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奧委會在今屆冬季奧運會贏得花樣滑冰團體賽冠軍後,卻傳來隊員Kamila Valiev(下華莉娃)去年年底藥檢不過關的消息。此案最後會有何定案,暫時還未知道。但花樣滑冰團體賽項目因此沒有在北京舉行頒獎禮。而華莉娃後來獲准參加個人賽,則自然引起一番議論。

(原文刊於2022年2 月20日香港《明報》)

華莉娃未足16 歲。根據世界反禁藥組織(WADA)的相關規定,不足16歲運動員如違反禁藥條例,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獲較寬鬆的處理。因此,就算華莉娃在今次的禁藥風波最後被定罪,她所受到的處分也有可能是警告,而不需要停賽。因此,體育仲裁法庭(CAS)決定暫時讓華莉娃續賽冬奧,而不對她施以臨時禁賽令,實有爭議但難說是無的放矢。因為如果華莉娃最後不用停賽,但因為被臨時禁賽而失去爭牌機會,那確實對她而言可能是一個無可彌補(如CAS 所言)的傷害。

慢着!華莉娃不是只有15歲,4 年後可以再於米蘭再戰冬奧嗎?不讓她在北京參加個人賽又怎會是不能彌補的傷害呢?

少女身反成花樣滑冰優勢


殘酷的現實是,19歲的女子花樣滑冰選手,可能已過了其競賽生涯的黃金期了。今屆和上兩屆冬奧女子花樣滑冰的冠亞軍,都是未到19歲的俄國女將。今次代表美國參賽的劉美賢只得16歲。她在早前的訪問中曾提到,她發育長高後,已無法掌握曾做得到的空中旋轉4 周這高難度動作。由此可見,未完全發育的少女在花樣滑冰項目很可能是有優勢的。


但要未成年的運動員年紀輕輕就花長時間冒着重傷的危險接受高強度訓練,人道嗎?合乎21世紀的人權標準嗎?為了應對這爭議, 4 年前荷蘭花樣滑冰協會已提出將最低參賽年齡由15歲改為17歲。經過今次的風波後,相信這項建議在短期內得到落實的可能性會更高。但假使17 歲以下的運動員無法參加冬奧,又會帶來以下的問題:為何一位運動員明明有能力登上世界體壇殿堂,卻要被阻止呢?如果青年組的比賽會比成年組的比賽更具吸引力,那麼奧運錦標還算是該項目的最高殊榮嗎?

追求卓越 須每刻都嚴厲?

華莉娃最後在單人滑的自由滑中失手,無緣三甲,使該項目可以舉行頒獎禮。當她離開冰面時,迎接她的教練Eteri Tutberidze 沒有即時安慰她,反而質問華莉娃為何沒有好好努力。 Eteri Tutberidze 怎可以這樣苛待門生呢?連國際奧委會會長巴赫都公開批評Eteri Tutberidze 不應該這樣對待年紀輕輕的華莉娃。15歲少女成為世界輿論焦點,在各方壓力下演出失準,難道不是情有可原?

事實上, Eteri Tutberidze 嚴格的訓練方法,本來就有爭議。但我們不是有一句說話叫「嚴師出高徒」嗎?很多成功人士在成功後感謝昔日對自己苛刻的上司或者教練嗎?如果教練不夠嚴厲,又是否窒礙了弟子追求卓越的可能?

讓運動員恐懼失敗要承受的苦果,是否真的有助選手改善成績,大概沒有足夠的研究來印證。但以謾罵、侮辱甚至體罰等方式以鞭策運動員的教練,在世界各地都有。以近年成績優異的英國單車隊為例,曾有隊員表明教練時常以言語羞辱選手。這樣的指控促使英國單車總會在2016年開啟獨立調查程序。調查報告直指隊內實存在「恐懼文化」(culture of fear )。兩年後,美國馬里蘭州大學美式足球隊成員Jordan McNair在操練期間中暑離世。這慘劇引爆了隊內存在「恐懼文化」的消息,最後一位教練團成員離職了事。或者Eteri Tutberidze確是特別嚴厲,但她肯定不是特例。她只是將這種訓練手段在一個不適當的時候呈現在全球觀眾眼前而已。

保護選手 禁高危動作?

要制約教練員的權力,可能要靠具規範性的守則或者是投訴機制。然而,大賽冠軍的榮譽和與之相關的物質回報,正為精英運動員將自己的身體推至極限提供誘因。將花樣滑冰成年組賽事的最低參賽年紀調高,不可能阻止未成年的運動員為了準備升上成年組的挑戰而去冒險苦練危險動作。假使要有效地處理這個問題,唯一可能有效的做法,應是從評分制度着手:禁止某些高危動作,或者大大減少高危動作能帶來的分數。換言之,如果福祉和安全是重要的話,我們可能要承認挑戰極限未必是我們應欣賞和鼓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