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记在豆瓣频频被锁后,我去看了看什么是web3和去中心化写作。——兼谈对matters的观察
最开始接触到web3是因为一份招聘启事,matters在全球招运营实习生,在这份启事中多次见到web3的字样,平台要求实习者对web3创作有兴趣和了解,并且能够掌握相关的编程知识。
我从去年九月开始把自己写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发在matters上,想着写都写了,不发白不发。自从想要(稍微)认真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以来,我一直没想到有什么适宜发表文章的平台。国内社交网站越来越倾向于短平快的分享模式,像小红书这种,人们总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完全能够认同这种需求,并且一直以来把小红书当作很好的搜索平台。)
所以即便公众号是一种非常封闭的分享系统,我也仍旧在坚持。我觉得它还是挺适合我这种有时候喜欢叨逼有时候喜欢发图片的人的。分享的圈子虽然小,但也还是保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我也会把文章搬运到豆瓣上,豆瓣算是最早的分享平台了,而且我一直觉得它对于“完全没有用处的文字”的态度还算友好:那些仅以日期作标题的,完全是个人呓语的日记,竟然也有一些浏览量。然而新近的几篇,在发出后经过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审查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人看了。更让人难过的是,二月份,我发现自己之前发表的多篇文章竟然悄咪咪地被锁了:标题后出现了🔒图标,显示内容仅自己可见。
作为一个老用户,我觉得自己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豆瓣发表审查时间长就算了,竟然还会出现这种“事后锁”,而且如果不点进自己的主页看完全不会发现。我觉得豆瓣的这种行为是在自取灭亡——仅就我个人而言,已经没有在豆瓣上分享的欲望了。
我想起在matters发布文章的时候,会显示提醒,一经发布不可删除。平台并没有篡改、删除用户作品的权力。当文章发表出来后,虽然也还是没什么人看,但确实会收获一些赞赏和推荐(虽然我暂时还不知道这些赞赏能用来做什么),一些读者的赞美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我这种小白的创作热情。
我开始想要去了解何为matters一直在倡导的web3和去中心化写作。
>01 web3与去中心化写作
Web3的概念很简单,指互联网经过漫长时间变革后呈现的最新的形态。互联网发明(1991)到2004年是web1时代,也即用户作为受众被动接受网络提供的知识的时代,也被称为“read only”。此时的互联网和报纸、杂志、广播没有区别,本质上都是信息的提供者,有相对专业的人士为你筛选出了信息。
2004至今是web2时代,用户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还参与了信息的创作。用户为网络巨头提供信息(主要是维基、谷歌、YouTube这种大公司),网络巨头获得信息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时代也是广告的时代,因为大公司主要依靠广告获取收益,这也导致用户隐私权的散失。同时也应该看到,用户虽然参与了创作,却并不是信息的拥有者,平台可以随意删除你发布的内容,平台决定了你的发布被多少人看到以及被谁看到,如果你希望通过平台去获取收益,你需要支付给平台大部分的分成,而且无一例外,你发布在国内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其所有权(至少是使用权)都是属于平台的。
很过分对吧。互联网巨头们夺取了你的隐私,夺取了你的劳动成果,夺取了你对于思想和知识的尊严。但你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被别人看到,你需要去契合平台的调性,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被推荐的可能性大一些,知道有了多少粉丝就可以接广告。
在Web3时代,其根本改变是,用户成为了自己所发布信息的拥有者,平台不可删除信息。网络身份和真实身份并不匹配,意味着你在网络上发布的东西无法追踪到你本人。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直接的赞赏机制去获得收入,从而避开了接广告这条路。在这里,个人创作的价值被极大地肯定了,它可以是自由的,可以是纯粹的。
>02 数字加密技术与NFT——创作者的收益方式
Web3的概念和NFT密切相关,上文述及,web3时代内容创作者的收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得以实现的。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通过与加密货币相同的编程来构建。我的理解是,NFT本质上是一种加密货币,它可以和其它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狗狗币互换,但由于它的“非同质化”,使其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属性,就好像一张被周杰伦签名的毛爷爷,本质是纸币,但价值已经全然不同了。
我并不懂这些技术,但大致可以阐释为,创作者利用平台的技术将自己的作品制成NFT,这种技术包含了一份“智能合约”(数字签名),也即这份作品独一无二的证明,这就实现了作品的知识产权保证。也即虽然一幅画是电子格式,你我都可随意存储,但它的电子版真品只有那一份。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使信息被分散存储在不同的电脑节点(node)中,这就保证了信息的篡改和复制极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智能合约的自动交易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交易逻辑,也即每发生一次交易,(NFT从一个购买者手中转移到另一个购买者手中),发行者都可以获得版权收入,这种收入是持续性的,这就保证了交易增值。这或许会改变人们的创作思维,以往艺术家创作一幅画,是希望它能被博物馆或者某一个真正识货的人收藏,现在的艺术家则希望它能够不断地在市场中被转手、交易。
