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之战中国军反攻实态考证(1)
11.1.台儿庄大捷的通说检证
现在中国方面的所有研究与宣传,都称1938年4月6日台儿庄大捷的最后胜利,是第五战区计划中的,中国军全面反攻结果。即按照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4月6日12时命令,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左翼兵团),和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右翼兵团)对动摇的日军开始反攻,结果日军被全面击退,狼狈撤出台儿庄。国军乘胜发起追击,在反击,追击战中获得巨大战果,云云。此描写、叙述几乎千篇一律。下面仅引用一个比较严谨,鲜有渲染笔法,忠实按档案史料编写的国军战史丛书《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中的记载。
4月5日,在国军各部逐渐增强,包围,攻击下,台儿庄附近之敌“已呈动摇状态”。第二集团军基于当前状况,遂限各部队于六日至八日三日内,协同友军歼灭台儿庄之敌。…六日十时,见第二十军团〈汤军团-笔者注,下同〉已进入台儿庄东北部底阁,常沟,大顾珊一线…〈为呼应该军团攻击〉遂于十二时下达反击命令(命令文内容略)。
〈六日〉十八时,我以有力一部,分为数组,向东庄,李庄,斗沟,陶沟桥,沧浪庙,园上之敌袭击,因出敌不意,向其猛攻,敌仓惶应战,伤亡甚多。寨内之敌,拟由西北门增援,被我击退,我乃乘机克复西北门,寨外之敌,亦大部向北溃退,二十三时,我已占领陶沟桥亘园上之线,同时,我主力部队跟踪到达,复乘势向邵家庄,刘家湖攻击,另一部已进入台儿庄寨内,协同寨内守兵扫荡残敌。
四月七日二时许,邵家荘、刘家湖、陈家堂残余之敌,毁炮焚车,遗尸多具,向峄県方向溃去。此时台儿庄寨内残敌,犹作困兽斗,不断反攻,经我包围搏击,无法逃逸,乃烧毁弹药,房屋,投火自杀,致一时寨内烟焰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爆发,声震天地,我军趁势扫荡,至四时,将残敌大部歼灭,俘获武器装具物品甚多[1]*。
若查对战史档案记录,可知道此段内容根据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和下属第三十一师战斗详报内容编写。提到的仅仅是孙连仲部的反击行动,内容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反击的计划性。反击行动,按4月6日12时,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方面守军,孙连仲)的攻击命令部署实施。
二,记录了攻击的实态。即18时攻击开始,23时,主力到达后占领城外围敌阵地(陶沟桥至园上之线)。7月凌晨2时,攻占刘家湖(步63本部),敌仓惶撤退,并扫荡歼灭了城内残敌,4时结束战斗。
三,记录了反攻战果。即敌向北溃退,追击战中歼敌,缴获甚多。
四,其中没有记录汤军团方面的反攻行动[2]*。
以上为迄今有关台儿庄大捷的基本认识。通用于台海两岸的史书,文艺作品,教育,宣传中。但遗憾的是,此一结论,只是一个带有时代烙印的片面认识,包括档案文献(各部队战斗详报记录)几乎都是宣传内容,存在对事实的严重曲解,不能经受严格的史料考证,和日中档案对比研究的检验。
若对比一下以上笔者进行的对日军方面各种战斗详报,《台儿庄反转电报》等史料的考证结果可知:
一,日军的台儿庄撤退,是有计划,有秩序的自主撤退。
二,日军的战斗详报中,并没有记录4月6日夜,国军的攻击,追击的战斗实态。
三,4月6日晚,台儿庄方面的濑谷支队的撤退为隐秘转进行动,孙连仲各部基本未察觉到日军的撤退动向,更没有进行追击,作战。撤退中濑谷支队近万人马几乎未出现损失。仅自主销毁了约4000公斤的弹药,粮秣等物资(详细内容请参考本书第九章)。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方面的战史记录(除档案资料外),几乎都忽视,漏掉了所谓反击战当时(4月6-7日)两个主角的存在,即发生在台儿庄东部战场的坂本支队与汤军团的战斗。不知道日军是分为两部,于6日,7日两夜分别撤退的事实[3]*。所谓的台儿庄大捷战斗结束时(被认为7日凌晨),坂本支队还未开始撤退,最后的一次战斗(瀬谷,坂本两支队的协同作战,本研究称“一击作战”)还在准备中。即被认作大捷已告功的4月7日,台儿庄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现在的“大捷”描写,记录的仅仅是半个战场的结果。为何“大捷”战斗中的功臣只是孙连仲部?中国军主力的汤恩伯军团,此时到底在何处?这些都是在议论台児庄大捷之前,须要彻底澄清的重要问题。
