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学习分享会上,刘果从技术架构的角度介绍了去中心化的技术演变,在文末引用了Vitalik Buterin 提出的去中心分类 ,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来讨论的,有兴趣的朋友请去读他的原文。以下加入了我个人的解读,不是完整准确的翻译:

  • 逻辑上的去中心 Logical decentralization:一个软体系统的界面和数据结构是否可以灵活组装?一个系统如果被切成两半,分离的部分是否还能独立运行?插播一个冷知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如果被切除掉一部分,剩余的部分仍可以慢慢习得丢失那部分大脑的功能,尤其是如果这人还在孩童时期,大脑尚在蓬勃发育(high level of neuro plasticity),这个人几乎可以恢复完整的大脑机能。即使你已经成年,研究发现,通过持续的训练仍然可以恢复一定的功能。Neuro plasticity 是治疗阿兹海默症的希望。这个原本属于 Neuroscience 领域的现象,极大地启发了计算机网络设计。
  • 计算机架构上的去中心 Architectural decentralization :在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如果有一个中心服务器掌管着这个网络的所有逻辑和任务分配,那么黑客只要攻击这个中心服务器(或者就是自然灾害导致服务器失效),整个网络系统就会瘫痪。从商业价值上来说,这是企业软体走向分布式计算网络的的诱因。然而,将应用软体部署到分布式网络的代价就是要投入更高的成本来确保信息保密性,这对于传统的银行、保险这些行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走向分布式网络的路上更加谨慎。
  • 政治决策上的去中心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做决策的权力是不是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中?如果不是,那么决策应当怎样来做出?如果这个网络中没有人拥有公正裁决的权力,我们怎么确保不让少数共谋者联合起来榨取集体的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计算机网络是怎么构架起来的、逻辑是怎么设计的,都会最终影响政治决策上的去中心化,所以其实这三种“去中心”分类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不可能脱离技术构架的局限去谈。洁平分享的DAO社区的组织、协作与可能的激励机制——一群人聚到一起,除了可以一起投资、一起分账,还可以一起协作完成复杂的任务,其实讲的是在政治决策层面上的问题。在我上周的学习笔记中,我用了网约车做比喻,提到参与者平台之间的拉扯:

去中心化的管理并不意味著去中心化的利润分配

到这一步,网约车的比喻已经不再适宜探索DAO的模型,因为网约车平台建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分配利润给平台参与者,而是为了平台自身的营利。最近我读到一篇讲将DAO逻辑应用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分享的文章,值得深思。以下是要点摘录;后面重点研究了一下利润分配的模式。

科学家的难题

根据该文作者Sarah Hamburg的解说,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搞科研需要资金,而提供这些资金的机构往往不是政府就是大企业;政府和企业各有利益诉求,因此可能强迫科研工作者作出违背科学精神的事:轻则受官僚作风挟制而难以进行跨学科/跨地区合作,重则被要求掩盖或篡改数据。

不仅如此,科研工作者要花几乎一半的工作时间申请经费。申请经费的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能否成功亦取决于注资机构是否认可你项目的价值。这导致很多基础研究和公共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

同时,科学知识通常被雪藏在科学期刊里,需要付费才能阅读。十年前,科学界兴起了开源科学(Open Science)运动,并促成了美国国家健康局制定法规要求出版商开放信息获取渠道。然而,期刊对此的应对措施是,既然不能向读者收费,那就向想发表文章的人收费。那些本来研究资金就不足的科研工作者因此还面临着研究成果出来却没钱发表的危机。

DeSci 因此应运而生;这一轮运动中出现了 (1)将科研文章制成NFT拍卖 (2)各种科研DAO的出现 (3)个别科学家发放token来众筹研发项目。

DeSci运动中的Blockchain 相关技术支持与应用

(以下提及的应用前景大多还处于提案阶段,有待进一步论证实施)

用 Smart Contract 来回馈 Peer Reviewers

每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前都要经过 peer review;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互相检阅论文是不拿报酬的,而学术期刊却可以赚取可观的中介费用。采用blockchain上的smart contract可以让作者与检阅者直接对接,免除期刊中介;并且检阅者可以获得NFT或者token回馈。

以相关token或NFT的持有来验证科研工作者的信誉

目前科研人员的信誉仅来自他们发表的学术论文。而利用blockchain,可以让他们的其他工作,包括peer review、教学、发布实验数据让别的研究员使用……等等,都得到token或NFT的回报——这些token/NFT不一定值多少现金,但能够作为科研信誉的凭证。即使是还在导师名下打工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做数据整理、写基础分析等等工作来建立自己的信誉。

众筹研究资金

所以基于blockchian的众筹和我们已经见过了的web2众筹有啥区别?

