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今,本文作者係日本軍事史研究者,陸上自衛官。同時也是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調查員,軍事史學會副會長。最終軍階為一等陸佐(上校),專攻日本軍事史(特別是國土防衛史)。他出身於日本香山縣。縣立觀音寺第一高校畢業後,1960年(昭和35年)防衛大學本科畢業(第四期生)。同年加入陸上自衛隊。

軍歷:第10普通科連隊,第28普通科連隊勤務,防衛大學校,陸上自衛隊少年工科學校,陸上自衛隊幹部候補生學校教官。其間,他還在日本大學法學部政治經濟學科畢業(通信教育課程),國士館大學歷史學研修。1980年(昭和55年)任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部所員。1991年從自衛隊退役後,作為教官執教於防衛研究所戰史部。他退休後曾出任軍事史學會的理事,並為很多有關日本軍(特別是帝國陸軍)的戰爭影片及電視劇擔任軍事考證人員,比如《坂上之雲》】


 當日本從戰敗後的混亂中逐漸平靜下來後,為了將這場戰爭的真實歷史傳遞給後世子孫,在舊陸海軍關聯者們中間,開始產生一種呼聲——編纂一部“大東亞戰爭史”。於是,昭和30年(1955),便在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內設置了「戰史室」,次年改名為「防衛研修所戰史室」。這標誌著日本啟動了為編纂戰史而進行的史料搜集工作。

 由於在敗戰時大批的史料被緊急銷毀,因而在很多貴重史料丟失後,我們的搜集工作變得異常困難。但即便如此,戰史室先後走訪了約15,000名舊軍人及其相關人員,從他們那裡聽到並獲得了大量珍貴資料。同時,又從厚生省獲得針對約1萬件史料的保管權;而美國方面也返還給日本政府約3萬件史料,除此之外,戰史室還單獨蒐集了約7萬件史料。於是,在合計近11萬件史料的基礎上,戰史室終於在昭和55年(1980年),完成了《大東亞戰爭戰史叢書》全102卷的編纂及刊行工作。在那以後,又繼續出版了兩冊史料集。

 起初原本計劃用十年的時間來蒐集和編纂這部戰史。從昭和四十年(1965年)開始,戰史室將「大東亞戰爭史」全部91冊以《戰史叢書》的形式公刊出版。於是,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第一冊《馬萊進攻作戰》終於刊行問世了。此後,在社會各界不斷要求增印的聲勢下,戰史室一面編纂一面出版發行,最終完成了全部102卷及史料集(2卷)的刊行。與此相關的編纂及調查人員多達134名,他們大都來自舊日本陸海軍軍人以及自衛隊官兵。編纂者們秉承「將公正,真實的史實留諸後人」之原則,並通過舉辦各類研討會,審議會等活動,力求客觀和準確的講真實的歷史記錄下來。


 《戰史叢書》全102卷及《史料集》2卷的目錄清單如下:


* 開戰經過系列

 本系列著重於「大東亞戰爭」的開戰經過。

 記述了大本營陸軍部從昭和十四年(1939年)歐洲大戰的爆發至昭和十六年(1941年)十二月開始的太平洋戰爭;以及大本營海軍部從昭和六年(1931年)至開戰期間的雙方各自的立場。

 No.65卷:《大本營陸軍部大東亞戰爭開展經過》(1)

 記述了從昭和十四年(1939年)九月歐戰爆發以來至昭和十五年(1940年)八月期間,歐洲的戰局,米內光政內閣的對外政策,為解決支那事變所做的努力以及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的新政策。

 No.68卷:《大本營陸軍部大東亞戰爭開戰經緯》(2)

 記述了從昭和十五年(1940年)七月至十二月間,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日德意三國軸心條約的締結,日本與荷蘭的會商以及日本國內新體制的建立等。

 No.69卷:《大本營陸軍部大東亞戰爭開戰經緯》(3)

 記述了從昭和十五年(1940年)七月至昭和十六年(1941年)六月間,日本對華持久戰策略的形成,對法屬印度支那/泰國,對南方戰區的施政綱要,日蘇互不侵犯(中立)條約的締結以及日美外交磋商的開始。

 No.70卷:《大本營陸軍部大東亞戰爭開戰經緯》(4)

 記述了從昭和十六年(1941年)一月至九月,日本與荷蘭磋商的決裂,伴隨德蘇開戰後關東軍配置的增強,進駐南部法屬印度支那以及對美,英,荷蘭作戰的準備和決斷等。

No.76卷:《大本營陸軍部大東亞戰爭開戰經緯》(5)

 記述了從昭和十六年(1941年)九月至十二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進行的日美交涉,東條英機內閣的國策檢討,戰爭計畫的制定和準備以及開戰的決定等事情。

No.100卷:《大本營海軍部大東亞戰爭開戰經緯》(1)

 記述了從昭和六年(1931年)至昭和十四年(1939年),帝國海軍體系的形成過程及針對滿洲事變,支那事變,日德意三國防共協定的強化,歐洲大戰的爆發時,海軍方面的態度與戰略指導方針。

No.101卷:《大本營海軍部大東亞戰爭開戰經緯》(2)

 記述了從昭和十五年(1940年)至昭和十六年(1941年)開戰期間,北部法屬印度支那進駐,日德意三國軸心的結盟,日美及日本荷蘭交涉,南部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以及開戰決斷時,日本海軍方面的態度與戰略指導方針。