其次,各种孙连仲部的反击记录中,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即反击,歼敌的记录晚于日军的撤退时间。由于实际上,濑谷支队于4月6日晚21时前后已全部撤出战场(日军档案记录),所以,孙连仲部各战斗详报中记录的6日23时以后至7日天明前,在城内外各地的反击战斗,歼敌的描写等,实际上不会存在。因为战场上并没有敌人。各种歼敌,战斗的描写,多为事后为了宣传大捷的虚构。
虚构和宣传内容进入了正统的历史记载。此差错出在哪里?笔者认为,出现在之后,借日军自主撤退的事实所进行的,有意图的台儿庄大捷的宣传,报导之中(国民党军委会第三厅的“宣传周”)。战略面,由于日军主动放弃了台儿庄撤退,战役中国军取得了最终胜利的确是一个事实。但之后的战史记录,政治宣传中,掩盖了日军自主撤退的事实,并对胜利过程,实态等进行了人为的,政治性的宣传,美化。
问题还在后来的战史研究者,一心渲染大捷,不仅未参考,接触,研究日军的作战档案,对现有的国内战史档案记录也没有能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比如汤军团在4月7日的行动,军团的战斗详报中都有逐日的明确记录。但今日,几乎所有的战史都忽视了这一重要内容。其结果,不少人认为汤军团也参加了6日夜的反击,日军的坂本支队,也于6日夜同濑谷支队一起被击败后溃退出台儿庄。
本书第九章,按日军的战史档案记录,考证,分析了濑谷,坂本两支队先后从台儿庄撤退的经纬。以下,利用中国国内的第一级战史档案,再一次考证,比较4月5日至7日间,日中两军的战斗状况和中国军方面的所称的“反击,大捷”的由来和实态。
11.2.台儿庄战役前后形势概观
先概观一下台儿庄附近的战斗概况。
台儿庄寨城位于运河北岸,城东方地区有一条由北向南,注入运河的水流陶沟河,周围有大片湿地存在。沙江凹,低石桥,陶沟桥,周沟桥等,都是此处河流,湿地一带的地名。此天然的水流和湿地障碍,把台儿庄战场分为东西两部,西部为正面战场,枣台公路,铁路,台儿庄城寨,北站都在此地域,是战斗最激烈的地区。由孙连仲第二集团军防守,共三师一旅,总人数约35000名[4]*。战斗从3月23日持续到4月6日晚。在正面战场攻击台儿庄城的是日军濑谷支队(第十师团步兵第三十三旅团为基干),3月23日进军台儿庄后逐步增强,3月30日以后总数约达10000名。各种火炮等配属部队数量,种类充实,战斗力较强。
此外,3月31日后,由于第五师团坂本支队从临沂战场来援,台儿庄附近又增加了一个东部新战场。北部为兰陵镇,洪山镇,南部达台儿庄东南方,运河左岸的古梁王城,禹王山,胡山,西黄石山一线。坂本支队为第五师团步兵第二十一旅团为基干的混成部队,共四大队步兵,两大队炮兵,约6000名。作战对手是汤军团的3个军(52A关麟征,85A王仲廉,75A周礨)七个师以上约73000名。两个战场相比,可见东部战场中国军实力强大,日军实力弱,而正面战场则相反。两战场之间约5-10公里远。
和台儿庄战役“反攻”内幕有密切关联的,是中国军主力汤恩伯军团的行动。汤军团有主力的架子,兵员,武器,但在台儿庄战役中充当的却仅仅是一个配角。主角,从任何角度(位置,内容,战果面)看,都可称是人数折半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为何如此?下面分析一下汤军团在战役期间的作战行动过程。
台儿庄之战役,开始于1938年3月23日,濑谷支队的台儿庄派遣部队(步63第二大队,约1500名)南下台儿庄的战斗。此时台儿庄对第五战区来说,也只是一个需要巩固,坚守的副战场(微山湖口韩庄至台儿庄间的大运河线防御线)。主战场被设定,计划在台儿庄北方的枣庄,峄县一带。濑谷支队主力在占领了临城,韩庄之后,于3月21日以后将主力集结于峄县附近。
为了挽回滕县,临城,韩庄,峄县战斗(3月16-18日)以来,四川军(第22集团军)和汤军团(此时汤军团投入85A约两师)节节败退的战局,3月22日,待汤军团主力全部到达鲁南后,第五战区李宗仁司令长官计划部署了一个“枣峄反击”战役计划,主角被拟定为汤军团(第二十军团)。反击部署概要如下:
第二十军团(欠第一一零师)配属第三十一师主力,应于二十四日拂晓开始攻击,务先击破峄县,枣庄之敌,再向临城,沙沟两地侧击,迫敌于微山湖东岸而歼灭之(后略)[5]*。
此时汤军团的部队构成为两军(52A,85A)四个师。此战役中另配属了孙连仲部第31师(池峰城,台儿庄守城部队)。准备以5个师歼灭,或击退峄县附近的濑谷支队主力。此役若能成功,当然也不会出现之后的台儿庄之战。3月24日,汤军团主力从枣庄东部山地向西方峄县出击,临时配属的第三十一师23日,也从台儿庄向北出击,准备在峄县附近接应关麟征军(52A)的到达。接近枣庄前,关麟征军与濑谷支队派往临沂战场增援的沂州支队(约1500名,混成)在郭里集附近(纪官庄)遭遇,进入激战。关军在此地取得了汤军团参战后的第一次小胜(毙伤敌近百五十名(其中毙敌73名)。