这个问题原作者Sarah Hamburg没有详细解说,但我很感兴趣。跟着她提供的链接我四处搜了一圈,以下是几种我感觉比较靠谱的新筹资模式:

💰 Quadratic Funding

这数学公式其实我也看不懂,不过感觉可以给非营利项目的资金分发提供一点公平性,避免了谁钱多听谁的情况。大家来欣赏一下:

来源:https://wtfisqf.com/

这个不明觉厉的公式,其实看看下面的模型就很清晰简单。假设有四个提案项目在申请资金,一个很有钱的机构说,我有1000元可以投放,但请社群里的大家一起来帮我鉴别这些项目,哪些项目更值得资助?再假设这个社群里都是科学家同行,按照前文提到的token=信誉模式,每人都有一定的token,可以用来投票表决。

来源:https://wtfisqf.com/

如图所示,第一个项目得到了四位科学家各1 token (用$1表示);第二个项目一位科学家给了$4;第三个项目,2位 x $2;第四个项目,2位,$3 + $1。尽管四个项目都得到了总和$4的科学家投票,但第一个项目因为关心它的人最多,因而得到了资助机构那1000元中的451.16元。其他几个项目得到的资金就比较少。这个交互程序在 WTF is Quadratic Funding 网站上,大家可以自己去输入数字试试看。

💰 利用NFT的回馈属性来资助进一步的研发

NFT可以提供类似版税一样的收益。如果你的科研成果发布成为一个NFT,那么当这个NFT被转发、被引用的时候,你都可以获取提成;这样你就不必有压力每年必须发多少篇论文。一篇传阅广泛的实力论文可以为你换来持续的收入。当然这还只是个美好的梦想,技术实现还差得远。

💰 Retroactive Funding

这个洁平的分享里也有讲到,It's easier to agree on what was useful than what will be useful. 关于此,V神写了一篇很详尽的设想,我看完已吐血(还没完全理解),就不摘录翻译了🤪。

💰 DeFi 模式支持长期资金(类似终身教授制度)

DeFi这个词涵盖面就太广了,今后我会单独开一篇来写。在这里来说,就是以前你如果想潜心做基础研究,不为生计发愁,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到声誉良好的高校研究所里争取被聘为终身教授。这样的机会当然非常有限,并且聘用决策权在少数几所后台资金雄厚的研究所手中。如果能有去中心化资本运作的方式来为那些有信誉的研究员提供基本工资保障,就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基础研究来。

。。。

除了以上我着重摘录的三点,原作者Sarah Hamburg 还提到其他的应用,包括以学科或相关主题来组建DAO社群,并激励社群做论文策展和peer review;还有永续存储实验数据以对抗政治干预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当然,DeSci本身还有许多挑战需要面对,Sarah Hamburg 列举了很多。这里我主要关心的是:Whose interests will DeSci ultimately serve? 科研界想要去中心化,原本他们想要反抗的「中心」是科研经费发放机构和学术期刊,但是靠 blockchain 相关技术产生的新秩序,是否又能避免权势再次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呢?科研界是否能回到其社会理想的初心,服务于教育、医药、学术交流…… ?毕竟,在商业化的运营中,已经积累下财富和名声的人更容易得到持续的曝光和支持。




De(Whatever) 变得这么流行,我想应该是反映了大家普遍对中心权力的不信任,也认识到过于依赖「中心」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社群、生态网……)更容易瘫痪。不过 DeX 并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在考虑架设一个DeX的时候,还是要先想想这个东西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在写这个学习笔记系列的过程中,我也还在不断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我想要达成什么目的?

下周再见喽。