  • 大本營陸軍部系列

 本系列著重於從明治四年(1871年)創立陸軍至昭和十五年(1940年)期間內,陸軍的國防方針,用兵思想,軍制及軍備的發展歷程;主要的戰爭,事變的概要;同時還闡述了從昭和十五年(1940年)至昭和廿年(1945年)終戰期間的大本營陸軍部的政治與戰略概要。

No.8卷:《大本營陸軍部》(1)

 記述了從創立陸軍至昭和十五年(1940年)期間內,陸軍的國防方針,用兵思想,軍制及軍備的發展歷程;主要的戰爭和事變的概要等。

No.20卷:《大本營陸軍部》(2)

 記述了從歐洲大戰爆發至昭和十六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大本營陸軍部的戰爭指導思想,本卷分下列五個階段來敘述的:南進的好機會,南進停頓,南北並行推進,優先南進,南進突入成功等。

No.35卷:《大本營陸軍部》(3)

 記述了大東亞戰爭開戰時的整體概況,開戰指導思想,以初期作戰成果為基礎的作戰指導思想,針對長期不敗形勢戰略的陸海軍間的意見調整,其時間點截止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四月。

No.59卷:《大本營陸軍部》(4)

 記述了從昭和十七年(1942年)四月間的杜立特爾空襲東京開始,至同年八月的盟軍在瓜達爾卡奈爾島進行的反攻登陸。此外還有大本營陸軍部針對中國,菲律賓,緬甸及東巴布亞新幾內亞戰線的作戰指導思想。

No.63卷:《大本營陸軍部》(5)

 記述了截至昭和十七年(1942年)末,大本營陸軍部針對南東方面戰局的惡化,推進戰爭對國力所造成的諸問題以及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的決斷等,所進行的作戰與戰爭指導思想。

No.66卷:《大本營陸軍部》(6)

 記述了瓜達爾卡奈爾島撤退,阿圖島玉碎,基斯卡島撤軍,東巴布亞新幾內亞作戰等戰鬥,以及針對盟軍反攻所進行的作戰指導和困難情況下的政治/戰略指導等,其時間點截止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六月。

No.67卷:《大本營陸軍部》(7)

 記述了在南東方面的戰線崩潰及太平洋方面的國防線後撤的情勢下,為應對盟軍反攻,陸軍所做出的方針轉變和絕對國防圈的設定,以及國家總體系的確立,同時也記述了大東亞會議的召開。其時間線截止於昭和十八年末(1943年)。

No.75卷:《大本營陸軍部》(8)

 記述了針對絕對國防圈的一角(馬里亞納)出現防衛缺口,在緬印地區的作戰失敗,以及東條英機內閣總辭職等事件,大本營陸軍部的作戰和戰爭指導思想。其時間線截止於昭和十九年(1944年)七月。

No.81卷:《大本營陸軍部》(9)

 記述了大本營陸軍部針對“捷號作戰”,“捷1號作戰”,本土防衛戰的準備工作,中國大陸“1號作戰”等事件所實施的作戰指導。

No.82卷:《大本營陸軍部》(10)

 記述了盟軍針對本土空襲的激化,硫磺島及沖繩作戰,對蘇作戰準備,本土決戰的準備,原子彈的投下,蘇聯參戰以及終戰等大事件,詳細描述了大本營陸軍部針對上述各案所進行的政戰略指導。

  • 大本營海軍部 · 聯合艦隊系列

 本系列著重於從海軍創立至昭和十六年(1941年)十二月,海軍整體的國防,用兵思想,軍制,軍備的裝備以及大東亞戰爭的開戰至終戰期間,大本營海軍部的政戰略指導。

No.91卷:《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1)

 記述了從海軍創立至昭和十六年(1941年)十二月,海軍整體的國防,用兵思想,軍制,軍備的裝備的概要,特別著重於以軍令事項為中心進行介紹。

No.80卷:《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2)

 記述了夏威夷,馬萊灣海戰以及到中途島海戰失敗的海軍作戰計畫和作戰指導過程。

No.77卷:《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3)

 記述了中途島海戰失敗後的對策,以及從盟軍進攻所羅門群島至瓜達爾卡奈爾島撤退之期間內,大本營海軍部的作戰指導等。

No.39卷:《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4)

 記述了在瓜達爾卡奈爾島撤退後的戰略態勢的確立,針對盟軍進攻所進行的防衛作戰,絕對國防圈的設定等事件,其時間線截止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九月。

No.71卷:《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5)

 記述了絕對國防圈的設定,中部太平洋各部隊的玉碎,「あ」號作戰的失敗,以及因馬里亞納諸島的失陷而導致的絕對國防圈的崩塌等事件,以及在此期間內大本營海軍部的作戰指導。

No.45卷:《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6)

 記述了收復塞班島作戰計畫的設定以及菲律賓灣海戰的結束,以及在此期間內大本營海軍部的作戰指導,其時間線截止於昭和十九年(1944年)十月。

No.93卷:《大本營海軍部·聯合艦隊》(7)

 記述了從昭和十九年(1944年)十月末至昭和廿年(1945年)8月間,菲律賓決戰,本土周邊的作戰,本土決戰的準備以及到終戰為止的作戰指導和戰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