但整个枣峄反击的战略计划,在日军主力的反击下彻底失败。奉命袭击占领枣庄煤矿的王仲廉部(85A)第四师(一旅以上),激战半夜未能击破约百余煤矿守备队的踞城抵抗,一日后(3月25日)退出战斗。关麟征部两个师,也被日军沂州支队的抵抗滞留于初战之地郭里集附近,最后也未能向峄县继续前进一步。结果汤军团仅在枣庄,郭里集两地混战一日后,即在濑谷支队主力的反击下于3月26日撤退至枣庄东部山地。所谓“枣峄反击”初战即告失败。之后 3月28日,从临城,峄县增援到达的濑谷支队主力,对撤退的汤军团(89D)在郭里集北部山地又进行了一次追击扫讨作战。使汤军团主力全部退避到郭里集东方,东北方山地中。由于实际战斗与“枣峄反击”的战役地名(枣庄,峄县)未发生关系,之后此失败之役在战史中被称为“郭里集附近战斗”(具体内容见本书第二章《韩庄,郭里集附近的战斗》)。
郭里集附近战斗,在中国军队的鲁南战役(泛意的台儿庄战役)中无疑是又一个继滕县,韩庄,临城之后的失败,但国民党军委会第一厅第四处编印的战史总结《台儿庄歼灭战》中,却为汤军团掩盖枣峄反击战失利的事实,称汤军团在台儿庄方面吃紧时,于枣峄东方山地避敌不战的行为被称为:
我第二十军团汤恩伯部,三月中旬,…进出于枣庄峄县东方山地,初以威力搜索,攻枣庄峄县〈此处指枣峄反击战-引用者注〉,以侦查敌之兵力与企图,旋复屡进屡退,飘忽不定,使敌如堕入五里雾中,始终不明我企图所在,…迨敌主力被吸引于台儿庄附近,而攻击力频于顿挫时,我汤军团以高屋建瓴之势柎敌侧背…〈指3月30日关麟征军南下台儿庄北方-引用者注〉。[6]*
在此描绘中,反击计划变为“威力搜索”的试探,退避敌追击隐藏于山地,也变为迷惑,牵制敌注意力的行为。
11.3. 濑谷支队方面的战斗(台儿庄正面战场)
第五战区主力汤军团“枣峄反击”战的不发,最终导致了运河线台儿庄方面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守备危机。被派往峄县附近协助枣峄反击的孙连仲第三十一师(约一旅),出动途中(23日)即与日军的台儿庄派遣部队(一个加强步兵大队,约1500人)在泥沟附近遭遇,发现日军有南下台儿庄企图后,退回台儿庄巩固城寨阵地坚守。台儿庄战役自此拉开帷幕。在孙连仲部集中精锐的顽强抵抗之下,日军台儿庄派遣部队3月24日,27两次攻城未果(27日突入城内一角),出现大量死伤,濑谷支队在此地遇到了3月14日从邹县南下作战以来的第一个强敌。为援助台儿庄方面的攻略战,前述郭里集附近战斗(汤军团的枣峄反击)结束后,3月29日至30日,濑谷支队主力全体南下,进入台儿庄正面战场。使在此地作战的日军人数猛增到近万。战场中心也从峄县,枣庄被移动到台儿庄。
于此同时,第五战区方面为增援在台儿庄抵抗中的第二集团军,也命令退却到枣庄东方山地一带的汤军团南下。3月30日以后,其主力一部(关麟征军)跟随日军濑谷支队进出到台儿庄北方约10余公里的泥沟,郝庄一线,准备从北方攻击濑谷支队侧背,策援台儿庄正面战场战斗。
此部署可谓是一个必要,正确的选择。既然作战对手濑谷支队全体赴援台儿庄,中国军主力的汤军团当然也有必要来到此地,解救本来就防御吃紧的孙连仲部危机。但此时局势又发生了一个新变化,即日军临沂方面的第五师团坂本支队,见台儿庄方面战况紧迫,也奉命前来支援,3月31日到达兰陵镇北方林屯(中国军称爱曲),使台儿庄的守备受到敌东,西两面夹击的威胁。接此新情报后,汤恩伯军团长决定先用主力打击,截击坂本支队,速战速决后返回台儿庄正面。于是命全军团(此时为两军,四个师)迅速向台儿庄东方兰陵,洪山,向城一带转进。此时,把已进入台儿庄北方,开始攻击准备的关麟征部(52A)也一起撤出台児庄地区(釜底抽薪)。汤军团全部转进后,台儿庄北方(敌后方)出现空白,使濑谷支队可以将主力安心地用于台儿庄正面作战,增大了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防守压力。孙连仲部2-4个师(逐渐增加)本来对抗日军1500(3月23-4日),或5000(28日以后),31日后,由于汤军团的消失,却要对付敌主力近万,一面,蒋中正集调赴援的部队主力(以75A为主约35,000人)又被偏袒蒋氏嫡系的李宗仁,全数拨给汤军团指挥,使孙连仲部正面战场的抵抗万分吃力。
台儿庄仅仅是一个运河沿岸的商业市镇。并不像现在枣庄市政府捏造出的“台儿庄古城”(城内已变为无人居住的观光地)那样雄伟壮观。没有城墙,寨墙为砖制,仅1.8米高(加夯土地基约3米),城内也容纳不下多少军队作战。日军用于攻城的兵力始终未超过1500名,而国军方面城内第一线部队,大约也在2500名前后。主要战斗的一部分,一直在城外进行。