NFT虽然历史很短,但交易量已经相当大了,很多时候,它更像是名人和艺术界的游戏。数字艺术家 Beeple 将自己耗时 14 年创作的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形式出售,并拍得6934万美元;Twitter 联合创始人 Jack Dorsey 以超过290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他的第一条推文;周杰伦发行「Phanta Bear」,在一个小时内收获6200万元;王家卫将电影《花样年华》1分31秒的未发行片段制成NFT,取名《花样年华——刹那》,卖出428万港币。
制作NFT价格本就不菲,这似乎是一场有钱人的自娱自乐。花费上万美元购买的数字头像,更多的是身份的标榜,品味的证明。
NFT自产生到近两年的火爆,全球疫情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实体贸易受限的情况下,虚拟贸易开始风生水起。有意思的是,对于遭疫情重创最深的博物馆、艺术馆来说,这或许可以成为他们的自救途径。意大利的乌菲兹美术馆、皮洛塔宫博物馆、布雷拉画廊、昂布罗修图书馆将馆藏艺术品铸成NFT并进行销售,以挽救疫情下流失的80%以上的游客收入。NFT甚至可以实现政治表达,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艺术家为了声援乌克兰,将自己的作品设置成黄蓝色的乌克兰国旗色,这不仅仅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实打实地对乌克兰的经济支援,购买者可以通过购买这些NFT作品实现对乌克兰非营利组织的捐助。
但是所有的科普文章都会在最后写,作为一种新兴事物,NFT投资仍然有相当大的风险,其中充斥着大量被投资者堆起来的泡沫。就和元宇宙一样,概念大于实际,未来仍然是未知数。
>03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一个好的自我宣传者
由去中心化延伸出来的Dao(decentralized automated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意味着没有大公司,没有CEO,一切由参与者共治,共治的基础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Matters很像这样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Matters有很完善的赞赏机制,一方面吸引着创作者去创作,一方面也吸引着读者为知识付费。其实我是比较难接受这种方式的,在简中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早已经习惯了白嫖和被白嫖,既没有应该为别人的内容付费的观念,也没有自己的内容值得被付费的观念。我最开始发布的目的其实不外是获得一点关注与认可,以及可以完整地讲一些在当下的中文语境下有些偏激的东西,也即在国内平台上很有可能被删除和举报的东西罢了。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多,发现matters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它鼓励社区互动,平台方会发布很多社区活动,现在是加密钱包、likecoin空投等各种形式,让用户将自己的电子钱包与账户结合起来,以为后期的进一步参与做准备。以及开设Matters 線上學習會,吸引所有用户共同学习。鼓励用户成为赞赏公民,每篇文章下的拍手数,普通用户和赞赏公民用户拥有的权重是不一样的。(不过我暂时还没有成为赞赏公民的想法,主要是因为穷。)用户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积极地举办和参与一些创作活动,比如说“风格化创作”。
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部分用户与平台互动率很高,有时候会看到首页上飘荡的全都是讨论比特币、加密货币等内容的文章;另一部分,像我这种只关心能否读到优质中文创作的读者来说,参与程度就不会太高了。
在@米高與小狗ThankYou 的文章《米高學區塊鏈 #066》中,我看到了一个蛮有意思的观点:現實的區塊鏈項目與及走勢真的是這樣 - 博主的「創作內容、人脈關係、公關宣傳技巧與及手持貨幣」四者缺一不可。
毫无疑问,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表达和发声的机会,也让很多人生出用创作来养活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是需要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做支撑,也如上面这句话所说,并不是仅仅有创作的能力就可以。(当然,创作的能力是前提条件。)
我觉得自己的思维还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觉得只有被权威部门认证过的东西才是好的、值得我去购买的。就好像,一本书,如果是纸质版你或许还有为它付费的欲望,而如果只是电子书,你的购买欲会降低,而且并不会认为其品质可以与纸书相媲美。而观察当下的中文创作,在传统乡土文学式微后,书写城市的当代作家群体却并没有发展起来。数年之后我们再去回顾这一个时代,或许会发现它并没有被一本书记录下来,而是被一篇篇文章、被影像、被脱口秀所表达的。
大家怀念十几年前的互联网,因为上网门槛较高而屏蔽了中下层用户,使用者都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人。而后来随着准入门槛降低,网上开始充斥着“小学鸡”、“怪力乱神”、“键盘侠”之流,互联网用户学历水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的用户是初高中生。大家纷纷感叹互联网世界江河日下。但仔细想,这种趋势是必然的,我们无法对大多数人关闭互联网的大门,而只能提高网民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web3更像是对web2时代以隐私换取便利行为的修正。我们免费享用了很多信息,代价是让企业和算法控制了我们。你的喜好不是你的,你的选择不是你的,你的思想也不是你的。
网络用户自主参与,平等交流,知识共享,或许真的可以创造出一个希腊式的民主共和国。在这样的共和国里,为他人的思想、观念、表达付费是必然的。Web3在我看来是通过加密货币实现了知识和财产的直接联通,如果将线上消费(指虚拟物的消费)和线下实体消费(衣食住行)作一比例的话,可能可以发明一种类似于恩格尔系数的东西,用以评估一个社会的web系数。娱乐也好,知识也罢,信息有价,信息的流通也应有价。而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表达应该得到尊重,让语言抵达它所要去的地方,像市场中的货币一样自由流通。可能比起我们用户,国内的政府及互联网企业才是更应该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