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經歷過19年抗爭及後國安法時代的我們,已不需要讀《動物農莊》。當預言小說變成現實,難道我們還需要對照預言有多準確嗎?會買下《動物農莊》(港豬版),不為別的,就為了 VA Wong Sir 的可愛畫作。用母語廣東話讀經典也很吸引,意味着可以用更快速度讀完。

兩倍速讀完之後,也沒甚麼深刻感受。當現實太過貼近小說,還有甚麼驚喜可言?不過倒是很欣賞翻譯團隊,準確、啜核地翻譯經典,讓經典變得親切和熟悉。除此之外,得着不是很大,本來我是這樣想的。

後來兩個契機,讓我覺得湊巧讀了這本書,太好了。

契機之一,是在網上認識了一些外國人。談到興趣,大家都喜歡讀書,可是喜歡讀甚麼書呢?外國人說的英語書籍,即使未讀過,多少都有所耳聞。但要說我平常讀的中文書籍,像是香港歷史、反送中相關的書吧,會讓人感覺很陌生,又有點沉重,很難跟剛剛認識的人說。於是我想到了《動物農莊》,無人不知的經典。儘管是個暗黑預言故事,又不至於很沉重,適合跟初相識的人談論。

我沒有想太多,就只是當成普通聊天的話題。沒想到因為這本書,反而讓人有些好奇,想了解香港的現況。每天世界上都發生很多事,人們都自顧不暇了,會遺忘兩三年前這座遠東都市發生的抗爭也很自然。因此很驚喜,這部經典可以化作共通語言,成為關注香港的入口。

第二個契機更為巧合。香港樂壇近期漸有起色,不少朋友都重新關注香港歌手和組合。未見盡頭的強硬防疫措施之下,追星就成了苦中一點甜,是大家的生活動力。有朋友甚至燃起創作欲,想為心愛的明星寫同人文小說,但就苦惱到底要用書面語還是口語寫作。口語的好處自然是更為貼地,有生活氣息,令人容易投入。另一方面,又覺得粵文難登大雅之堂,感覺會很奇怪。

即使是廣東話母語者,經歷長年累月的殖民,難免會覺得書面語才是正規的語言表達。但語言本來就無分高低,所謂方言不過是缺乏軍隊支援的語言。換轉是英語吧,法律和學術文章的英語固然正式,劇集和流行小說的英語就更生活化。可見語言無雅俗之別,差別在於語境和使用者。我用《動物農莊》港豬版作例子,說明廣東話同樣可以表達出富有深度的內容,甚至可以翻譯經典。反過來說,用書面語創作,內容和表達卻相當粗鄙的文章俯拾皆是。

不過,在同一種語言裏,口語和書面語存有明顯差異的情況比較罕見。如此煩惱,可能是廣東話使用者獨有的煩惱吧,其實是很有趣的現象。甚麼時候用廣東話書寫、甚麼時候用書面語,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個人來說,主要考慮都是寫作時的心情以及書寫對象。

好像這篇文章吧,一開始是用廣東話寫的,用廣東話寫廣東話書的讀後感,很是理所當然。不過修改了起首部分後,提到抗爭和國安法,就轉為書面語了。書面語有抽離的效果,書寫起來的情感投入要少一些,有助保持內心平靜。就像311災後用英語寫詩的日本人一樣,好好拿捏情感宣洩與自我保護的平衡,大概是我的日課吧。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茶🍵

https://ko-fi.com/sarenechan(無手續費平台)

已開設Patreon,歡迎支持我繼續書寫香港、支援同路人

https://www.patreon.com/sarenechan14

如這篇文章有幸接觸到你,願你可以行動抵抗遺忘,捍衛真相與公義,一同見證我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