孙连仲在部署中,将第三十一师(池峰城)配置于台儿庄城内,城西,北站等地,独四十四旅,第三十师(30日后到)部署在西方运河线(范口,顿庄闸,万里闸),将第二十七师部署在城外东北各地(湿地以西陶沟河向北延伸)。企图一面加强城内防守,一面从城外两侧背牵制日军的攻城。城西方第三十一师半部(约一旅)的牵制作战,并不太成功。不仅损失较大,始终未能越过铁路东,进出到台儿庄北方(刘家湖一带)。而东方,东北方的第二十七师(黄樵松)部队的作战,却取得了相当大的牵制效果。尤其是对日军的后方基地,和炮兵阵地(大多设在在台儿庄外东北角附近,攻击东北门),起到极大威胁。3月29日,设在城东北裴庄的日军的主力重火炮,最先进的96式15厘米榴弹炮两门阵地附近,汽油车中弹起火,各种车辆,弹药,物资烧毁甚多(火炮未损失)。
3月30日前,由于日军人数少,大多数被用于攻城作战。在城北能运动作战驱敌,掩护各炮兵阵地,后勤的步兵,仅约一个中队(百余名)。这也是城外东北部第二十七师作战能起到有效牵制效果的理由。为此,日军也把城外东北部侧背的中国军第二十七师,看做眼中钉。瀬谷支队长带主力于3月30日到达后,第一个作战部署,即是使用新到台儿庄的三个步兵大队(濑谷支队主力此时共五大队步兵,约两个用于攻城)都用于城外扫荡。从30日开始,由城西方向北,向东逐次推进。30日先击败,驱除了西方之敌(30D,独44旅一部),前进到达运河线,控制了范口,顿庄闸(台儿庄西8公里)。之后迂回向北,与此时到达的汤军团关麟征部(52A一部)在郝庄,泥沟,兰城店一带对峙,准备发起攻击。
3月31日,由于关麟征部不战撤退(转进兰陵镇),台儿庄日军的后背(北方)威胁消失。使濑谷支队的城外扫荡部队(步10两大队,步63一大队)可无妨碍地南下,集中兵力打击台儿庄东侧之敌(27D)。如此,4月1日-3日,三大队日军从南北两方,对台儿庄东北方,东方的第二十七师的各抵抗据点,实行了彻底扫荡。结果第二十七师的低石桥,彭村,边庄等所有据点相继陷落。日军继续猛攻又将城外东侧,与台儿庄东寨墙连接,形成抵抗屏障的城东各村落(叶庄等)守军也驱除,一举南进占领了运河线黄林庄。使台儿庄东侧的所有中国军防御据点,屏障被清扫一空(详细内容请参考本书第六章)。
扫荡战中,第二十七师孤立无援(本期待汤军团在北方攻击的牵制,救援)遭到惨重损失,残部撤退到东方古梁王城一带运河线以附近(本部退到右岸石拉,此处运河呈南北走向),进入运河线防守。直至4月4日夜,步兵第十联队留下第一中队守备黄林荘,主力撤出台儿庄东部(返回南洛)之后[7]*。
以上濑谷支队以主力进行城外围扫荡结果,日军基本控制占领了运河北台儿庄西侧,北侧,东侧全部外围战场(仅西方第三十师等运河守备部队在万里闸,顿庄闸附近的渡河游击活动尚部分存在)。解除了中国军对对台儿庄攻略作战部队的侧后威胁。在此状况下,瀬谷支队长亲自部署,指挥了4月4日最后一次对庄内的总攻。使用的作战部队,仍是原先担任攻城的步63第二(城内东),第三(城外西)两大队。但此日的攻击并未能取得任何进展,攻城企图失败。理由是担任攻城作战的两大队步兵,在近两周持续不断的短兵相接中损失严重,疲惫不堪,早已失去往日的攻击锐气[8]*。相反,不断更换前线部队,并适应了巷战的中国军各部,逐渐掌握了抵抗的有效方法,越战越强。
虽眼下城外周围战局形势对濑谷支队有利,考虑到中国军正在继续集结大量兵力企图形成战略面大包围,和攻城主力部队已不堪再战等要素,4日战斗之后,瀬谷支队长开始暗地里部署撤退。4日夜将城外的扫荡部队主力(步10两大队步兵)从城东向城西北(南洛,城西北6公里)运动之举,考虑既是后退部署的第一步。即确保通往泥沟,峄县的后路(公路),警戒从西方向泥沟附近山地迂回接近,企图切断日军后路之敌(张轸第一一〇师此时正向泥沟西山地运动中)。
可以说,4月4日的攻城战失利后,瀬谷支队长已完全丧失了战意。开始考虑如何能安全实施,又不受上级谴责的撤退部署。城内的战斗虽还在进行,仅为两军的火线近接对峙,日方并没有实质性的攻击行动。尤其是4月5日午后,接到坂本支队长奉命转进沂州的通知后,濑谷启更无心再战,连夜绵密地部署了整个支队隐秘脱出战场的转进计划。6日1530,下达撤退命令,各部于日暮后准备,20时前后脱离战场,实施了夜间隐秘转移。
以上为台儿庄正面战场,濑谷支队主力到达后(3月30-4月6日)的作战概况。在此,必须掌握的一个要点是,在台儿庄正面战场,濑谷支队自始至终(至撤退前一刻)一直占领主动地位,是攻击部队。对比下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开战以来至日军撤退前,一直处于守势,专心防守,保卫台儿庄,并不具有任何战略面“反击”作战的实力,也没有过反击作战的事实。有的仅仅是第二十七师等城外部队战术面的牵制性骚扰,局部性攻击。且日军自主撤退前,因为濑谷支队主力的城外扫荡成功(3月30-4月3日),孙连仲部实际上处于一种防御危机状态中。形成此危机的理由,很大程度可认为是汤军团的过失。即3月31日,汤恩伯釜底抽薪(从台儿庄北方撤出),造成正面战场孙连仲城外部队(27D)的惨败,之后又一去不返,虽掌握大批兵力(总数约73000人),由于作战不利,一直未能增援台儿庄正面战场防御的缘故。
