待,他们和我们应该拥有同样的价值观、道德、法律意识,在中华大文化框架之下,大同小异,用不着着重用文化来区分开来,至于宗教信仰应该是个体行为,而不能成为民族行为,不能凌驾于法律、道德、国民基本准则之上,成为民族特性乃至成为特权。
七、和少数民族网友对话,回答质问
网友质疑:“请你考证一下汉人如何在历史上杀戮和驱赶苗族的,大家就不要再只是片面引证历史。应该还历史的原来的面目,就是历史上一个民族征服一个民族,不只是满族的过错。是普遍的现象。少数民族被杀戮被驱赶的历史为什么被遮蔽呢?各民族就是在战争中才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的。”
回答:现在的人几乎都被民族意识洗过脑,动不动就把古代战争看作民族战争,是民族间的你死我活,民族意识从今天带到古代。比如,这里就有以僚人自居,把秦以后对岭南的战争说成是汉族对僚人的屠杀。劝你们多读读“政治就是人群划分”这篇帖子,再想想所谓的满洲、苗人、僚人意识到底有没有?从时候开始有的,是怎么来的。前面的帖子里,我也讲过“只要被认定是我们的人,既便被杀死一人都是深仇大恨。”“我们”的认定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根本问题。
糟糕透顶的民族政策还在不断强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只有民族意识,没有人类进步、文明的观念。没有文明和野蛮的观点。尤其是满遗,其思维方式极其狭隘,无论我们从民主、文明、科学哪个角度讲历史,只有一涉及他们祖先的恶行,都会立刻被他们歪曲到民族冲突无是非可言,既而援引民族政策,大批大汉族主义。读读“为什么说满清入关是历史倒退”吧。野蛮征服文明,文明征服野蛮结果能是一样的吗?请想一想,蚩尤部落在岭南,就不能发展出丰富灿烂的文明了吗?
这位网友的说法,民族间就是你死我活,就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这和希特勒思维有什么区别。现在的民族理论就是在培养少数民族做针对普通中国人(汉族)的希特勒。
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最终取决于其是否文明进步,既便那些曾经强大、霸赫一时的野蛮民族也埋葬在历史的尘埃里,匈奴、五胡、辽、金、西夏等等等等,文明最终战胜野蛮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规律,野蛮的蒙元、满清进入中国,从此中国封闭、停滞,面临发达起来的西方文明,中华民族险些如同印地安人一样消失。
一个民族得到尊重,取决于对人类文明是否有贡献。有价值才能永存,托尔斯泰说“蒙古人除了马粪什么也没有留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虽然灭亡,在西方文艺复兴又得以复活。
曾经的野蛮人高卢人、日尔曼人,他们今天的后代却以传承希腊、罗马文明为荣,西方文明、欧洲古老的民族又何曾消失过呢?少数民族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呢?有什么样的野蛮值得念念不忘的呢?就以前面讲的例子,满族人曾经自创语言文字,最终还不是放弃了自己语言。难道他们一贯不珍惜自己的文化、民族传统。非也,时势比人强。
不值得骄傲的历史被放弃没有什么可惜,没有前途的贫乏的文化该遗弃就应该被遗弃。血缘高贵和低贱至今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网友问:“为什么汉族不放弃自己的文化?”
回答:汉族曾经至少四次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一次比一次更激烈,更彻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八十年代的全盘西化。西方的科技要学,西方的政体要学,乃至西方的文化不分好坏统统拿来,全民学英语,高考英语远比语文重要,一直学到大学毕业。从五四到建国,甚至掀起文字拼音化的浪潮。
直到最近,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曾经的落后,并不是本身的问题而是蒙元、满清入侵后的恶果。
而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政治的优越只是最近才发现,比如,汉字,有哪国的拼音文字,有归类的特点,西方人一物一词,而汉字则用偏旁和词来表示事物的属性,这种语言让孩子从小就掌握分类,掌握了事物的属性。汉语5000年,仍然变化不大,而拼音文字呢?几百年前的文献大多数人就无法理解了。
就政治理论而言,西方的民主制度理论远远比不上传统中国的民本主义思想。当代人们对西方了解得越深,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未来越有信心。这不是用一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来自我安慰就能解释得了的。
网友说:“国家主席、总理哪个不是汉族?领导层中汉族占了绝大多数,几乎所有的实权人物都是汉族,怎么可能会出台对汉族不利的政策?”
回答:13亿中国人当中12亿是所谓的汉族人,杰出人才更是如此,领导人当中出现汉族的比例当然比较高,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国家提拔干部和是否是汉族无关,问题是这些人制定的政策从来不偏但汉族人。优惠政策、两少一宽都是给少数民族的。13亿普通汉族人宁愿不要这种格局。某些人憧憬把领导层按56民族轮流执政,世界上有这种例子吗?
至于说汉族掌权必然倾向汉族,这正是民族政策贯彻之后反而培养了你们的狭隘,你认为本民族的人只会扶植本民族。这正是我们同你们思维方式的不同,执政者并不以汉族人的身份来执政,一视同仁,甚至多多优惠,这正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的特有的宽厚。现在的问题是做过头了。优惠可以,但是不能因为民族优惠就否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比如说两少一宽是少数民族拥有的法律特权。80年代开始实施,很有中国特色。政策要求:对少数民族犯罪少判,不判,最大尺度减刑免刑。这是违背法制精神的,而且从根本上讲对于他们也不利。因为犯罪成本低,造成一些人不求上进,一再犯罪现象。在实行中,不论在民族地区还是汉族地区,少数民族犯罪都最大的尺度放宽,所以才有了新疆人在各地犯罪愈演愈烈。群众意见很大。
网友说:“如此排斥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了半个中国,排斥他们,领土还要不要?”
回答: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要认可对于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就必须具备下列的条件:
首先,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
其次,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
再次,人们之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所有权能受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
前两点可以举个例子,爱斯基摩人身处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但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捕食海狮。难道能说这片广袤之地就全是他们的,全给了他们也没用。这第三点才是最最重要的,领土的归属,不是说谁在这里住过就属于谁,上古时代大家移来移去,你说你早,一定有人比你更早。要看谁建设了开发了那片土地,建设得越久,建设得越好,开发出的价值越大,越应该归属于他。举个例子,北京、上海的房子有多贵,青海、西藏的房子又多贵。土地真正开发建设才有价值。野蛮人不懂耕种、古人不懂开矿,不懂采集石油天然气。那么这些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钱不值。可见,财富是文明带来的,而不是自身存在的。
其实,岂止土地,人们常常指责古人没有海权意识,原因也简单,生产力低下,大海对古人没有价值。而现在,海洋成为通商、渔业、矿产的聚宝盆。人类开发能力的提高,各国对海洋主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甚至一些本来谁也想不到的东西,很虚、很空的东西也有了价值,比如卫星在太空的轨道、卫星频率。现在竟然洁净的空气都有了价值,国际上不是分配买卖碳排放量吗。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版图就一直包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法理上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自解放以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有多大,各族儿女对民族地区贡献有多大。就凭这,你还能说这些领土只属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