11.4.台儿庄东部战场的形成和汤军团战斗概要
再看一下台儿庄东部战场坂本支队与汤恩伯军团的战斗。
临沂方面的第五师团坂本支队,是南部山东剿灭作战(日军对台儿庄战役的表记)中,从胶济线潍县南下,企图攻克临沂后与濑谷支队夹击山东南部之敌,并汇合峄县的部队。此部从2月中旬进入战斗后在莒县,汤头一带遭到第三军团庞炳勋部的顽强抵抗,迟迟不能前进。战斗中的死伤损失面也远超出濑谷支队津浦线方面战场。坂本支队在临沂城东方渡河作战受挫后,3月27日迂回到城西北方(义堂集)逼近临沂城下,做好攻击准备。不料攻城开始前3月29日正午,接到上级第五师团“支队主力将向向城方向转进,出击在台儿庄附近与我瀬谷支队正面交战中之敌后背”的转进命令[9]*,遂放弃攻城作战,29日夜出发,经向城向兰陵镇,台儿庄东部方向前进。此时,集中优势兵力先迅速解决台儿庄方面战斗,是第二军指导部的作战意图。由于属于临时增援出击,临沂攻城任务并未完成,所以出击当时,军上层即有事后迅速使坂本支队“反转沂州”的计划,企图。
坂本支队为援助濑谷支队,向台儿庄方面派出了五大队步兵附两大队炮兵,在途中向城(台儿庄东北40公里)为确保后方运输补给线,留下一大队步兵守备(步21第一大队),实际进入台儿庄东部战场的兵力为四大队步兵(步11,步21各两大队),近两大队炮兵,总数约5000余人。对比下3月31日后,进入此地以图阻止日军增援台儿庄的汤军团(本部四户镇),4月1日后又新增加了第七十五军(周礨)等部后,拥有“步兵七个师,一个旅,骑兵一个师,骑炮兵个一团,共计七二,二七八人”[10]*。约为坂本支队人数的十数倍。
坂本支队3月31日,前进到达兰陵镇(台儿庄东北约25公里)北方林屯(兰陵镇北8公里,国军称此地为爱曲)时,与前来堵截的汤军团第四师和第八十九师一部遭遇,进入战斗。翌日突破汤军团兰陵镇一线的阻击阵地南下,4月2日午后进入占领岔河镇东方的蒲汪,辛庄一线,4月3日向南方大运河东方西黄石山,胡山,禹王山,古梁王成一线汤军团(75A)守备阵地发起攻击,开辟了台儿庄战役东部战场。此东部战场之敌,即第五战区主力的汤军团。作战范围以台儿庄东部陶沟河为西界,东至西迦河。北至兰陵镇,向城,南至运河东北的禹王山至黄石山一带的广大地域。
坂本支队的作战目的,并不是直接援助濑谷支队攻打台儿庄,而是向台儿庄东南方的黄石山,禹王山,古梁王城一带攻击,企图击破此一带之敌,威胁台儿庄守军侧背。与台在儿庄正面作战的濑谷支队南北呼应。
但此企图,被人数,武器面都处于绝对优势的汤军团7万大军阻止。结果进入台儿庄东战场的坂本支队,并未能按计划突破敌阵,向南方西黄石山,胡山,禹王山,古梁王城方向前进一步,4月4日后被周礨第七十五军的抵抗完全阻挡在阵地前蒲汪,火石埠一线。最前线在火石埠(台儿庄东偏南约8公里)。一面,4月4日后,从兰陵镇方向南下的第八十五军第八十九师(张雪中),也从西迦河东岸大、小良壁向西展开攻击,进入坂本支队后方,迫使坂本支队将主力一部(步21主力)转进于后方堡子,巩固侧背,对抗敌包围企图。此兵力移动使东战场日军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北部步21,南部步11)。在兰陵镇附近无所事事待机中的关麟征五十二军,5日在蒋中正训斥和李宗仁严命下,也开始向东战场西北部(底阁镇)移动,准备由此进出台儿庄北,对台儿庄之敌(濑谷支队)实施反击。此出击虽未达到反击目的,却堵塞了坂本支队后路(转进,撤退方向),使支援台儿庄战斗的坂本支队主力5000余人,在东战场陷入中国军的北(关麟征军),西(王仲廉军),南(周礨军)三面包围,进入自身难保的守势状态。
研究中国军的反攻,大捷实态,必须先掌握此点,即在台儿庄正面,日军是攻势(濑谷支队对战孙集团军),在东战场,日军为守势(坂本支队对战汤军团)。
一面,汤军团虽占绝对优势,但却未能像向开辟此战场时的判断那样出其不意,迅速解决战斗后返回台儿庄,相反7万余大军被坂本支队的区区6000人马拖住,在台儿庄东战场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11]*。第五战区主力部队迟迟不能西进台儿庄正面的结果,造成了台儿庄正面战场孙连仲部的防御危机。
即,本来被准备用于反攻台儿庄的汤军团主力,在东战场陷入僵局,未能达到支援孙连仲部正面战场的目的。且此东战场的对峙状态,一直持续到台児庄正面战场孙连仲部所谓的“反攻,大捷”之后的4月7日夜,坂本支队自主撤退之后。
11.5. 蒋中正拍案而起和李宗仁对汤恩伯的督饬
手持重兵的汤军团,陷入台儿庄东战场迟迟不动的状况,终于激怒了军委会最高责任者蒋中正。为了打胜此战,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蒋向台儿庄战场方向集调了大批兵员,物资,武器装备,总兵力最终达三十个师以上,面对一万六千日军,却迟迟不能取得预想的歼敌战果。不仅如此,由于汤恩伯的指挥失误和作战小心谨慎,反而引发了由于濑谷支队主力城外扫荡(4.1-4.3)所造成的台儿庄正面的守备危机。蒋愤怒之余,于4月5日正午拍案而起,对第五战区李宗仁,汤恩伯作出如下训斥。
台儿庄附近会战,我以十师之众对师半之敌,历时旬余未获战果。该军团居敌侧背,态势尤为有利,攻击竟不凑效,其将何以自解?急应严督所部于六,七两日奋勉图功歼灭此敌…[12]*。
内容主要是在谴责汤恩伯军团的畏缩不前,也含有对总指挥李宗仁袒护汤军团,督饬部下不周的不满。见委座动怒,李宗仁不得不在没有任何切实把握,没有任何合理作战部署的状况下,强斥部下立即开始反击作战。部署之后6日9时,回电蒋中正称 “已严令并督饬各部队于最短期间歼灭台儿庄附近之敌矣”(同前史料,677页)。
李宗仁于6日命令,既是今日所称取得台儿庄大捷的反击作战命令的原型。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汤军团的训斥,严命。令其部队立即解决东部战场战斗后进出台儿庄正面,与孙连仲部协力形成反攻之势。二是对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指示,令其部等待汤军团到来之后,配合作战一起夹击,反攻台儿庄正面战场之敌(濑谷支队)。
对汤军团的命令内容细节,可见6日15时,李宗仁对汤军团各部(右翼军团),关麟征(52A),周礨(75A),王仲廉(85A)等下达的如下电令:
1.当面之敌经我连日包围攻击,受创甚巨,兼增援已断,粮弹俱穷…。2.各军师仍应遵照本部05.08参战电令向当面之敌继续攻击前进,并限于明虞日(7日)拂晓前关军到达南洛,刘家湖之线,王军到达邵庄,沧浪庙之线,周军到达庙边赵村之线,尔后协同孙集团军猛烈夹击,迫敌予台庄附近运河北岸一举而歼灭之[13]*。
对孙连仲部(左翼军团)的命令内容如下:
敌受包围损失极大,我汤军团定本(6)日下午8时至12时,由岔路口,刘庄一带总攻敌人。着廿七师派队于本(6)日晚8时,向孟庄,裴庄,园上地区进出,协同汤军之作战。三十师应集结有力部队,同时向南北洛进击,协同作战。卅一师应同时向三里庄以南之敌出击,并台儿庄寨内之敌包围而肃清之。[14]*
限令汤军团各部于7日拂晓前,从东战场进出到陶沟河西(以上下线地名所在地)台儿庄正面战场,与于孙集团军协力进行反击作战。从对孙连仲部的命令中,可见反击时间又有提前,即汤军团到达台儿庄正面战场与第二集团军方面协同作战的开始时间,从7日拂晓前又提前到6日晚8-12时。
命令文白纸黑字,称其是国军台児庄大捷战斗的反攻命令也未尝不可。但应首先分析一下李宗仁命令的意图和反攻计划的现实性。从命令文中可见,此命令是一个全线部队的全面反击计划。承担反攻任务的主角是汤军团。可是已整五日被拖在东部战场的汤军团,能否在受命后5小时内(发令时间为1500,攻击开始时间为2000),击破,歼灭东部战场的坂本支队,并进出台儿庄正面的岔路口,刘庄?这是判断反攻计划是否有现实性的关键。仅从大军团移动的物理面角度讲,即使完全除去与坂本支队作战的困难要素,单纯移动部队,5小时以内汤军团也不可能进入到台児庄正面战场的指定位置,并于晚8时之前做好攻击准备。
可以说,汤军团若不能到达,所谓的反攻计划不过只是一张纸上谈兵。因为战力仅为汤军团一半的孙连仲部,不仅人丁不足,战局面也属于被动的,半危机的守势状态,绝不会以卵击石,唱独角戏主动出击。且从战术面讲,城外反攻要比城内的防守更为艰难。数日前(4月1-4月3日),城外第二十七师在日军运动部队扫荡下的惨败,对孙连仲司令来说,还心有余悸。
如此,若稍加分析,不难从内容面看出李宗仁在此所谓反击命令部署中的杜撰。所以笔者认为,此命令部署,并不是一个有现实性的反攻计划,而是一个李宗仁回报给上司蒋中正看的演技。目的并不是真反攻,而是先作出行动姿态让委座息怒。即已遵命(6-7日反攻)迅速对部下,特别是汤军团进行了严厉督饬,命令。至于此计划是否可行,之后如何实施,是否能实现,李宗仁并没有任何把握,也没有任何细节部署。甚至完全不了解处于苦战中的前线各部的具体作战情况,实态。此演技可以起到的作用,仅仅在口头督促汤军团积极行动,不存在督饬,严命以外的任何实际作战效果。
其结果也是如此。尽管有蒋中正的怒斥,和李司令长官的严命,汤军团之后也未能从东部战场前进一步。不仅4月6日晚在东部战场未打开局面,翌4月7日,由于日军的转进计划带来的,瀬谷,坂本两支队一部在东战场的南北夹击作战(一击作战),更使汤军团忙于对应(防守,阻止日军攻击前进),完全失去了向台儿庄正面战场前进的可能性。
11.6. 4月7日的战斗和坂本支队的撤退
可是事后,战局突然发生了戏剧性转变,使李宗仁的反攻计划部分变成现实。濑谷支队于6日晚主动隐秘撤出战场的结果,使台儿庄正面之强敌瞬间消失,战场空空如也。出现了仅疲惫不堪,处于守势的孙连仲部,也可无忧无虑单独前进,收复失地的新局面。此无血的战场收复,终于使李宗仁的纸上谈兵部分变为事实。称之为“部分”变为事实的理由,是因为所谓的“反攻,大捷”只有收复失地之举,却没有攻击,歼敌之实态。濑谷支队实际上也并没有撤退很远,从集结地(出发地)南洛仅前进了4.5公里,即停止在泥沟一带进入待机状态。
李宗仁得知台儿庄正面战场之敌退却消息后,为了扩大战果,4月7日12时,又下达了以下内容的追击命令:
1.台庄反击经我孙汤两军击溃之敌现向峄县方面逃窜中。2.汤军以一部肃清战场,以主力由台枣支路(不含)以东…向峄县追击前进。3.孙军指挥张轸师由台枣支路(含)向峄县追击前进。4.曹福林军应于峄县以北地区截击敌人勿使窜逃。5.敌如退据峄县城,孙汤两军各一以部占领峄县东西两方高地,主力协同击灭城外敌之野战军后围攻峄城(后略)[15]*。
可以说7日正午的此令,才是一个根据敌情变化作出的,有一定现实内容的反击部署。问题是也未能全部兑现。因为下达此令时,濑谷支队主力(正面战场部队)早已于8小时前,到达了转进集结目的泥沟(晨0430)停止,不再继续后退。而在东战场,下此令时,坂本支队还未开始撤退,正与汤军团主力进行最后一次殊死决斗中。
一面,此时的外部形势,确实有助于中国军的反攻。4月7日,中国军在台児庄大捷的消息,早已通过媒体的提前报道(军委会宣传口第三厅责任人郭沫若称“扩大宣传周”)传遍国内各角落。收复了失地的孙连仲部,一举变为演出“台児庄大捷”的英雄人物。孙为了迎合武汉的“宣传周”运动,开放了已收复的激战地,整日接应着来自各地的记者团,慰问团。可是一面,被视为反攻主力的汤军团,不仅未能参加反击,此日仍陷在台儿庄东部战场的泥潭中,抵抗着瀬谷,坂本支队的最后一次进攻。
7日东战场的战斗,朝来北线(濑谷支队步63)方面,步63主力(6日从台儿庄正面转进到达,约2500名),从杨楼一线向东北方底阁,东方晁村展开攻势,企图突破敌阵,到达东南方朱庄,郁庄一带于坂本支队汇合。而在堡子,大顾珊,郁庄,平滩附近的坂本支队一部(步21),本计划向北方攻击,策应濑谷支队(步63)南下,由于中国军(89D,4D)加紧了攻势和西方(台儿庄方面)出现空白(濑谷支队昨夜撤退所造成),失去了攻击机会,整日处于与中国军相互攻防的混战状态。一面,东战场南线方面,坂本支队步11,边收缩战线,集结部队作转进准备,边对中国军(75A)的猛攻作顽强抵抗。在中国军“全线大捷”媒体宣传鼓舞之下,可以说汤军团4月7日的防御战还打得比较顺利。经一整日激战,成功地阻挡了北线濑谷支队(步63)方面的攻击,打破了瀬谷,坂本两支队在东战场南北合流的企图。并使敌方付出了战死总数54名的代价[16]*。但战局面仍处于阵地防守,并没有形成反攻态势,或追击的局面(参考第八,第九章内容)。直至日暮后日军(步63)停止攻击,夜间坂本支队主动撤离战场。
7日入夜后,“一击作战”失败的日军瀬谷支队(步63一部)退出战斗,夜间隐秘脱离战场。四面受围的坂本支队,在失去友军掩护的状态下,自力开始转进,撤离台儿庄东战场,于8日晨到达红瓦屋屯(泥沟东6公里)。撤退时的坂本支队,处于汤军团大部队的四面接近包围中,可以说形势万分险峻。可此时汤军团虽觉察到坂本支的撤退企图和行动踪迹,但也未按李宗仁昼间命令发起“追击”战。仅停留于战场各地,监视,等待着坂本支队的自主撤出。结果,携带伤兵,辎重,火炮的坂本支队数千人部队,在汤军团的包围圈中穿插前进,最终成功地脱出战场,8日晨到达予定集结地。
以上可见,汤军团7万大军,战役中几乎自始至终,未能出现在台儿庄正面战场,也没有参加台儿庄正面的所谓“反攻,追击”。此为国内各种战史,在台児庄大捷的记录中,出现的仅仅为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理由。为何第五战区主力汤军团未出现在“反击”战斗中?为何处于守势的孙连仲部能单独成为大捷的主角?至今国内的多数研究者,并没有认真地思考,研究过此问题。
问题还在,孙连仲部的反击,追击战斗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像李宗仁如下报告的那样,取得了战斗面的“大捷”?
左翼兵团(孙连仲部)(06.20)起继续猛攻击台儿庄附近之敌,激战至07.10始完全击破之。其主力向峄县退走,一部向东北方向溃退,遗弃死伤者约四五千人...我夺获战车,飞机即弹药辎重甚多[17]*。
真相,请看下节考证。
[1] 《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156页。
[2] 同书仅记录了汤军团7日,在底阁,杨楼附近(东战场)与日军激战,但没有记录该部参加台儿庄方面的反击(前出《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145页)。
[3] 几乎所有的综合战史书籍,如台湾《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前出),大陆方面韩信夫《鏖兵台儿庄》(重庆出版社,2008年),林志波《台儿庄大战》(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等,均描写反击结束于4月7日凌晨,未记述坂本支队4月7日还在东战场作战和7日夜间撤退的事实。一面原始档案中却都有过部分触及,如《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战斗详报(节录)》称6日夜“汤军团之追击队,被敌之掩护队顽强拒止”(《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9年,12-13页),提到汤军团未参加反击的理由。汤军团的战斗详报,也明确记录了到4月7日昼间的东战场激战,和坂本支队的晚间撤退,称,“我全线自昨日(7日)将当面之敌击破,乘敌溃退强行战场追击…”(《第二十军团鲁南会战战役战斗详报》《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前出),112-116页)。由于对档案史料的研究不足,此段重要内容至鲜有人提起。
[4] 后加上建制外(汤军团属)的第一一〇师(13A)及炮七团等,人数增加到46,150人(《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前出),165页),由于第一一〇师没有出现在台儿庄正面,所以本论称孙连仲部实际员数为35,000名。
[5] 《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125页。
[6] 《台儿庄歼灭战》《抗战参考丛书》,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一厅第四处编,1938年,3页。
[7] 《第二十七师台儿庄战役战斗详报》称,黄旅于4月5日再次“反攻”,“仅伤亡兵士十余名”,将黄林荘及“孟庄,裴庄,邵庄,前后彭村,毛梁,沧浪庙”收复。此记录不仅与日军的战斗过程记录不符 ,和自己记录的6日夜派两连反攻的内容(后出)也互相矛盾。所以判定内容不实 (《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前出),74页)。5日后许有部分恢复,真正的收复,是在6日夜日军全部撤退之后。
[8] 日军在台儿庄作战中从未像国军那样进行部队换防,调整,一直使用同一部队,在同一位置攻击。考虑原因一是没有可换兵力,二是怕影响作战部队的自尊心。
[9]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85900、歩兵第21連隊戦闘詳報 6/6 昭和13年3月20日~昭和13年3月2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328,329页。
[10] 《抗日战史/徐州会战3》,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146页
[11] 战局进展不顺的原因,主要来自汤军团的消极,谨慎的作战指挥。手头兵力近半未投入战斗,前线部队也以守为主,不敢积极展开攻击。
[12] 王晓华,戚厚杰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上》,团结出版社,2011年,675页。
[13] 《第二十军团鲁南会战战役战斗详报》《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同编辑组,中华书局,1989年,110页。
[14] 《第二集团军台儿庄战役战斗详报》(前出《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12页),此为受李宗仁命令后,孙连仲对部下下达的命令文,做成时间应在6日15时对汤军团指示之后。
[15] 前出《第二十军团鲁南会战战役战斗详报》(前出《台儿庄战役资料选编》),113页。
[16] 根据《官报》数据分析,步63/30名,步11/9名,步21/11名,配属部队/4名。
[17] 国史馆 ,数位典藏号 002-090200-0004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